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1〕。傅介子之后也〔2〕。伯父巽,黄初中为侍中、尚书。〔一〕嘏弱冠知名〔3〕,〔二〕司空陈群辟为掾〔4〕。
时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法》,事下三府〔5〕。嘏难劭论曰〔6〕:
盖闻帝制宏深,圣道奥远;苟非其才,则道不虚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暨乎王略亏颓,而旷载罔缀〔7〕;微言既没〔8〕,六籍泯玷〔9〕。何则?道弘致远而众才莫晞也〔10〕。案劭《考课》论,虽欲寻前代黜陟之文〔11〕,然其制度略已阙亡〔12〕。礼之存者,惟有周典〔13〕:外建侯伯〔14〕,藩屏九服〔15〕;内立列司〔16〕,管齐六职〔17〕;土有恒贡,官有定则;百揆均任〔18〕,四民殊业〔19〕。故考绩可理而黜陟易通也〔20〕。
大魏继百王之末〔21〕,承秦、汉之烈〔22〕,制度之流,靡所修采〔23〕。自建安以来,至于青龙〔24〕;神武拨乱〔25〕,肇基皇祚〔26〕;扫除凶逆,芟夷遗寇;旌旗卷舒〔27〕,日不暇给〔28〕。及经邦治戎〔29〕,权法并用〔30〕;百官群司,军国通任;随时之宜,以应政机。以古施今〔31〕,事杂义殊〔32〕,难得而通也。所以然者,制宜经远〔33〕,或不切近;法应时务,不足垂后。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34〕,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35〕,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未呈)〔末程〕〔36〕,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37〕;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
昔先王之择才〔38〕,必本行于州闾〔39〕,讲道于庠序〔40〕;行具而谓之贤,道修则谓之能。乡老献贤能于王〔41〕,王拜受之:举其贤者,“出使长之〔42〕”;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义也。方今九州之民〔43〕,爰及京城,未有六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44〕。按品、状〔45〕,则实才未必当;任(薄)〔簿〕伐,则德行未为叙〔46〕。如此则殿最之课〔47〕,未尽人才。述综王度〔48〕,敷赞国式〔49〕;体深义广,难得而详也。
【注释】
〔1〕北地:郡名。东汉治所在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南。泥阳:县名。东汉县治在今甘肃宁县东。
〔2〕傅介子(?—前 65):西汉昭帝时为平乐监。西域的楼兰、龟兹国联络匈奴,杀死汉朝官员,他奉命以赏赐为名刺杀楼兰王。后封义阳侯。传见《汉书》卷七十。
〔3〕弱冠: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4〕司空:官名。曹魏三公之一。负责兴修大型土木建筑和水利工程,祭祀时清洁乐器,帝后入葬后封土建陵。陈群(?—公元 236 ):传见本书卷二十二。
〔5〕三府:三公的府署。
〔6〕难(nàn):反驳。
〔7〕王略:这里指朝廷的基本制度。旷载罔缀:多年没有恢复。
〔8〕微言:道理精微的言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有“仲尼没而微言绝”的句子。
〔9〕六籍:即六经。指《诗经》、《尚书》、《周易》、《礼》、《春秋》和《乐》。《乐》早已经亡佚。泯:泯灭。指已亡佚的《乐》。玷:出现毛病。指现存的五经也还有文句缺损讹误之类的问题。
〔10〕晞(xī):天明。比喻把问题弄明白。
〔11〕黜陟:贬黜和晋升。《尚书·尧典》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句子,说虞舜对下属每三年考核一次,三次考核后即根据成绩加以升降。
〔12〕略:完全。
〔13〕周典:周代的典章制度。当时人认为《周礼》记载的是周代制度,但是近代学者认为书中所反映的究竟是周代还是战国时期的情形还难以确定。
〔14〕侯伯:侯爵、伯爵。这里代指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
〔15〕九服:《周礼·夏官·职方氏》把京城以外的地区,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
〔16〕列司:各种官署。
〔17〕管齐:管理整治。六职:六类职官。《周礼》记载的职官,共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类,分管行政、教育、礼仪、军事、司法、工程等方面的事务。
〔18〕百揆:百官。
〔19〕四民:指士、农、工、商。
〔20〕考绩:成绩考察。
〔21〕百王:泛指以前各朝代的帝王。
〔22〕烈:事业。
〔23〕靡所修采:没有在制度上重新建立或加入内容。
〔24〕青龙:魏明帝曹叡的年号。
〔25〕神武:非凡的军事天才。指曹操。
〔26〕肇基皇祚:开创和奠定了曹魏皇朝的基业。
〔27〕旌旗卷舒:指军队休整和出征。
〔28〕日不暇给:每天都忙不过来。
〔29〕治戎:治军。
〔30〕权:权变。
〔31〕古:指考绩之类的古代制度。
〔32〕义殊:情况不同。
〔33〕制:这里指国家的基本制度。与下文所说的“法”,即具体的条例、规定不同。
〔34〕清理:整顿治理。民物:民众。这是当时习语。
〔35〕纠励成规:用现成的规章来纠察鼓励。
〔36〕末程:非常次要的章程。指考课法。
〔37〕国略:朝廷的大政。
〔38〕先王:前代的君王。这里指周代的君王。
〔39〕本行(xìng):以品行考察为根本的依据。州闾:指本乡本土。《周礼·地官》记载地方行政区划,有比、闾、族、党、州、乡六级。贾公彦解释是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全国共有六乡。
〔40〕庠(xiáng)序:学校。
〔41〕乡老:官名。《周礼·地官》说是全国有六乡,每二乡置乡老一人,共有三人,相当于三公。负责教化百姓,选举贤能。
〔42〕出使长之:让他们出外担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一句和下面的“入使治之”,都出自《周礼·地官·乡老》。
〔43〕九州:《尚书·禹贡》记载,我国上古时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这里用来泛指曹魏全国。实际上当时曹魏全境划分为司、冀、兖、青、徐、扬、荆、豫、雍、凉、幽、并十二州。
〔44〕吏部:指尚书台所属的吏部曹。
〔45〕品:区别人才高下的等级。状:中正对人才所作的概括式评语。曹魏自曹丕在延康元年(公元 220)继承王位之后,开始在人才选拔上实行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与汉代基于“乡举里选”的察举制不同的新制度。在各个郡设立一名负责本郡人才选拔的官员,叫做中正。中正由本郡人士在中央任职者兼任。每隔三年他要品评一次本郡人才。并把有关的文字材料上报中央。向中央提供的文字材料主要有三项:一是本人的家世,特别是父、祖的官位;二是中正的概括式评语,即“状”;三是中正根据家世、状两项评定的等级,即“品”。等级有九,最低为第九品,最高为第一品,故名九品。这一制度后来施行于整个魏晋南北朝。
〔46〕簿伐:家世的记录。是中正提供的文字材料之一。
〔47〕殿最:下等和上等。
〔48〕述综王度:制定朝廷制度。
〔49〕敷:陈述。赞:协助制定。
【裴注】
〔一〕《傅子》曰:“嘏祖父睿,代郡太守。父充,黄门侍郎。”
〔二〕《傅子》曰:“是时,何晏以材辩显于贵戚之间。邓飏好(变)〔交〕通,合徒党,鬻声名于闾阎。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求交于嘏,而不纳也。嘏友人荀粲,有清识远心;然犹怪之,谓嘏曰:‘夏侯泰初一时之杰,虚心交子;合则好成,不合则怨至。二贤不睦,非国之利,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嘏答之曰:‘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此三人者,皆败德也。远之犹恐祸及,况昵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