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后吴大将诸葛恪新破东关,乘胜扬声欲向青、徐,朝廷将为之备。嘏议以为:“淮海非贼轻行之路,又昔孙权遣兵入海,漂浪沉溺,略无孑遗;恪岂敢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徼干没乎?恪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乘海溯淮,示动青、徐;恪自并兵,来向淮南耳。”后恪果图新城,不克而归。嘏常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嘉平末,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武乡亭侯。正元年春,毌丘俭、文钦作乱。或以司马景王不宜自行,可遣太尉孚往;惟嘏及王肃劝之。景王遂行;以嘏守尚书仆射,俱东。俭、钦破败,嘏有谋焉。及景王薨,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文王遂以辅政。语在《钟会传》。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百户,并前千百户。是岁薨。时年。追赠太常,谥曰元侯。子祗嗣。咸熙中开建等,以嘏著勋前朝,改封祗泾原子。

【原文】

后吴大将诸葛恪新破东关〔1〕,乘胜扬声欲向青、徐〔2〕,朝廷将为之备。嘏议以为:“淮海非贼轻行之路〔3〕,又昔孙权遣兵入海〔4〕,漂浪沉溺,略无孑遗〔5〕;恪岂敢倾根竭本,寄命洪流〔6〕,以徼干没乎〔7〕?〔一〕恪不过遣偏率小将素习水军者〔8〕,乘海溯淮,示动青、徐〔9〕;恪自并兵,来向淮南耳。”后恪果图新城〔10〕,不克而归。

嘏常论才性同异〔11〕,钟会集而论之〔12〕。〔二〕嘉平末,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即尊位〔13〕,进封武乡亭侯。

正元二年春,毌丘俭、文钦作乱〔14〕。或以司马景王不宜自行〔15〕,可遣太尉孚往〔16〕;惟嘏及王肃劝之〔17〕。景王遂行;〔三〕以嘏守尚书仆射〔18〕,俱东。俭、钦破败,嘏有谋焉。

及景王薨,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19〕,文王遂以辅政。语在《钟会传》。〔四〕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增邑六百户,并前千二百户。是岁薨。时年四十七。追赠太常〔20〕,谥曰元侯。〔五〕

子祗嗣〔21〕。咸熙中开建五等〔22〕,以嘏著勋前朝,改封祗泾原子。〔六〕

【注释】

〔1〕东关:地名。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位于当时濡须水东岸,扼守从长江进入巢湖的咽喉水道。

〔2〕青:州名。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徐: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北。

〔3〕轻行:轻快行进。

〔4〕遣兵入海:公元 232 年,孙权派将军周贺,率领船队到辽东买马。九月,船队回返,在海上遇大风,船只触礁沉没很多,又在成山(今山东荣成市东北成山角)受魏军伏击,全军覆没。见本书卷二十六《田豫传》。

〔5〕略无孑(jié)遗:完全没有人幸存。

〔6〕寄命:寄托命运。

〔7〕徼干(gān)没:谋求侥幸成功。

〔8〕偏率:低级将领。

〔9〕示动:故意显示行动。

〔10〕新城:城名。即合肥新城。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合肥旧城在今合肥市。

〔11〕才性:这里指才能和品德。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它主要讨论二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由于当时对二者的相互关系,有同、异、合、离四种看法,所以又称为“才性四本”。这一论题的出现,与现实政治特别是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密切相关。同异:据《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魏志》,当时傅嘏主张才性同,李丰主张才性异,钟会主张才性合,王广主张才性离。值得注意的是,主张同、合的傅嘏、钟会是司马氏的支持者,而主张异、离的李丰、王广则是司马氏的对立面,二人都被司马氏杀死。

〔12〕钟会(公元 225—264):传见本书卷二十八。

〔13〕高贵乡公:即曹髦(公元 241—260)。事详本书卷四。曹髦被司马昭部下杀死,死后只好用从前的封爵称呼他。

〔14〕毌(guàn)丘俭(?—公元255):传见本书卷二十八。文钦(?—公元 258):传见本书卷二十八《毌丘俭传》裴注引《魏书》。

〔15〕司马景王:即司马师(公元 208—255)。字子元,司马懿的长子。继其父任大将军,专国政。嘉平六年(公元 254)废黜魏帝曹芳。改立曹髦。次年病死。后被追尊为景王、景帝。传见《晋书》卷二。

〔16〕太尉:官名。三公之首。是名义上的全国军事最高长官。孚:即司马孚(公元 180—272)。字叔达,司马懿的弟弟。曹魏时官至太傅。西晋建立,升任太宰,封安平王。传见《晋书》卷三十七。

〔17〕王肃(公元 195—256):传附本书卷十三《王朗传》。

〔18〕守:代理比本职更高的职务。尚书仆射(yè):官名。尚书台的副长官,协助主官尚书令处理军国机要。

〔19〕司马文王:即司马昭(公元 211—265)。字子上,司马懿次子。继其兄任大将军,专国政。甘露五年(公元 260),杀曹髦,改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出兵灭蜀汉,封晋公,后升晋王。去世不久,其子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死后谥为文王,后又追尊为文帝。传见《晋书》卷三。径还洛阳:当时魏帝曹髦直接下诏,要司马昭去许昌镇守作战,大军由傅嘏带回洛阳,打算以此摆脱司马氏,自己控制军队和权力。傅嘏与钟会劝司马昭不理皇帝指令,径回京城。曹髦被迫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执掌朝政。参见本书卷二十八《钟会传》、《晋书》卷二《文帝纪》。

〔20〕太常:官名。为九卿之首。负责礼仪祭祀,选择考核儒学教官。

〔21〕祗(zhī):即傅祗(公元 243—311)。字子庄。曹魏时任博士。西晋建立,历任要职,官至司空。传附《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

〔22〕开建五等:开始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度。此前异姓功臣只能封侯,现在可以封公,比侯高一等。这是司马昭笼络人心以便取代曹魏的举动。

【裴注】

〔一〕《汉书·张汤传》曰:“汤始为小吏,干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服虔说曰:“干没,射成败也。”如淳曰:“得利为干,失利为没。”

臣松之以虔直以干没为“射成败”,而不说干没之义,于理犹为未畅。淳以得利为“干”,又不可了。愚谓干,读宜为干燥之干。盖谓有所徼射,不计干燥之与沉没而为之。

〔二〕《傅子》曰:“嘏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好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司隶校尉钟会年甚少,嘏以明智交会。”臣松之按:《傅子》前云嘏了夏侯之必败,不与之交;而此云与钟会善。愚以为:夏侯玄以名重致患,衅由外至;钟会以利动取败,祸自己出。然则夏侯之危兆难睹,而钟氏之败形易照也。嘏若了夏侯之必危,而不见钟会之将败,则为识有所蔽,难以言通;若皆知其不终,而情有彼此,是为厚薄由于爱憎,奚豫于成败哉?以爱憎为厚薄,又亏于雅体矣。《傅子》此论,非所以益嘏也。

〔三〕《汉晋春秋》曰:“嘏固劝景王行,景王未从。嘏重言曰:‘淮、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是时景王新割目瘤,创甚;闻嘏言,蹶然而起曰:‘我请舆疾而东。’”

〔四〕《世语》曰:“景王疾甚,以朝政授傅嘏;嘏不敢受。及薨,嘏秘不发丧;以景王命召文王于许昌,领公军焉。”孙盛《评》曰:“晋宣、景、文王之相魏也,权重相承,王业基矣;岂蕞尔傅嘏所宜间厕?《世语》所云,斯不然矣。”

〔五〕《傅子》曰:“初,李丰与嘏同州,少有显名,早历大官,内外称之;嘏又不善也,谓同志曰:‘丰饰伪而多疑,矜小失而昧于权利,若处庸庸者可也;自任机事,遭明者必死。’丰后为中书令,与夏侯玄俱祸,卒如嘏言。嘏自少与冀州刺史裴徽、散骑常侍荀甝善,徽、甝早亡。又与镇北将军何曾、司空陈泰、尚书仆射荀!、后将军钟毓并善,相与综朝事,俱为名臣。”

〔六〕《晋诸公赞》曰:“祗字子庄,嘏少子也。晋永嘉中至司空。”祗子宣,字世弘。《世语》称:“宣以公正知名,位至御史中丞。”宣弟畅,字世道,秘书丞,没在胡中;著《晋诸公赞》及《晋公卿礼秩故事》。

上一篇:正始初,除尚书郎,迁黄门侍郎。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嘏谓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静而内铦巧,好利,不念务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废矣。”晏等遂与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荥阳太守,不行。太傅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曹爽诛,为河南尹,迁尚书。嘏常以为:“秦始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汉、魏因循,以至于今。然儒生学士,咸欲错综以代之礼;礼弘致远,不应时务;事与制违,名实未附。故历代而不至于治者,盖由是也。”欲大改定官制,依古正(本)今;遇帝室多难,未能革易。时论者议欲自伐吴,征献策各不同。诏以访嘏,嘏对曰:“昔夫差陵齐胜晋,威行中国,终祸姑苏;齐闵兼土拓境,辟地千里,身蹈颠覆:有始不必善终,古之明效也。孙权自破关羽并荆州之后,志盈欲满,凶宄已极;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图大举之策。今权已死,托孤于诸葛恪。若矫权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内齐虑,有同舟之惧;虽不能终自保完,犹足以延期挺命于深江之外矣。而议者或欲泛舟径济,横行江表,或欲道并进,攻其城垒;或欲大佃疆埸,观衅而动:诚皆取贼之常计也。然自治兵以来,出入载,非掩袭之军也。贼之为寇,几年矣,君臣伪立,吉凶共患,又丧其元帅,上下忧危;设令列船津要,坚城据险,横行之计,其殆难捷。惟进军大佃,最差完牢。(隐)兵出民表,寇抄不犯;坐食积谷,不烦运士;乘衅讨袭,无远劳费:此军之急务也。昔樊哙愿以万之众,横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今欲越长江,涉虏庭,亦向时之喻也。未若明法练士,措计于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敌之余烬,斯必然之数也。”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