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月,尚复攻谭,留苏由、审配守邺。公进军到洹水,由降;既至,攻邺,为土山、地道。武安长尹楷屯毛城,通上党粮道。夏月,留曹洪攻邺;公自将击楷,破之而还。尚将沮鹄守邯郸;又击,拔之。易阳令韩范、涉长梁岐举县降,赐爵关内侯。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堑,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秋月,尚还救邺,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之。”公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擒耳!”尚果循西山来,临滏水为营。夜遣兵犯围;公逆击破走之,遂围其营。未合,尚惧,遣故豫州刺史阴夔及陈琳乞降。公不许,为围益急。尚夜遁,保祁山。追击之,其将马延、张顗等临阵降;众大溃,尚走中山,尽获其辎重。得尚印绶、节、钺,使尚降人示其家。城中崩沮。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纳兵。配逆战,败,生擒配。斩之,邺定。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原文】

九年春正月〔1〕,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2〕。二月,尚复攻谭,留苏由、审配守邺〔3〕。公进军到洹水〔4〕,由降;既至,攻邺,为土山、地道。武安长尹楷屯毛城〔5〕,通上党粮道〔6〕。

夏四月,留曹洪攻邺;公自将击楷,破之而还。尚将沮鹄守邯郸〔7〕;〔一〕又击,拔之。易阳令韩范、涉长梁岐举县降,赐爵关内侯〔8〕。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堑,决漳水灌城〔9〕。城中饿死者过半。

秋七月,尚还救邺,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之。”公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10〕,此成擒耳!”尚果循西山来,临滏水为营〔11〕。〔二〕夜遣兵犯围;公逆击破走之,遂围其营。未合,尚惧,〔遣〕故豫州刺史阴夔及陈琳乞降〔12〕。公不许,为围益急。尚夜遁,保祁山〔13〕。追击之,其将马延、张顗等临阵降;众大溃,尚走中山〔14〕,尽获其辎重。得尚印绶、节、钺〔15〕,使尚降人示其家。城中崩沮〔16〕。八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纳兵。配逆战,败,生擒配。斩之,邺定。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17〕,廪食之〔18〕。〔三〕

【注释】

〔1〕九年:建安九年(公元 204)。

〔2〕淇水:河流名。黄河北岸支流之一。白沟:河流名。本为一小水,发源处接近淇水东岸,东北流入内黄县以下的大清河。淇水和白沟都在冀州南端。曹操攻袁尚,为了打通河北水道运输,就在淇水入黄河处,以大木筑堰以遏淇水东入白沟,并名之为枋头。自此之后,上起枋头,下包括大清河,皆称为白沟,成为河北水运干道。枋头亦因此变成军事要地。

〔3〕审配(?—公元204):事附卷六《袁绍传》。

〔4〕洹(yuán)水:河流名。在邺城南面约 15 公里。

〔5〕毛城:地名。在今河北涉县西南。

〔6〕上党:郡名。当时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北。

〔7〕邯郸:县名。县治在今河北邯郸市。

〔8〕关内侯:东汉爵位名。在列侯之下,是第十九级。

〔9〕漳水:河流名。流经邺城西北。

〔10〕西山:山名。今太行山。在邺城西北。

〔11〕滏(fǔ)水:河流名。在邺城北面大约 5 公里。

〔12〕陈琳(?—公元 217):传附本书卷二十《王粲传》。

〔13〕祁山:地名。在邺城与中山之间。

〔14〕中山:王国名。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

〔15〕绶:系在官印上的丝绳,其颜色依官位高低而不同。

〔16〕崩沮:精神崩溃沮丧。

〔17〕杂:各种各样。缯(zēng):丝织品的统称。

〔18〕廪食(sì):由政府发粮供养。

【裴注】

〔一〕沮,音菹,河朔间今犹有此姓。鹄,沮授子也。

〔二〕《曹瞒传》曰:“遣候者数部,前后参之,皆曰:‘定从西道,已在邯郸。’公大喜,会诸将曰:‘孤已得冀州,诸君知之乎?’皆曰:‘不知。’公曰:‘诸君方见不久也。’”

〔三〕孙盛云:“昔者先王之为诛赏也,将以惩恶劝善,永彰鉴戒。绍因世艰危,遂怀逆谋;上议神器,下干国纪。荐社污宅,古之制也;而乃尽哀于逆臣之冢,加恩于饕餮之室。为政之道,于斯踬矣。夫匿怨友人,前哲所耻;税骖旧馆,义无虚涕。苟道乖好绝,何哭之有!昔汉高失之于项氏,魏武遵谬于此举,岂非百虑之一失也。”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