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祖武皇帝〔1〕,沛国谯人也〔2〕。姓曹,讳操〔3〕,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4〕。〔一〕桓帝世〔5〕,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6〕,封费亭侯。〔二〕养子嵩嗣,官至太尉〔7〕;莫能审其生出本末〔8〕。〔三〕
【注释】
〔1〕太祖武皇帝:指曹操。曹操生前没有正式代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建立魏王朝后,才追尊他为武皇帝,又定其庙号为太祖。《三国志》写于西晋,而西晋直接承继曹魏,所以陈寿不能不把曹魏作为三国当中的正统。具体做法就是称曹魏的君主为“某帝”,其编年大事记录为“纪”;蜀、吴的君主则称“某主”,其编年大事记录为“传”。以下《武帝纪》史文对曹操的称谓,有“太祖”、“公”、“王”三次变化。建安元年冬十月曹操升任司空之前均称“太祖”,之后则改称“公”或“曹公”。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进爵魏王后,再改称“王”,直至其去世。以上称谓反映出曹操身份的上升历程。
〔2〕沛国:王国名。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的封爵制度规定,同姓宗王的封地为一郡,凡郡成为宗王封地则改称为国,其行政长官郡太守也随之改称国相。谯:县名。县治在今安徽亳(bó)州市。1974 年以来,在该市南郊发现了曹氏宗族墓葬群,陆续出土了带字墓砖、银镂玉衣等文物。现今亳州市境内,尚有多处与曹魏史事相关的遗迹留存。
〔3〕讳:避忌。古代帝王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呼,如果提到要在前面加一“讳”字,以示尊敬。曹操的表字“孟德”,其中“孟”字表示他的排行是儿子中的老大。三国时期的前后,人们的名和字之中,爱用“德”、“玄”二字,这是儒、道二家融合渗透过程的一种文化折射现象。
〔4〕相国:官名。朝廷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治理全国。后改称丞相。参:指曹参(?—前 190),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随刘邦起兵。西汉建立,以功封平阳侯。后继萧何为相国。传见《史记》卷五十四、《汉书》卷三十九。
〔5〕桓帝:即刘志(公元 132—167)。东汉皇帝。公元 146 至 167 年在位。事详《后汉书》卷七《桓帝纪》。
〔6〕曹腾:字季兴。东汉宦官,在宫廷掌权三十多年。传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中常侍:官名。皇帝的随身侍从宦官,传达诏命和处理文书,实权很大。大长秋:官名。皇后的侍从长官,负责处理皇后宫中事务。
〔7〕太尉:官名。为全国军事长官,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8〕审:弄清楚。曹嵩的家世,后文裴注引《曹瞒传》、《世语》都说出自与曹氏同县的夏侯氏。陈寿虽然没有直接采用这一说法,但是在本书卷九记述曹氏宗族大将时,他把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与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并列,可见他实际上还是赞同的。曹嵩出自夏侯氏,除了裴注所引文献中还有另外一些证据外,1974 年以来亳州市出土的曹氏宗族墓砖中,即有夏侯氏成员姓名在内,也可证明这一点。陈寿在这里说弄不清楚曹嵩的家世,是古代史家的一种曲笔。
【裴注】
〔一〕〔《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王沈《魏书》曰:“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嫡嗣国于容城。”
〔二〕司马彪《续汉书》曰:“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众有异。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帝曰:‘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乃寝暠奏。腾不以介意,常称叹暠,以为暠得事上之节。暠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腾之行事,皆此类也。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太和三年,追尊腾曰高皇帝。”
〔三〕《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