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王卫二刘傅传 翻译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做过汉朝的三公。父亲王谦,当过大将军何进属下的长史。因为王谦是著名三公的后代,何进很想和他家结成姻亲,就让两个儿子同他见面,让他从中挑选一个做女婿。王谦没有答应。以后因病被免除官职,死在家中。

献帝西迁以后,王粲移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后很是器重。当时蔡邕的才学闻名天下,在朝廷很受敬重,他家的门前经常是车辆马匹塞满街巷,他家的客厅经常是宾客满堂。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口求见,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得正过来。王粲一进门,年纪又小,身材又矮,满屋子的人都很吃惊。蔡邕说:“这位就是司空王畅的孙子王粲,有非凡的才华,连我也比不上他。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将来要全部送给他。”

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任命他为下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政局动乱,都没有赴任,而是南下荆州去投奔同乡刘表。

荆州牧刘表见他外貌平平而身体孱弱,举止随便而不讲究,不太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太祖曹操。

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还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不久,太祖在汉水边上设宴,王粲举杯向太祖敬酒说:“当今袁绍崛起于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兼并天下,他虽然爱招纳贤才却不能重用他们,所以那些出色的人才纷纷离他而去。刘表占领荆州,并没有兼并天下的大志,坐观时局变化,自以为可以效法慢慢奠定统治基础的周文王。避乱逃到荆州来的贤士,都是海内的俊杰;刘表却不善于任用他们,结果当荆州处于危难之际却无人帮助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下车就忙着整顿当地的军队,收录豪杰并任用他们,以此横扫天下。等到平定了荆州,又招引这里的贤才让他们担任官职。使天下人民归心,望风归附而愿意接受统治;文武人才一并任用,英雄都愿为您尽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才能做到的事啊!”后来王粲升任丞相府的军谋祭酒。

魏国建立以后,他被任命为魏国宫廷的侍中。他博学多识,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废弛,凡是需要重新制定制度,总是由王粲负责主持。

从前,王粲和友人同行,曾停下来阅读路边一座碑石上的文字。友人问他:“您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说:“能。”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果然一字不差。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竟然能按原来的棋形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不信他真有这样的能力,拿出一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在另外一个棋盘上重摆。王粲摆出来之后,旁观者把两副棋局互相比较,结果连一个棋子的错误也没有。王粲就有这样强的记忆力。他生来善于计算。做算术时,都能把问题解答出来。

他又擅长写文章,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根本用不着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构思好的;然而别人即使是反复精心思考,写出来的文章也无法超过他。他撰写了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 216),王粲跟随太祖征伐孙吴。二十二年(公元217)春,病死在行军的路上,终年四十一岁。

他有两个儿子,后来因为受到魏讽谋反一案的牵连,都被处死,后代就断绝了。

当初,魏文帝曹丕还在当五官中郎将的时候,与弟弟平原侯曹植都很喜好文学。王粲与北海人徐幹(字伟长)、广陵人陈琳(字孔璋)、陈留人阮瑀(字元瑜)、汝南人应玚(字德琏)、东平人刘桢(字公幹)都是好朋友。

徐幹曾当过司空府的军谋祭酒和掾属,还曾当过五官中郎将府的文学侍从官员。

陈琳从前当过何进的大将军府主簿。何进想要杀掉宦官,他那当太后的妹妹不同意。何进就召集各地的猛将,让他们一同领兵赶往京城,想以此来要挟逼迫太后。陈琳劝阻何进说:“《周易》认为,要想猎取野鹿而又不要熟悉山林情况的虞人帮助,这是不能成功的事。谚语中也有‘掩目捕雀’的话。微不足道的动物尚且不能靠欺骗手段获取到,国家的大事还能用诈术去完成吗?如今将军总揽朝政,掌握兵权,像龙腾虎跃一般威武无敌,随心所欲。以这样的条件办您想办的事,无异于在大火炉上烧一根毛发,真是易如反掌。只要迅速采取行动,行使权力当机立断,虽然违反常规但却合乎道义,上天和百姓都会赞同和顺从;可您反而放弃主动权,征召其他的兵马进京,到时候大兵在京城会合,强者为雄,您这样做正好像倒拿兵器,授人以柄,不但事情肯定不会成功,恐怕还会造成祸乱的开端。”何进不采纳他的建议,结果自食其果。陈琳逃到冀州避难,袁绍让他负责草拟公文。

袁氏被打败后,陈琳归附了太祖。太祖对他说:“你当初为袁绍起草讨伐我的檄文,只列举我一个人的罪状也就可以了;憎恶邪恶只限于本人嘛,为什么还要加上我的祖父和父亲呢?”陈琳赶忙认了错,太祖爱惜他的才学,并没有加罪于他。

阮瑀年轻时是蔡邕的学生。建安年间都护曹洪打算让他为自己主管文书草拟,他却始终不愿屈从。太祖后来让陈琳和他一起担任自己司空府的军谋祭酒,主办公文。国家军政大事的文书通告,大多出自陈琳、阮瑀之手。以后陈琳调任丞相府门下督,阮瑀调任丞相府仓曹掾属。

应玚、刘桢分别被太祖任命为丞相府的属官。以后应玚转为平原侯曹植的庶子。后来又当过五官中郎将曹丕的文学侍从。

刘桢后来因为“不敬”的罪名被判了刑,刑满后重新当官。应玚和刘桢都撰有文赋数十篇。

阮瑀死于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徐幹、陈琳、应玚、刘桢都死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

文帝曹丕在给元城县令吴质的信中说道:“去年疫病流行,亲戚故旧大多染上重病,徐幹、陈琳、应玚、刘桢一时间都染病去世。纵观古今的文人,大都不拘小节,很少有人能以名誉节操自立于世。但是唯独徐幹能够兼有文才品德,恬淡寡欲,有许由那样不追求名利的高洁胸怀,真称得上是个德才兼备的君子啊。他所写的《中论》二十余篇,词意典雅,足以流传后世。应玚常常文采外露具有强烈的创作愿望,他的才学也足够著书立说;但是他美好的愿望却未能实现,很让人感到痛心和可惜!陈琳写起章表一类的公文来笔势相当雄健,只是文辞稍嫌有些冗赘。刘桢才气奔放,但还不够强劲。阮瑀的书信报告写得文情并茂,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王粲独自擅长于辞赋,可惜他的身体衰弱,不能振作起文章的气势。至于他辞赋中那些写得好的,就是古人也比他强不了多少。从前俞伯牙为钟子期之死而摔断琴弦,孔子为子路之死而倒掉肉酱,这是痛惜知音朋友难遇,哀伤优秀弟子难得啊。他们几位的成就只是比不上古人而已,但无疑都是一代俊杰。”

当时颍川郡的邯郸淳、繁钦,陈留郡的路粹,沛国的丁仪、丁廙,弘农郡的杨修,河内郡的荀纬等,也都很有文采,但不在以上这六人之列。

应玚的弟弟应璩,应璩的儿子应贞,都以文章著称。应璩官至侍中。应贞在魏元帝咸熙年间当过相国府军事参谋。

阮瑀的儿子阮籍,文才辞藻艳丽奔放。但是放荡不遵守礼教,为人恬淡寡欲,以庄周为楷模。官至步兵校尉。

当时还有谯郡人嵇康,文辞壮丽,喜好谈论《老子》、《庄子》,而且崇尚奇节,行侠仗义。到魏元帝景元年间,因事被处死刑。

魏明帝景初年间,下邳国人桓威,出身于家族势力孤单的小民家庭。十八岁时写成《浑舆经》,依照道家的学说来发挥自己的见解。起初担任齐国政府的门下书佐,司徒任命为下属吏员,后来当了安成县令。

吴质,济阴郡人。以文才被文帝曹丕看重,官至振威将军,被授与节杖,负责指挥河北战区各路军队,并封为列侯。

卫觊,字伯儒,河东郡安邑县人。小时候即聪明过人,以才学著称于世。太祖任命他为司空府掾属;后又担任茂陵县令、尚书郎的职务。

太祖征讨袁绍的时候,刘表声援袁绍,关中的各路将领又都保持中立。益州牧刘璋和刘表素有矛盾,卫觊以治书侍御史的身分出使益州,让刘璋出兵东下以牵制刘表的军队。到长安时,因道路不通,卫觊前进不了,于是就留下来镇守关中。

当时关中各地有很多还乡的老百姓,这里的将领纷纷把他们招来做自己的部下。卫觊就写信给荀彧说:“关中是个丰腴富饶的地方。前不久因为兵荒马乱,百姓流浪到荆州的有十多万户;听说老家已经安定下来,这些人都盼望着早日返回家乡。可是回来的人却找不到谋生的办法,各路将领便竞相招纳他们作为自己的部下。因为各郡县政府贫穷而力量不足,无法和他们抗争,所以各路军阀的势力就一天天强大起来。一旦有什么变故动荡,这些军阀就成了后患。盐,是国家的重要宝物,自战乱以来也失去控制。如今应该像从前那样设立专门的官员监督管理食盐销售,再拿盐业的收入买耕牛、农具;如果有归来的百姓,就把牛和农具发给他们,鼓励他们辛勤耕作,积累粮食,使关中重新富裕起来。远方的百姓听说了这些事,也一定会日夜兼程争先恐后地赶回来。再派司隶校尉留下来治理关中充当主官,那么就会逐渐削弱各路将领的势力,使地方官府和百姓日益富强。这可是加强自己的根本削弱异己力量的好事啊!”荀彧把卫觊的建议报告给太祖。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派谒者仆射监督管理制盐工场,又派司隶校尉在弘农县设立治所。等到关中各地服从朝廷之后,太祖才把卫觊召了回来,逐渐提升,最后担任尚书职务。魏国建立以后。卫觊任侍中,和王粲一起负责典章制度的制定。

文帝曹丕即魏王位后,他又任尚书。上任不久,他又改当汉朝的黄门侍郎,劝说献帝把皇帝位置禅让给魏王曹丕,并为献帝起草禅让的有关诏书。魏王曹丕受禅称帝,任命卫觊为尚书,封为阳吉亭侯。

明帝曹叡即位,卫觊晋封閺乡侯,食邑三百户。卫觊向明帝上奏说:“九章刑律,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用它来断定罪行刑罚,内容非常微妙,不容易掌握。因此,治理一县的县令、县长,都应该懂得法律。刑法,乃是国家最为重视的一项制度,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却很轻视它;而执掌刑法的官员,老百姓的生命就掌握在他们手里,但是选用人才的官员对他们也不重视。国家政治的弊端,恐怕就是由此产生的。因此请求朝廷设置专门讲授法律的教官,让他们向有关的官员讲授这方面的知识。”这一建议很快就施行了。

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痛苦,而要他们提供劳役服务的工程却大量兴建。卫觊上疏进谏说:“要让人改变和磨炼性情,是强人所难的事,做臣子的敢这么说已经很不容易,而要做君主的接受意见就更难了。况且人们都喜欢富贵和荣华,厌恶贫贱和死亡,但是这四种情况,都由君主来控制掌握。君主喜欢谁谁就会富贵和荣华,君主厌恶谁谁就会贫贱和死亡;顺从君主的旨意就会受到喜欢,违背君主的心愿就会受到厌恶。因此做臣子的都争着顺从君主旨意而避免违背君主心愿;除了那些肯破家为国、甘愿冒杀身危险以促成君主德业完美的忠臣,谁愿意顶撞君主,触犯忌讳,进一句忠言,提一条意见呢?请陛下您留心观察,那么我说的这种情况您就可以看清楚了。如今议论政事的大都爱说好听的话。他们一谈起政治,就把陛下比作尧舜;一谈起军事,就把吴、蜀比作不堪一击的狸鼠。为臣认为情况并非如此。想当初汉文帝时,同姓诸侯强大了一点,贾谊尚且恐惧得认为形势险恶万分;何况现在天下分裂为三,人才效力,各为其主呢。那些归降的,也不愿意说是弃暗投明,都自称是受形势逼迫。这种状况,和战国时六国分治,实在是没什么区别啊。当今走一千里都不见人烟,幸存的百姓困苦不堪。陛下要是再不好生注意,国家就会凋敝衰落一蹶不振。礼仪规定,天子所用的器具要有金玉的装饰,饮食的菜肴要有八珍之类的美味;但是,一遇到荒年或战乱,就应该撤除减少珍美的食物和华丽的衣服。可见奢俭的调节,一定要看社会是丰饶还是贫困。武皇帝在世的时候,后宫里吃饭时只能有一种肉菜,衣服不用锦绣,褥垫不加花边,器物不涂红漆;因此才能够平定天下,造福子孙。这些都是陛下亲眼见到的啊。当前应该做的大事,就是君臣上下,一起统筹计划,核查国库里的物资,量入为出。深思勾践发展人口的办法,还恐怕来不及,可是尚方署为宫廷制造的金银器物,数量和品种却不断增加。工人们不停地劳作,奢靡的风气一天比一天厉害,国库里的财富一天比一天枯竭。从前汉武帝相信并寻求神仙,说是取云端的甘露再调和玉石的碎末一起喝下就能长生不老,因此树立承露盘承接高空的甘露。陛下通达圣明,每每非议讥笑这事做得荒唐。汉武帝取甘露是想长生,尚且被人指责;陛下不取甘露却下令把承露盘从长安搬到洛阳来,不能增添好处反而要花费很大的人力,这些确实应该请陛下好好考虑之后下令制止。”

卫觊历经汉、魏两朝,时常向皇帝进献忠言,大体就像这样。卫觊曾受命兼管本朝历史的撰述工作,还写成了《魏官仪》,总共撰写了几十篇文章。他还喜好书写古文、鸟篆、隶书等字体,几种书法都写得好。

建安末年的尚书右丞河南郡人潘勖,黄初年间的散骑常侍河南郡人王象,也和卫觊一同以文章著称一时。

卫觊死后,谥为敬侯。他的儿子卫瓘继承了他的爵位。咸熙年间卫瓘当过镇西将军。

刘廙,字恭嗣,南阳郡安众县人。十岁时,在课堂里顽皮游戏,颍川郡的名士司马德操抚摩着他的头说:“小孩啊小孩,‘应当培养品德懂得道理’,难道你自己不知道吗?”

刘廙的哥哥刘望之,当时很有名气,荆州牧刘表任命他为从事。他有两个朋友,都因受人诋毁,被刘表杀害。他又因为进献忠言而不合刘表的心意,丢下任官的证件离职回家了。刘廙对他说:“从前赵简子杀了窦犨,孔子得知后回转车头不再去见他。如今兄长既然不能效法柳下惠随从大流与任何人都能相处,就应该学习范蠡迁移消隐到偏远的地方,坐在这儿白白地等刘表来害您,可不行啊!”刘望之不听从他的劝告,不久就被刘表杀害了。刘廙心中恐惧,急忙逃奔扬州,归附了太祖曹操。

太祖聘任他为丞相府的属官,后转任五官中郎将曹丕的文学侍从。曹丕很器重他,要他给自己写信时不必用隶书工楷誊正而可以用便捷的草书来书写。刘廙上书回答说:“当初以为尊卑有序,是礼仪的普通原则,因此谨守着臣下的本分,不敢使用草书。接到您严格的指示,确实理解您谦虚的本心;您并不炫耀自己的高贵身份,却看重贫贱之士的优点。如果郭隗不被燕昭王轻视,献九九小算法的人不被齐桓公忽略,那么像乐毅那样的人才自然会到来,领导诸侯的霸业也就会兴盛。亏损我一个普通人的节操,成就您高尚的美德,为臣虽然愚钝,又怎么敢推辞呢?”魏国刚建立时,刘廙出任黄门侍郎。

太祖在长安时,打算亲自带兵征蜀,刘廙上疏说:“圣人不因为自己有智慧而轻视普通人,帝王不因为说话者身份低微就完全不听对方的意见。因此,功业能够流芳千载的人,必定会比照近处的事来观察远处的事;智慧周密得足以自行决断一切的人,也会不耻下问,尽力博采众家之长。皮条和弓弦虽然都是不会说话的物品,但古代的西门豹和董安于却能用来警醒、纠正自己;为臣我才智浅薄,但是愿意把自己比作皮带和弓弦。从前乐毅能够以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以轻兵攻克即墨城,原因就在于为自己作了周密打算的人虽然弱小也必然坚不可摧,自己搞垮自己的人虽然强大却必然会一败涂地。自从殿下您起兵以来,三十余年,没有攻不破的对手,没有制不服的强敌。如今,您拥有全国的军队,百战百胜的军威,而孙权就敢凭借天险坚守,刘备就敢公开对抗。想他们手下的少数族部下,怎比得上袁绍在冀州的精兵;孙权和刘备的人口,怎比得上袁绍当时的基业。但是袁绍已经灭亡,而孙权、刘备却尚未被消灭;并非是我们的智慧和武力不如从前了,而是我们已从为自己周密打算的人变成了有意无意搞垮自己的人,形势地位完全发生变化了。从前周文王讨伐崇国时,三十天没攻下来;于是就退归本土勤修德政,崇国终于降服。当初秦国还是诸侯的时候,战无不胜,等到统一了天下,秦王当上了皇帝,平民们一阵大呼就把秦王朝摧毁了。这就是对外征伐耗尽力量,对内又不爱护体恤百姓的结果。为臣担心吴、蜀二敌的力量虽然比不上从前的六国,但是天下并不缺乏陈胜、吴广那样的人物;会不会出现秦末土崩瓦解的形势,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事。天下的事有双重的得,也有双重的失:形势对我有利而我又能尽力争取,这就是双重的得;形势明明对我不利而我还要对着去干,这就是双重的失。为今之计,不如估量周边的险要地形,选择要害的地方据守;再挑选天下的精兵,布置在各地驻扎而一年替换一次不断更换驻军。这样,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厦之内,潜心思考治国的大计,鼓励农桑,推行节约。如此治理十年之后,就一定会国富民安了。”

太祖依然前去进攻汉中并写信回答刘廙说:“不但当君主的应该了解臣子,当臣子的也应该了解君主。如今您想要让我坐行周文王的德政,恐怕我不是这样的人啊。”

魏讽谋反,刘廙的弟弟刘伟被魏讽供了出来,按法律刘廙应当受牵连判死刑。太祖下令说:“从前叔向不因其弟弟羊舌虎犯罪而受牵连,这是古时候就有的制度啊。”特别宽恕了刘廙不受惩罚,把他任命为丞相府的仓曹属。刘廙上疏谢罪说:“为臣所犯的罪,理应诛家灭族。幸亏遇到天地的神灵,碰上时代带来的好运,扬汤止沸,使我幸免于死;就像已冷的烟灰又燃起火焰,已枯的树木重长出鲜花。万物不知道怎样才能报答天地的施与,儿子不知道怎样才能报答父母赐予的生命。为臣今后只能拼死为您效力,实在难以用笔来写出对您的感激。”

刘廙共撰写了几十篇文章,此外还和丁仪共同论述过刑法和礼仪,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文帝曹丕即魏王位以后,他出任侍中,赐爵为关内侯。黄初二年(公元221),刘廙去世,没有儿子。文帝让他的侄儿刘阜继承他的爵位。

刘劭,字孔才,广平郡邯郸县人。建安年间他充当本郡的计吏来到许都。碰上太史向朝廷报告说:“今年正月初一早晨将有日食。”刘劭当时正在尚书令荀彧的住所。在座的有几十人,听到这消息后,有的说应该撤销岁首的百官朝会,有的说应该把朝会推迟。刘劭却说:“梓慎、裨灶,都是古代优秀的史官,但是他们在预测水灾、火灾的时候,也会和实际的情况不符。《礼记》上说:诸侯一同朝见天子,进了宫门后有四种情况要中止朝见的行礼仪式,出现日食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按照圣人传下来的制度,并未规定有预测到反常的天象时事先要撤销朝见活动这一条;因为有可能到时候反常天象消除了,也有可能推算得不准确。”

荀彧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指示朝会依旧按时举行。结果当天也并没有发生日食。

御史大夫郗虑准备任命刘劭为下属。碰上郗虑被免职,刘劭就当了太子舍人。后又升任秘书郎。

魏文帝黄初年间他先后担任了尚书郎、散骑侍郎。他曾受命汇集儒家五经和其他书籍中的内容,分门别类,编纂成《皇览》一书。

明帝曹叡即位后,他又出任陈留郡太守,推广教育和感化,受到百姓的称颂。他被征召入京担任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制定法令规章,编写《新律》十八篇,又撰写了《律略论》。后升任散骑常侍。

当时传闻公孙渊接受了孙权授予他的燕王称号,议政的大臣认为应当扣留公孙渊派来汇报行政情况的计吏,并且派兵去讨伐他。刘劭则认为:“当初袁尚和袁熙弟兄俩投奔公孙渊的父亲公孙康;公孙康把他们斩了,并把头颅献给朝廷,表明了公孙渊先辈对朝廷的忠心。再说这件事是真是假,还未能确知。古时候边远地区不服从,君主勤修德政而不急着征伐,是轻易不愿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因此对公孙渊应当宽大,使他有机会改过自新。”后来,公孙渊果然斩了孙权派去的使臣张弥等人,并把他们的头颅献给朝廷。

刘劭曾经写了一篇《赵都赋》,颇受明帝的赞赏,下诏让他再写《许都赋》、《洛都赋》。当时魏国对外出动军队打仗,对内大兴土木建造皇宫。刘劭写后面两篇赋时,对君主进行了委婉曲折的劝谏。

明帝青龙年间,吴国的兵马围攻合肥城。当时魏军淮南战区的将士都在分批休假,征东将军满宠上奏请求派遣驻守京城的中军支援,并且急召休假将士,等大军集中后抗击敌军。刘劭认为:“敌人刚刚到达,用心专一而士气旺盛。满宠带着少数兵将在自己的阵地上抵抗,倘若立即进兵出击,不一定能制服敌人。满宠上奏中说要等待大军前来,这个计划并不算失策。我认为可以派五千步兵、三千精锐骑兵,在大军动身之前先出发;故意大肆宣传后上路,沿途虚张声势。骑兵到了合肥,要拉开队伍的距离,多设旗帜和战鼓,耀武扬威进逼城下;并且绕到敌军背后,准备断其退路,截其粮道。敌军听说魏国大军杀到,骑兵要切断了自己的后路,必定会震惊而逃走。这样,不用作战敌军就会败退。”明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等到魏军逼近合肥,吴军果然退兵。

当时皇帝曾下诏广求贤才。散骑侍郎夏侯惠推荐刘劭说:“为臣观察散骑常侍刘劭,为人非常忠诚,勤于思考,生性擅长周密的计算。他所做的综合分析,都有清晰的条理;因此群臣不论才能大小,都可以在他那里取得有用的东西作为参考。品质诚实的人佩服他的平和端正,清静淡泊的人敬慕他的恬淡谦让,钻研天文历法的人称赞他的推算详密,执法审案的人知道他的量刑精确,喜欢思考的人知道他的思维深沉,擅长作文的人喜爱他的论著文辞,制定制度的人器重他的简明扼要,筹划谋略的人赞美他的洞察幽微。纵观这些人的评论,都着眼于他们自己所擅长但却只是刘劭次要优点的方面。为臣曾经多次倾听他高雅的谈话,阅读他切实的议论,时间越久佩服的感觉就越加深长,实在替国家器重他的才干。我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应该辅佐陛下处理军国大事,参谋于帏幄之中;与国家的命运一起兴隆,而不是世俗人士当中经常遇到的凡庸之材啊。希望陛下赏赐一个从容听取他议论的机会,使刘劭得以直接见到陛下,把自己的才华完全展现出来,那样,贤德的声音就会经常传送到您的耳边,您的光辉也会日益辉煌。”

明帝景初年间,刘劭受诏负责制定《都官考课》。刘劭完成任务以后上疏说:“根据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考核百官,是国家政治的大事。但是历代都未能实施,造成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有缺漏而没有补上,官员中能干的和不能干的互相混淆而无法分辨。陛下以上等圣人的宏图大略,痛惜朝廷基本制度的废弛,内心明察一切,发布英明诏书。为臣承蒙皇恩后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自主制定《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写了一篇解释性的《说略》。为臣学识浅薄,实在不足以充分弘扬您的旨意,编定这样重大的典章制度。”

刘劭还认为应该制定礼仪,创作音乐,以移风易俗,于是就写《乐论》十四篇;写完了还没来得及呈送上去,碰巧明帝去世。而《都官考课》也因此没能施行。

正始年间,刘劭曾为皇帝曹芳讲授儒经,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他撰写了《法论》、《人物志》之类的著作共计一百余篇。刘劭死后,被追赠光禄勋的官衔,儿子刘琳继承了他的爵位。

与刘劭同时代的东海郡人缪袭也很有才学,著述很多,官至尚书、光禄勋。缪袭的朋友山阳郡人仲长统,汉朝末年当过尚书郎,早死。著有《昌言》,文辞很美值得一看。

散骑常侍陈留郡人苏林,光禄大夫京兆尹人韦诞,乐安太守谯国人夏侯惠,陈郡太守任城国人孙该,郎中令河东郡人杜挚等也都撰写文、赋,流传于世。

傅嘏,字兰石,北地郡泥阳县人。是汉朝名臣傅介子的后代。他的伯父傅巽,黄初年间做过侍中、尚书。傅嘏二十来岁就已远近闻名,司空陈群聘他为自己的下属。

当时散骑常侍刘劭正在制定《都官考课》,朝廷把有关文件下达到三公府进行评议,傅嘏就此提出反驳说:

我听说帝王制度宏大深远,圣人之道玄虚微妙。倘若不具备合适的才能,则圣人之道就难以体现。而是否能够把神圣的制度表现出来,全在乎人的才能如何。现今王朝的基本制度有所荒废而且多年没有恢复,微言大义埋没,六经有的散失有的出现毛病。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圣人之道宏大深远而众人的才能无法弄明白的缘故。刘劭的考课,虽然想要追述前代考核官吏然后进行升降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条文都完全残缺散失了。现今能够从礼仪方面找到一点考课线索的,只有《周礼》。它曾说:外封诸侯,让全国各地护卫中央;内立百官,管理六个方面的政务;各地要交一定的贡品,官员要守一定的准则;百官各司其职,百姓各安其业。因此考核容易实行而官员的升降也易于决定。

我们大魏国上继百王,近承秦汉,在各项制度上,都没有重新建立或加入内容。自建安年间到青龙年间,武皇帝以非凡的军事天才平定祸乱,奠定皇朝基业;清扫凶逆,去除暴徒;军事行动不断,每天都忙不过来。等到先帝和陛下开始治理国家和军队时,权变和法规并用;百官军政兼通,根据需要采用政策,以应付政治需要。由于事务日益繁杂,而情况又有所改变,因此要把古代的典章制度施用于今日,就很难行得通了。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制度的建立应该考虑长期适用,或许对近期的情况就不适合;而条令的制定是适应临时的需要,并不能流传后世。建立官位,分配职责,整顿治理百姓,这是治本;根据官职的名称来要求做出实际成绩,用现成的规章来纠察鼓励,这是治末。本还未治而先治末,不重视治国大政却把考课首先提上议程,恐怕是不容易区别贤愚,划出界线的。

从前的圣明帝王选拔人才,一律以他在本地的品行考察为依据,再让他在学校里讲解道理,品行完备的称为贤才,道理深广的称为能者。然后由乡官把贤才、能者推荐给君主;君主接纳他们后,让贤才出外担任地方行政长官,让能者在朝廷的机构中办理政事。这就是从前圣明帝王招收人才的标准和办法。当今从全国选拔人才时,都没有经过本地的举荐;而选拔人才的职责,也只由吏部尚书专门负责。吏部选择人才的根据也只是中正提供的人才等级、评语和家庭出身三项。如果依据等级和评语,实际的才能就看不出来;如果依据家庭出身,又忽视了个人的品德。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实行考课法,很难反映人才的真实情况。总之,要想制定朝廷的制度,确立国家的标准,很难做到正确和周详啊。

正始年间,傅嘏任尚书郎,后又升任黄门侍郎。当时曹爽主持国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外表宁静,但是内心喜欢投机取巧,贪图私利,不注意立身行事的根本。恐怕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那时正直人士将会离开你们,而朝政也就会败坏衰微了。”何晏等人因此与傅嘏不和,借一点小事就把他的官职罢免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荥阳郡太守,没有去上任。

太傅司马懿请他担任自己的下属从事中郎。曹爽被诛杀后,傅嘏出任河南尹,后又调任尚书。

傅嘏一直认为:“自从秦始皇开始废除分封诸侯实行郡县制后,设立官位分配职责,与古代的制度大不相同。汉、魏沿袭秦制,一直到今天。但是儒生学士,都想把夏、商、周三代的礼制糅合到现今的制度中去。然而礼制是要传之久远的,不一定适合临时的需要;具体事务常常和制度相违背,名和实不能相互吻合。历代都不能达到大治的原因,大概都在这一点。”他很想大规模改定官制,依据古代情况改正弊端,但是碰上朝廷连着发生大变故,未能如愿。

当时有人建议朝廷委派自己出兵进攻孙吴,提出建议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和镇南将军诸葛诞。但是,他们各自提出的计策并不相同。皇帝下诏让傅嘏谈谈看法,傅嘏回答说:“想当年吴王夫差战胜齐、晋二国,威震中原,最终还是死在姑苏;齐闵王向外扩张,拓地千里,最终还是自取灭亡。有善始不一定有善终,这是古代的明证。孙权自从击破关羽夺取荆州之后,志得意满,穷凶极恶,因此宣文侯司马懿生前曾作出进攻孙吴的宏大计划。如今孙权已死,把儿子托付给诸葛恪。假如他能够矫正孙权的残暴,去除吴国的苛政,使老百姓免遭困苦,暂时得到新政策的实惠,内外官员又能齐心协力,竭力避免覆灭的危险,这样虽然不能保证吴国永远保持完好,也足以在长江以南苟延残喘了。现在朝廷议论纷纷,有的说要径自渡过长江,横行于长江以南;有的说要四路并进,攻击吴国的城垒;有的说要在边境大规模屯田,寻找敌人的破绽伺机而动。这些确实都是破敌的常用办法。但是自从下令训练大军准备讨伐孙吴以来,前后已有三个年头,声势早已张扬出去,我们已经收不到突然袭击的效果了。而吴国作为我们的仇敌,也已将近六十年。他们自立为君臣,患难与共,又刚死了首领,上下忧虑。如果他们把战船部署在长江重要的渡口,修筑城池据守险要,那么所谓的泛舟渡江,横行于江南的计划,是很难实行的。只有在边境上驻军大规模屯田的办法,比较起来最可靠。屯田的军队进驻到前线,敌人就不敢来骚扰;前线军队吃自己生产的粮食,也不用派很多民工去运军粮;敌人一有破绽前线军队就立即出击,又用不着远调大军出征:这是军事上的当务之急。从前樊哙声言可带十万大军,横行于匈奴之中,季布当面指责他说大话欺骗皇帝。如今有人想越过长江,深入敌境,这很像从前樊哙的样子。不如严明法令训练士兵,制订万无一失的计划,作长远打算以对付苟延残喘的敌人,这才是必然成功的计划啊。”

后来吴国的大将诸葛恪攻破东关后,乘胜宣称要从海路杀向青州、徐州。朝廷准备防御,傅嘏认为:“淮河口的海域并不是敌军能够轻易渡过的。当年孙权派兵入海,就曾发生浪打船沉的灾难,没有几个人能够幸存。诸葛恪怎么敢把众多将士的命运寄托给海水,以谋求侥幸的成功呢?诸葛恪不过是要派遣会指挥水军的偏将,带领小部分军队从海路上溯淮水,在青、徐二州方向做出进攻的样子,以迷惑我们,他自己倒很可能集中兵力进攻淮南。”后来诸葛恪果然出兵企图攻占合肥新城,未能攻克而撤退了。

傅嘏时常谈论才能与品德的同异关系,钟会把他这方面的议论收集起来加以评说。嘉平末年,傅嘏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高贵乡公曹髦即帝位,他又晋封为武乡亭侯。

正元二年(公元 255)春天,毌丘俭、文钦造反,有人认为主持朝政的司马师不宜亲自带兵去讨伐,派太尉司马孚去就行了,只有傅嘏和王肃鼓励他亲自出马。司马师于是带兵前往,让傅嘏代理尚书仆射,与自己一起向东出发。毌丘俭、文钦的被击溃,傅嘏有出谋划策的功劳。

司马师在大军凯旋的途中突然病死,傅嘏与司马昭带领兵马直接回到洛阳,司马昭才得以继承哥哥司马师的权位辅佐朝政。事情经过记载在本书《钟会传》里。钟会因在这件事上有功劳而洋洋自得,傅嘏便劝诫他说:“您的志向大于您的才器,难以成就您所期望的功业,难道不应该谨慎些吗!”

傅嘏因功又晋封为阳乡侯,增加封邑六百户,和从前的加起来总共有一千二百户。这年傅嘏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被追赠为太常,谥为元侯。

他的儿子傅祗继承了他的爵位。咸熙年间,因为傅嘏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傅祗为泾原县子爵。

评论说:从前魏文帝曹丕和陈王曹植兄弟二人,以公子之尊,都非常喜欢文学;他们的倡导得到响应,一时间具有文才之士成批涌现,但只有王粲等六人最受称道和好评。王粲独自担任了侍中的要职,主持制定一代的制度,但他在性情恬淡寡欲和品德气度方面,还不如徐幹那样纯正。卫觊也因为通晓古代的典故,所以帮助魏文帝完成了受禅称帝的仪式。刘劭博览古籍,文采和内涵相得益彰。刘廙以清静而有洞察力著名。傅嘏则因为具有才能而又通晓时局变化上升到显要地位。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