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字彦云,太原郡祁县人。叔父王允,任汉朝司徒,领头刺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为董卓报仇,攻入长安,杀死王允,还诛灭他的全家。王凌和他的哥哥王晨,当时都还年轻,翻越城墙脱险,四处逃亡后回到家乡。后来他被举荐为孝廉,出任发干县县长,逐渐升到中山郡太守,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太祖曹操任命他为自己丞相府的下属。文帝曹丕即位,任命王凌为散骑常侍,又出任兖州刺史,和张辽等人一起到广陵讨伐孙权。到达长江后,夜里突然狂风大作,孙吴大将吕范等人的船只被吹到了北岸。王凌和众将官迎头痛击,斩杀敌人将领,缴获敌人船只,立下战功,被封为宜城亭侯,加授建武将军官职。
他转任青州刺史。汉末天下大乱,这时的青州海滨地区因受汉末大乱的影响,法制很不健全。王凌宣布政令实施教化,赏善罚恶,很有条理,老百姓都忍不住交口称赞。
他随从曹休征伐孙吴,在夹右与敌军遭遇,曹休军队失利,他拼死力战突出重围,使曹休免遭歼灭。他又先后转任扬州、豫州的刺史,都能得到当地军民的拥护。刚到豫州时,他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访求没有出名的人才,下达了一系列指示和命令,表现出他美好的心意。起初,王凌和兖州刺史司马朗、豫州刺史贾逵友善,等他到了兖州、豫州当刺史后,又继承了他们在任时留下的美好声名和事迹。
正始初年,王凌任征东将军,持有节杖,指挥扬州各路军队。
正始二年(公元241),孙吴大将全琮带领数万人马进攻芍陂。王凌率诸军迎战,与敌人争夺芍陂的水面,连日奋战,敌人终于退走。王凌因功晋封南乡侯,封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升任车骑将军,仪仗队的规格与三公相同。
当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才能出众,正担任兖州刺史,驻扎在平阿县。他们舅甥俩都统领兵马,承担淮南边境要地的重任。王凌又就地升任司空。司马懿杀死曹爽后,即提升王凌为太尉,还授予节杖、斧钺。王凌、令狐愚秘密商议,认为继承帝位的齐王曹芳不适宜再当皇帝,而楚王曹彪年纪较大又有才能,想另立曹彪为皇帝,建都在许昌。
嘉平元年(公元 249)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到白马县,探望曹彪并建立联系。王凌又派心腹侍从劳精到洛阳,对儿子王广述说他们的打算。王广说:“废黜和拥立皇帝是一件大事,切勿成为祸事的带头人!”这年十一月,令狐愚又派张式去看曹彪,张式还未回来,令狐愚就病死了。嘉平二年(公元 250),火星出现并停留在二十八宿中斗宿的位置上。王凌说:“斗宿中有星,预示要出现一位突然显贵的人物。”
嘉平三年(公元 251)春天,孙吴出动大军堵塞涂水。王凌想借此机会开始行动,于是大规模动员军队,上奏朝廷请求讨伐孙吴入侵之敌,皇帝下诏不同意。王凌加紧策划,派部将杨弘把他的打算告诉兖州刺史黄华。不料黄华、杨弘却连名把此事报告给太傅司马懿。司马懿立即出动京城驻军由水路前往讨伐王凌,先下达赦免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又带着王凌的儿子尚书王广一起出发,让王广写信劝告父亲投降。大军突然到达百尺堰,对王凌形成极大的压力。
王凌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只身乘船来迎接司马懿,先派下属王彧前去认罪,并上交印绶、节杖、斧钺。大军进驻丘头,王凌赤裸上身让人把自己双手反绑站在河岸边。司马懿秉承皇帝的诏命,派主簿解开王凌的绳索让他穿上衣服,召见王凌,给予慰问,又还给王凌印绶、节杖、斧钺,指派六百步兵和骑兵把王凌送回京城。王凌走到项县,饮毒药自杀。
司马懿继续前进到扬州的治所寿春,张式等人自首。司马懿深入追究这一事件,曹彪被赐死,凡与此事有关的人物都诛灭三族。
朝廷大臣议论之后认为:“按照《春秋》的大义,齐国的崔杼、郑国的归生,都在死后被追加死刑,戮尸劈棺,这都记载在史籍上。王凌、令狐愚的罪行也应按照古代的法典处理。”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街市暴尸三天。又把他们的印章和绶带、官服一起烧掉,然后把裸露的尸体直接丢进墓坑草草掩埋。杨弘、黄华晋爵为乡侯。王凌的儿子王广很有志向,学问和品行都不错,被处死的时候四十多岁。
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郡闻喜县人。其父毌丘兴,黄初年间任武威郡太守,讨伐叛逆,安抚服从的人,开通河西地区,名声仅次于金城郡的太守苏则。因为讨伐叛乱的张进和少数族立下军功,他被封为高阳乡侯。又入朝担任将作大匠。
毌丘兴死后,毌丘俭继承父亲的爵位,并担任平原王文学。
平原王曹叡即位为明帝,毌丘俭为尚书郎,升任羽林监。因为是明帝的老下属,所以很受厚待。他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明帝下令征调农民修筑宫殿,毌丘俭上奏说:“依愚臣看来,天下最急需消灭的是吴、蜀二贼,最急需实现的是丰衣足食。如果二贼不消灭,士兵百姓饥寒交迫,即使宫殿再高大华美,也还是没有益处的。”
后来他升任荆州刺史。青龙年间,明帝打算讨伐辽东的公孙渊,因为毌丘俭有才干和策略,调他任幽州刺史,加授度辽将军官职,持有节杖,并兼任护乌丸校尉。他率领幽州各军到达襄平,在辽隧扎下大营。右北平郡的乌丸族单于寇娄敦、辽西郡的乌丸族首领护留等人,以及汉族中从前追随袁尚逃奔辽东的将领,这时率领五千多人前来投降。寇娄敦派弟弟阿罗槃等到京城朝见天子并进贡,朝廷赐给同来的首领二十多人以侯、王名号,又颁发车马和彩色丝织品等作为奖赏。公孙渊出兵迎战,毌丘俭被打败,狼狈退回。
第二年,皇帝派太尉司马懿统领京城驻军及毌丘俭的幽州地方军队共计数万人讨伐公孙渊,一举平定辽东。毌丘俭因功晋封为安邑侯,封邑三千九百户。
齐王曹芳在位的正始年间,毌丘俭因为境外的高句丽国多次入侵边境,于是率领一万步兵和骑兵经过玄菟郡,兵分几路杀往高句丽。高句丽的国王位宫,率兵二万,进军沸流水的上游。两军在梁口展开一场激战,位宫连被打败,只好逃走。毌丘俭乘胜追击,用布包裹马蹄,又抬起车轮,越过险峻易滑的高山,直趋高句丽国的都城丸都。攻破丸都后大肆屠杀,斩首和俘虏的敌军数以千计。当初,高句丽国一个叫做得来的官员多次劝位宫不要与魏朝作对,位宫不听劝告。得来感叹说:“眼见这里马上就要变成废墟了!”然后绝食而死,全国都认为他是一个贤人。毌丘俭到丸都后向部队下达命令:不许损坏得来的坟墓,不准砍伐他坟墓周围的树木。又把他被俘虏的妻子儿女,全部释放。位宫带着妻子儿女逃走,毌丘俭领兵回还。
正始六年(公元 245),毌丘俭再度讨伐高句丽,位宫望风而逃远远跑到买沟。毌丘俭派玄菟郡太守王欣追赶,穿过沃沮国又追了一千多里,直至肃慎国的南部边界,于是在石碑上刻下文字记述战功,先后在丸都的山上和不耐城中刻石立碑。总共斩杀和俘虏了八千多人,论功受赏,封侯的就有一百多人。毌丘俭又在当地开山修渠引水灌溉,老百姓受益不浅。毌丘俭升任左将军,被授予节杖,监督豫州各路军队,兼任豫州刺史。
之后他又转任镇南将军。诸葛诞在东关作战,失利,朝廷命令毌丘俭、诸葛诞二人对换职务:诸葛诞任镇南将军,指挥豫州各路军队;毌丘俭为镇东将军,指挥扬州各路军队。孙吴的太傅诸葛恪包围合肥新城,毌丘俭与文钦合力抵御。太尉司马孚统领京城驻军东下,赶来解围,诸葛恪才撤军。
当初,毌丘俭和夏侯玄、李丰有深厚友谊。扬州刺史兼前将军文钦,是曹爽的同县老乡,骁勇果断,粗暴凶猛,多次立下战功。但是他喜欢虚报俘虏的人数,以获取奖赏,而朝廷往往不给,因此文钦日益怨恨。毌丘俭想方设法笼络文钦,两人关系极为融洽。文钦对毌丘俭感恩戴德,忠心不贰。
正元二年(公元 255)正月,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大彗星,运行的轨迹有几十丈长,朝着西北方向一直移动到天边。开始出现的地方是古代吴、楚两国的对应星区,即二十八宿的女、翼、轸等三宿。毌丘俭、文钦十分高兴,认为这是自己的祥瑞征兆,于是假传皇太后的旨意,历举罪行声讨大将军司马师,又向各个郡国发布公文,宣布举兵反叛。他们胁迫淮南各营将士,以及官员百姓,都进入寿春城;在城西设土坛,歃血为盟之后,把老弱留下来守城,毌丘俭、文钦亲自统领五六万大军北渡淮河,向西推进到项县。毌丘俭在项县城中固守,文钦在城外游动作战。
大将军司马师出动京城内外的驻军讨伐,另外派诸葛诞率领豫州各路军队从安风津逼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率领青州、徐州的各路军队从谯县、宋县之间出击,以断绝叛军的退路。大将军司马师自己率兵驻扎在汝阳县,派监军王基统领前锋各军据守南顿县,等待迎击毌丘俭的部队。司马师命令各路军队在壁垒中固守,不要与对方交战。毌丘俭、文钦向前不能战斗,向后退回寿春又怕遭到袭击,进退两难,无计可施。而他们手下的淮南各军将士,家属都在北方,所以军心涣散,纷纷投降。只有淮南新近从孙吴来投降的农民愿意为他们效力。大将军司马师派兖州刺史邓艾指挥泰山等郡的军队一万多人到乐嘉,装作兵力弱小不堪一击的样子,以诱使毌丘俭、文钦出击,而自己则紧跟着带领主力大军从汝阳赶到。文钦不知是计,果然在夜间来袭击邓艾。等到天亮,才看见强大的主力军团就在面前,连忙撤回军队退走。
司马师派出精锐骑兵队追击,大破文钦,文钦落荒而逃。这一天,毌丘俭听说文钦战败,心中害怕;趁黑夜下令撤退,全军开始崩溃。退到了慎县,毌丘俭身边的士兵逐渐跑光了。他和小弟毌丘秀、孙儿毌丘重三人,藏在水边的草中。安风津都尉的部下张属,就地射死毌丘俭,把他的头颅用驿车送往京城,张属因此被封侯。毌丘秀、毌丘重二人向南逃到孙吴。凡是被毌丘俭、文钦所胁迫的将士,全都投降。
毌丘俭的儿子毌丘甸在朝中任治书侍御史,他提前得知毌丘俭将要举兵起事,于是悄悄带着家属逃到新安县境内的灵山上据守顽抗。后来被朝廷的军队攻克,因而诛灭了毌丘俭的三族。
文钦逃到孙吴,孙吴任命他为都护,授予节杖,同时担任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封为谯侯。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郡阳都县人。是汉朝名臣诸葛丰的后代。起初他任尚书郎,出朝任荥阳县令,又入朝任尚书台吏部郎。尚书台吏部郎负责官员选任,他在职时人们常常来托人情推荐人选,他总是把别人嘱托的话公开说出来,然后才任用被推荐的人,以后这个人当官称不称职,他也在公开场合加以议论给予褒贬,从此官员们向他推荐人都很谨慎。经过多次升迁,他出任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人关系很好,在朝廷颇有名声,京城人士对他交口称赞。议论政事的官员认为诸葛诞、邓飏等人相互吹捧拉帮结派,传播虚名,此风不可长。魏明帝对此极为厌恶,削除了诸葛诞的职务。
明帝死,正始初年,夏侯玄等人都在朝任职,朝廷才又任命诸葛诞重任御史中丞、尚书,又出朝任扬州刺史,加授昭武将军的军职。
王凌密谋另立皇帝时,太傅司马懿暗中出动大军东下讨伐,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持有节杖,指挥扬州各路军队,封山阳亭侯。孙吴大将诸葛恪围攻东关,朝廷派诸葛诞统领大军迎战,结果失利。退还后,改任镇南将军。
后来毌丘俭、文钦反叛,派人来联络诸葛诞,让他召集豫州军民参与反叛。诸葛诞把毌丘俭、文钦派来的使者斩首,并发布公告把毌丘俭、文钦的阴谋公诸于世,让人们知道他们凶恶的叛逆行为。随后大将军司马师出兵平叛,命令诸葛诞指挥豫州各军,渡过淮河的安风津逼向寿春。
毌丘俭、文钦被打败后,诸葛诞率先抵达寿春。寿春城中有十多万人,听说毌丘俭、文钦失败,害怕被杀,都纷纷打破城门出逃,流亡到山间沼泽,有的干脆逃窜到孙吴。朝廷认为诸葛诞在淮南长久任职,又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仪仗队的规格与三公相同,指挥扬州各路军队。
孙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听说曹魏的淮南发生动乱,碰巧文钦又前往投奔,于是出动大军带着文钦直奔寿春。这时诸葛诞已经领先到达,吴军无法攻下城池,只得退兵。诸葛诞立即派手下部将蒋班追击,将留赞杀死,砍下头颅用驿车送往京城,又缴获了留赞的印章、绶带、节杖。诸葛诞因功晋封高平侯,封邑三千五百户,又转任征东大将军。
诸葛诞与夏侯玄、邓飏等人极为友好,又看到王凌、毌丘俭的家族先后被诛灭。深为恐惧不安,于是把公家仓库储藏的财物都拿出来赈济百姓以笼络人心,用优厚的待遇供养了一批支持者和扬州的侠客,共计数千人,作为敢死队的勇士。
甘露元年(公元 256)冬天,孙吴打算进攻徐堨。当时诸葛诞所统领的兵力足以对付吴军,但他又请求朝廷派十万人马来帮助镇守寿春,又请求沿淮河修筑城池以防备敌人,其实他的内心是想保护淮南自己的地盘。
朝廷暗中了解到诸葛诞对朝廷已有疑惧,但考虑到他毕竟是一位老臣,想用征调他入京任职的办法来挽救他。
甘露二年(公元257)五月,朝廷正式征召诸葛诞入朝任司空。诸葛诞接到诏书,更加恐慌,于是举兵反叛。他召集各军将领举行会议,然后亲自出府门,攻击不愿随从自己的扬州刺史乐綝,将其杀死。他聚集淮南淮北各郡县的十多万屯田官兵,又在扬州新近从孙吴来投奔的农民中选择出能够拿起武器的四五万人,储备了足够吃一年的粮食,闭城死守。另派长史吴纲领着自己的小儿子诸葛靓,到孙吴请求援救。
吴人得知后大喜,派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统兵三万,悄悄与文钦一起接应诸葛诞,同时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持有节杖,担任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刺史,封寿春侯。这时,镇南将军王基刚到,正指挥各军包围寿春,包围圈还没形成;唐咨、文钦趁机从城东北,凭借险峻的山势,率众冲进城中。
六月,大将军司马昭与皇帝一起东征,抵达项县。司马昭指挥京城内外的驻军二十六万,逼近淮河。司马昭本人驻扎在丘头,派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把寿春城包围了两层,包围圈的堑壕壁垒又深又高。他又派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人,挑选并带领精锐兵马作为机动部队,防备孙吴部队进犯。文钦等人多次出兵冲击包围圈,都被迎头击退。
吴将朱异又率领大军来接应诸葛诞,渡过黎浆水;州泰等人在此阻击,多次打退吴军的进攻。吴军的主帅孙綝因为朱异出战不胜,一怒之下杀了朱异。这时寿春城中粮食日渐减少,外援又等不到,无依无靠。将军蒋班、焦彝,都是为诸葛诞领兵征战并出谋划策的亲信部下,这时也舍弃了诸葛诞,翻越城墙向司马昭投降。司马昭便使用反间计,将捏造的意外变故告知全怿等人,全怿等将领率领数千人马开门出来投诚。于是城中人人震恐,不知所措。
甘露三年(公元 258)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大量制造进攻的器械,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向南强攻,企图突围而出。包围的军队从高处用发石车抛击石块,发射带火的箭烧毁攻城器械,石块和弩箭像雨点一般落下来,城中满地都是死伤的人,鲜血流满堑壕。诸葛诞等人只能又退进城去死守,城内粮食开始吃光,出城投降的前后有数万人。
文钦想把北方人全都驱赶出去,以便节省粮食,与孙吴人一起坚守。诸葛诞不接受这个意见,因此两人产生争执和怨恨。文钦素来与诸葛诞不和,只不过出于权宜之计而聚合,事情紧急时就更不相信对方。文钦去见诸葛诞商议军事,诸葛诞却趁机杀掉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领兵在小城中驻扎,听说父亲被杀,指挥部队赶去报仇,而他们的部下却不肯效力。于是文鸯、文虎独自逃走,投奔司马昭。
军中的执法官请求处死兄弟二人。司马昭下达指令说:“文钦罪大恶极,处死也不能抵罪,他的儿子固然该杀;但是文鸯、文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的,而现今城池还未攻下,杀了他们俩就会坚定城中官兵死守的决心。”于是赦免文鸯、文虎,又让他们带领几百名骑兵在城外沿城飞驰,同时向城中高喊道:“文钦的儿子都没有处死,其他人还怕什么?”司马昭又上奏皇帝任命文鸯、文虎为将军,封关内侯。
城内的人因为高兴而蠢蠢欲动,加上日益饥饿,诸葛诞、唐咨等人真是力竭智穷。到这时司马昭开始亲自督阵,下令四面进攻,千军万马同时呐喊登城,而城内竟无人敢于抵抗。诸葛诞窘急万分,只好骑马带着侍卫队从小城门突围;大将军手下的司马胡奋率兵迎击,斩了诸葛诞。司马昭下令用驿车把诸葛诞的头颅送往京城,诛灭诸葛诞的三族。
诸葛诞的侍卫队有数百人,因为拒不投降被处死。他们都说:“为诸葛公而死,死而无憾!”他得人心就达到如此程度。唐咨、王祚和各个副将都反绑起自己的双手投降,俘虏吴兵一万多人,缴获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堆积如山。
当初大军包围寿春的时候,很多人都建议赶快强行攻城。司马昭却认为:“寿春的城池坚固而守军人马众多,强攻必然费力很大;如果再有外援夹击,内外受敌,这是极其危险的。而今诸葛诞、文钦、唐咨三个叛将一起聚在孤城之中,上天好像要让他们一起接受死刑,我应当用万全之策束缚他们,安然坐着制服这些叛贼。”诸葛诞在甘露二年(公元 257)五月反叛,三年(公元 258)二月失败灭亡。大军按兵不动,挖深沟、筑高垒,而诸葛诞困守孤城,竟不用强攻而自破。
等到攻破寿春,很多人又认为:“淮南地区多次出现反叛,被俘虏的一万多孙吴士兵的家属在江南,不能释放他们,应当全部活埋。”司马昭认为:“古来用兵之道,以保全敌国民众为上策,只诛杀罪魁祸首而已;就算是将来孙吴士兵又逃跑回去,也正好向孙吴展示中原魏朝的宽宏大量啊。”于是他下令:吴军降兵一律不杀,把他们分开安置在京城附近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居住。
唐咨本来是利城郡人。黄初年间,利城郡出现叛乱,叛军杀死太守徐箕,推举唐咨为首领。魏文帝派兵讨伐,唐咨逃到海上,又从海路逃到孙吴,官至左将军,封侯,持有节杖。诸葛诞、文钦被杀,唐咨也被活捉,三个叛将同时落网,天下拍手称快。投降的唐咨被任命为安远将军,其他投降的低级将领都得到官衔职位,连吴国人也心悦诚服。孙吴被魏朝的做法感动,也没有诛杀投降魏国的吴军将士家属。淮南的将士官民受到诸葛诞胁迫而参加叛乱的,只杀首恶,其余的全部赦免。还让文鸯、文虎兄弟收殓其父亲文钦的尸首,给他们提供车马,让他们运尸体回老家的祖坟安葬。
邓艾,字士载,义阳郡棘阳县人。从小就死了父亲。太祖曹操攻破荆州后,他迁移到汝南郡,为当地农民放牛。十二岁这年,邓艾随着母亲来到颍川郡,读到已故太丘县长陈寔墓前的碑文,其中有“文章是世间的典范,品行是士人的准则”这两句话,受到感动的邓艾就自己取名叫“范”,字“士则”。后来因为他的宗族中已有叫这个名字的,所以他又改用现在的名字。他开初被典农都尉举荐为好学之士,因为有口吃的毛病,不适宜做官府的办事员,只能担任在稻田看守稻草堆的小吏。同郡一个办事员的父亲怜悯他家贫穷,大力资助他,邓艾完全不表示感谢。每当他看到高山大湖,总是比比画画,考虑如果在这里打仗该在何处安营扎寨之类的军事问题,当时的人常常嘲笑他。
后来他担任典农中郎将的主簿、上计吏,得以出使朝廷拜见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认为邓艾很不寻常,于是任命他作为自己府中的下属,后又升任尚书郎。
当时朝廷想大开荒地积蓄粮食,作为消灭孙吴的物资准备,于是派遣邓艾到陈、项等县以东地区直到寿春县进行巡察。邓艾认为:“这一片地区虽然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应当开挖河渠,既可以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能够开通漕运的水路。”于是写了一篇《济河论》来阐明自己的意图。他又认为:“从前太祖击破青州黄巾军之后,就推行屯田制度,在许都积聚了许多粮食以便征服和控制天下。而今东、北、西三方的局势已定,重大的战事都集中在淮南;每逢大军南征,用于运输物资的兵力就要超过总兵力的一半,人力和财力耗费巨大,成为百姓承担的一大劳役项目。而陈县、上蔡县之间,土地低平肥沃。我认为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把这里用的河水集中起来引到下游的陈县、上蔡县之间灌溉土地。然后在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比例轮休,经常保持四万人,一面种田一面戍守边境。收成好的时候,产量将是许都地区的三倍。扣除各种费用,每年可以净余五百万斛粮食作为军事储备。六七年间,就能在淮河一线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足够十万军队吃上五年。凭借这些积蓄进攻孙吴,无往而不胜!”司马懿认为邓艾的建议极好,完全照他所说那样付诸实施。
正始二年(公元 241),正式开始挖掘和拓宽漕渠,每当东南有战事发生,魏朝大军出动以后,就可以乘船而下,直达长江、淮河一带,不仅灌溉农田储积起粮食,而且消除了水害,这都出自邓艾的建议。
后来他出任征西将军郭淮的军事参谋,升任南安郡太守。
嘉平元年(公元 249),他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蜀汉偏将军姜维的进犯。姜维撤退后,郭淮借势向西袭击羌族人住地。邓艾说:“敌军撤离后走得还不远,也许可能又杀回来,应当分兵防备。以免不测。”于是郭淮留邓艾驻守在白水的北岸。
三天以后,姜维果然派遣廖化从白水的南岸向邓艾营地逼近后扎营。邓艾对众将说:“姜维突然反扑回来,我军人少,按照兵法他们应当强渡白水而不必建桥。这是姜维想让廖化来牵制我,使我们不能回撤。姜维本人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的兵营有六十里。邓艾立即在当晚悄悄领兵回守洮城,姜维果然渡过白水发起偷袭,聿亏邓艾事先占据了洮城,才得以免遭失败。邓艾因此被赐给关内侯爵位,加授讨寇将军的军职。
不久他又升任城阳郡太守。当时并州境内的匈奴族左贤王刘豹,具有号召匈奴族五个分部的能力,五部实际上已合为一部。对此感到担忧的邓艾上奏朝廷说:“那些匈奴人具有野心,不讲道义,强大时就侵犯边境,衰弱时就归附朝廷。所以周宣王时有%狁入侵,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包围在平城。每当匈奴强盛,都会成为从前王朝的大祸患。匈奴族的单于远居塞外时,朝廷对匈奴的上上下下就无法控制。所以太祖武皇帝才引诱匈奴的单于前来,把他扣留在邺县作为人质。从此之后西部的羌族失去匈奴的依靠,时合时分群龙无首。这都是因为单于留在内地,才使得辽阔万里的边境上少数族都遵从朝廷的法度。而今留在邺县的匈奴单于地位日益降低。而在外面的左贤王刘豹,声威却逐渐增大,对此我们不能不好生防备。听说刘豹的手下有人反对他,应当趁机将匈奴分割成两国,以削弱刘豹的势力。匈奴的右贤王去卑在汉朝曾保护过献帝立下功劳,但是他的儿子未能继承他的权位;可以赐给他儿子显贵的官号,让他驻守在雁门郡。分离匈奴的国家,以此削弱他们的势力,又对他们过去的功劳追加奖赏,这正是控制边疆的最好计策啊。”
他又上奏说:“凡是西羌人在内地与汉民杂居的,应当逐渐把他们迁回边境地区,使之居住在内地民众的外围;这样才容易对内地民众进行重视礼义廉耻的教化,从而堵塞犯法作乱的途径。”当时大将军司马师刚刚辅佐朝政,对邓艾的建议多有采用。
后来邓艾调到他少年时曾经居住的汝南郡当太守。一到那里他就寻找从前接济自己的那位办事员的父亲,结果老人早就死了。于是他派人到坟前祭祀,赠给那位办事员的老母一批厚礼,又举荐他的儿子在本郡的计吏手下做事。邓艾在各地任职期间,荒野得到开垦,军民丰衣足食。
吴将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未能得手,只得撤退。邓艾因此对司马师说:“孙权已死,而文武大臣对新君主并不忠心拥护;国内的著名世家大族,都拥有私家武装,他们凭借军队依仗势力,足以违抗朝廷命令。诸葛恪刚刚主持朝政,国内缺少有威信的君主。他不考虑如何安抚上下以便稳定基础,却忙着对外打仗,残酷驱使百姓,出动全国的兵力攻打合肥这座坚固的城池,死者数以万计,结果带着无穷的祸患狼狈逃回,这正是他承受罪过自取灭亡的时候。从前的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曾得到当时自己国家君主的重用,但是君主一死他们也就随之失败了。何况诸葛恪的才能还比不上上述四位贤能之士,处在危险当中竟然无虑无忧,他的败亡已是指日可待了。”诸葛恪回去后,果然被杀。
邓艾升任兖州刺史,加授振威将军的军职。他又上奏说:“现今国家最急迫的事,就是发展农业和加强战备。国家富裕,军队才会强盛;军队强盛,作战才能取胜。可见发展农业,乃是取胜的根本。孔子说过‘粮食充足兵力充足’的话,就把粮食的地位放在兵力的前面。如果朝廷不设立爵位之类的奖赏作鼓励,那么下面的官员就不会努力发展农业以积储财富。现今应当把对官员的政绩考核,集中在是否能积储粮食使百姓富裕上面,这样,就能断绝人事请托的途径,堵塞拉帮结派相互吹捧的根源。”高贵乡公曹髦即皇帝位,晋封邓艾为方城亭侯。
毌丘俭反叛,派遣使者给邓艾送去书信,想联合邓艾声讨司马师。邓艾杀死信使,日夜兼程进军讨伐,直奔乐嘉城,制造浮桥。随后司马师赶到,得以占据这一军事要冲。文钦因为后来才赶到,所以被大军击败在城下;邓艾乘胜追击到丘头,文钦只好逃奔到孙吴。孙吴的大将军孙峻等人率领号称十万人的大军,将要渡过长江入侵。镇东将军诸葛诞派遣邓艾据守肥水北岸。邓艾认为这里距敌军还很远,不是要害之地,于是自行决定转移到附亭驻扎,并派遣泰山郡太守诸葛绪等在黎浆阻击敌军,击退了对方。
这一年,邓艾被任命为长水校尉。又因为击溃文钦有功,被封为方城乡侯,代理安西将军职务。雍州刺史王经被蜀军围困在狄道,邓艾前往解救,蜀将姜维退守钟提。朝廷正式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持有节杖,兼任护东羌校尉。
当时很多人认为姜维的军队已经精疲力竭,不会再发起进攻。邓艾却认为:“我军新近在洮西的挫败,损失不小,军队溃散,将领被杀,仓库空虚,老百姓流离失所,几乎一败涂地。就现今的形势而言,敌人有乘胜追击的势头,而我方确实虚弱不堪,这是第一点。敌人上上下下相互十分熟悉,各种兵器十分锐利。而我方将领是刚更换的,士兵是新补充的,武器也都未能修复,这是第二点。敌人乘船前来,而我们靠双脚步行,敌逸我劳,这是第三点。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四处军事要地,我们都要分兵把守,敌人可以集中力量专攻一点,而我方兵力必须一分为四,这是第四点。敌人进攻南安、陇西,可以征调羌族人的粮食,如果向祁山进军,那里上千顷的麦子已经成熟,正好作为军粮补给,这是第五点。敌人一向有狡诈的计谋,必将再度发起进攻。”
不久,姜维果然向祁山进犯,听说邓艾已有防备,于是退回来从董亭直取南安郡。邓艾据守武城山与对方相持。姜维出兵争夺险要地形,未能得手;当天夜晚,他渡过渭水向东进发,沿着山路推进到上邽县。邓艾在段谷与姜维展开激战,把对方打得大败。
甘露元年(公元256)皇帝下诏褒奖邓艾说:“逆贼姜维连年入侵,边境各族百姓出现骚动,西部地区不得安宁。邓艾筹划有方,忠诚勇敢,斩杀敌将数以十计,消灭敌兵数以千计,使大魏的国威震动了巴、蜀故地,武力显扬在长江、岷江。现今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指挥陇右各路军队,晋封邓侯。从他的封邑中分出五百户,封他的儿子邓忠为亭侯。”
甘露二年(公元257),邓艾在长城抵御姜维入侵,姜维退还,邓艾升任征西将军,前后增加封邑总计有六千六百户。
景元三年(公元 262),他在侯和攻破姜维,姜维只好退到沓中固守。
景元四年(公元 263)秋天,皇帝下诏动员各路军队伐蜀,由大将军司马昭部署指挥全军,令邓艾出兵牵制姜维,令雍州刺史诸葛绪截断后路,使姜维无法退回。邓艾派天水郡太守王颀等人直接进攻姜维军营,陇西郡太守牵弘等人拦截姜维前方的道路,金城郡太守杨欣等人赶往甘松。姜维听说魏将钟会统领的主力军团已进入汉中,立即率领全军撤退。杨欣等人跟踪追到强川口,发起攻击,姜维败退。姜维得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已经在前面截断去路,屯兵在桥头,于是从孔函谷向北,想从诸葛绪的后面退走。诸葛绪得知消息,立即退回三十里再度堵截。姜维从北面的道路走了三十多里,听说诸葛绪退回,立即又掉转头来走原路,从桥头经过。诸葛绪赶忙又奔回桥头拦截,可惜差一天没能追上。姜维向东撤回,扼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无法攻克。
邓艾上奏说:“现今敌军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代的德阳亭可以直趋涪县,在剑阁西面一百多里处南下,距成都只有三百多里,请求派一支精兵走这条路出其不意冲击敌方的心脏成都。这样,姜维一定要引兵退守涪县,钟会即可长驱直入。如果姜维死守剑阁不退,那么守在涪县对付我们的敌军就不多了。《孙子兵法》上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现今如果由小路进攻其空虚之地,击破敌军是肯定无疑的了。”
这年十月,邓艾从阴平出发,在荒无人烟的山区跋涉七百多里,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极为艰险,加上粮食运输断绝,几乎面临灭亡的危险。邓艾率先用毛毡裹住自己的身体,从山上滚着下来。众将士都攀着树木紧贴悬岩,一个挨一个地前进。先锋抵达江由时,蜀军守将马邈率军投降。
蜀国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县退守绵竹,排开阵势等着阻击邓艾。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等人率兵进攻对方右翼,司马师纂等人率兵进攻对方的左翼。但是邓忠、师纂二人出击均告失利,退回来说:“现在还不能发起攻击。”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还说什么能不能!”痛骂邓忠和师纂,要把二人斩首示众。二人赶紧又率兵死战,结果大败蜀军,砍下诸葛瞻和蜀国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继续向南进军到雒县。
刘禅派使者献上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写信向邓艾投降。邓艾挥兵到达成都,刘禅率太子、亲王和群臣六十余人,双手反绑,抬起棺材来到邓艾军营的大门正式投降。邓艾手持节杖,命令左右的人替刘禅等解开绳索,烧掉棺材,接受他们的投降而免于处死。同时他又约束军队将士,不准抢掠百姓,派人安抚投降的士兵,让他们回家重操旧业,蜀国的百姓都交口称赞。
他又自行决定依照过去东汉邓禹的事例,以皇帝的名义任命刘禅为代理骠骑将军,刘禅的太子为奉车都尉,刘禅的其他各个皇子为驸马都尉,蜀国的官员都根据其品级的高下任命为魏朝官员,有的还兼任邓艾的下属。又委派师纂兼任益州刺史,陇西郡太守牵弘等人兼任蜀国各郡太守。又在绵竹堆积敌人的尸首,封土垒成高堆,以显示战功。魏国士兵阵亡者,也与蜀兵一起埋葬。
这时的邓艾变得非常骄傲自夸,他对蜀国的士大夫说:“诸位全靠碰到我邓某人,所以才有今天。如果遇上像吴汉一类的残暴家伙,你们早被杀掉了。”又说:“姜维自然算得上是一时的英雄,只是因为与我相遇,所以陷入困境了。”有见识的人听了无不暗中讥笑他。
十二月,皇帝下诏说:“邓艾显示国威运用武力,深入敌境,斩将拔旗,消灭凶恶的首领,使得冒用皇帝称号的人跪在地上而颈系绳索,多年逃脱诛罚的罪人,一下子就遭到了惩处。出兵还不到三个月,作战也用不到一整天,就席卷敌境,平定巴蜀。即使是从前白起攻破强大的楚国,韩信击败劲悍的赵国,吴汉擒杀公孙述,周亚夫镇压七国叛乱,论起功勋的大小和成就的完美来,都不能与邓艾相比。现在提升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各赐封邑一千户。”
邓艾向司马昭写信说:“用兵有时要张扬声势,然后发动实实在在的进攻。现今借助平定西蜀的声势进攻孙吴,吴人惊恐,正是横扫江南的大好时机。但是大举用兵之后,将士都已感到十分疲劳,不能马上动兵,暂且歇歇再说。可以在益州留下我们带来的士兵二万人,投降的蜀兵二万人,在这里煮盐炼铁,为军事和农业打基础。同时大量建造舟船,预先做好日后顺长江东下讨伐孙吴的准备;然后派使臣到孙吴告知形势晓以利害,吴人一定会举手投降,这样就不用征讨而可以平定孙吴。而今应当厚待刘禅以便招引吴主孙休来归顺;安抚蜀地的军民以吸引江南百姓。如果立即把刘禅送到京城,孙吴的人将会认为他遭到流放,这对于鼓励他们归顺实在不利。应当暂时留下刘禅,等到明年秋冬,到了那时孙吴也完全可以平定了。我认为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赐给他财物,以供养左右侍从。扶风郡内有董卓早先修的郿坞,可以作为他的王宫。封他的儿子为公侯,以扶风郡中的县作为封邑,用以显示大魏朝廷对归顺者的恩宠。开放广陵、城阳两郡的海岸,以待吴人乘船来投诚。这样,孙吴对大魏畏惧威力感念恩德,必将望风归顺了。”
司马昭得信后立即让监军卫瓘告诫邓艾说:“你所写的建议应当等待朝廷的批复,不得擅自实施!”
于是邓艾又写信给司马师说:“我受命征讨,敌军首领已经投降;至于我以皇帝的名义封授蜀人的官职,以安抚刚归附的人,我认为是合乎时宜的。而今蜀国全部官兵百姓都已归顺,其疆域的南端已经到达南海,东边则与孙吴接壤,应当早日安定局面。如果等待朝廷的批复,路途往返,必然耗费时间。《春秋公羊传》曾说过:‘大夫出使到了国境之外,如果遇到可以安定朝廷、有利国家的事,自行决定是可以的。’而今孙吴没有降服,地势与蜀国相连,不应当拘守常规而失去时机。兵法上说,前进不是为了谋求名誉,后退也不逃避罪责。我邓艾虽然没有古人的节操,但是不会因为有可能招致嫌疑而损害国家的利益。”
钟会、胡烈、师纂等都相继报告邓艾的所作所为,认为他违抗命令,反叛的征兆已经形成。于是皇帝下诏:把邓艾用囚车押送回京城。
邓艾父子被囚禁后,钟会进驻成都,先送走邓艾,然后举兵反叛。钟会不久被杀,邓艾的部下将士追上邓艾的囚车,将他接回。卫瓘派田续等将领带兵阻截邓艾,在绵竹县西边相遇,将邓艾斩首。邓艾的儿子邓忠也同时被杀,其余的儿子在洛阳的也被处死。邓艾的妻子和孙儿被流放到西城县。
当初,邓艾将要出兵伐蜀时,梦见自己坐在山上而有流水。他问殄虏护军爰邵是什么预兆,爰邵说:“按《周易》的卦象,山上有水是《蹇》卦。《蹇》卦的卜辞说:‘《蹇》卦利于西南,不利于东北。’孔子的解释说:‘《蹇》卦利于西南,所以前往西南会立功;不利于东北,所以转往东北将面临穷途末路。’此番您前往西南讨伐蜀国必定大胜,然而向东北回转则有可能回不来了!”邓艾茫然失望,闷闷不乐。
泰始元年(公元265),晋朝建立,武帝下诏说:“从前太尉王凌密谋废黜齐王曹芳,而齐王最终确实未能保有帝位。征西将军邓艾夸耀自己的功劳,丧失了臣下的节操,真是应当处以死刑;但是他接到诏书的时候,遵命遣散部下,束手认罪,与那些贪图活命挺而造反的人,确实又不一样。现今王、邓二人的家属得到大赦可以从流放地回转家乡,如果他们没有子孙,可以允许选立继承人,使祭祀礼仪不致断绝。”
泰始三年(公元267),议郎段灼上疏为邓艾申诉说:“邓艾忠心耿耿而至今仍背着反叛的罪名,平定巴蜀却反遭诛灭的灾祸,为臣我私下为他悲伤。可惜啊,竟然说邓艾要反叛!邓艾性情刚直急躁,随便冒犯上司和下级,不能团结朋友,所以没有人肯替他申诉。为臣我现在斗胆陈述邓艾不是谋反的理由。从前姜维有攻占陇右的志向,邓艾认真处理政事,加强战备,积蓄粮食,训练军队。碰上大旱,邓艾推行区种的耕种方法,身穿黑色的农民衣服,手拿农具,为将士做表率。上行下效,无不尽力耕田。邓艾持有节杖守卫边疆,统辖的人马数以万计,而能不怕忍受奴仆贱民才会受到的劳苦,从事士兵百姓才承担的工作,如果不是忠勤尽节,谁能这样做呢?所以在落门、段谷的两次战役中,邓艾都能以少胜多,击溃强敌。先帝知道可以委他以重任,所以每次作战前都要他在朝廷制定好克敌制胜的策略,并且要他跨马领兵出征。邓艾一接受任务就忘记了自己的安危,把马蹄包裹,把车轮抬起,翻山越岭深入充满死亡危险的蜀国后方,勇敢的气概直冲云天,手下的将士乘胜猛攻,迫使刘禅君臣反绑双手屈膝投降。这时邓艾已经功成名就,本人可以载入史册,子孙永享富贵的福分,他这个七十岁的老翁,谋反又想得到什么呢?邓艾确实仗恃了君主养育的恩德,心中不避嫌疑,假传皇帝的命令,封拜蜀国君主的官职,以暂时安定敌国秩序;虽然这违背了朝廷的常规,但也与古人所讲的道理相合,推究其本心,还是可以饶恕的。钟会妒忌邓艾的威名,捏造罪名加害邓艾。忠心耿耿反而受诛杀,老老实实反而受怀疑,头颅悬挂在马市,儿子全部丢了性命。看见这种惨状的人无不流涕,听到这场悲剧的人无不叹息。陛下代魏称帝,表现出宽宏的气度,丢开嫌疑和忌讳,连死刑犯的家属,也不拘常规给以任用。从前秦国百姓怜悯白起无罪被杀,吴国人民伤悼伍子胥蒙冤而死,都为他们建立祠庙。现今天下的百姓为邓艾伤心遗憾,也就像这种情形。为臣认为:邓艾身首分离,丢在荒野,应当为他收敛尸骨,归还他的田产住宅;按平定蜀国的功劳,重新封给他孙儿爵位;并盖棺论定追加邓艾谥号,使他死而无憾。赦免黄泉之下的冤魂,使后世都知道圣朝的信义。埋葬一人而使天下人钦慕陛下的德行,为一个冤魂平反而使天下人佩服陛下的仁义,这样做并不费力却能得到大众的欢心啊。”
泰始九年(公元273),晋武帝下诏说:“邓艾立有功勋,束手认罪而不逃避刑罚。而他的子孙却沦为平民和奴隶,朕常常怜悯他们。可以任命他的嫡孙邓朗为郎中。”
邓艾在西部战区镇守时,大力修筑城墙堡垒,以及居民区周围的防御性设施。泰始年间,羌人大规模叛乱,多次杀死刺史,凉州交通断绝。那些安全活下来的官兵百姓,全都依靠了邓艾修筑的城堡壁垒进行坚守才得以幸存。
邓艾的同州老乡南阳郡人州泰,年龄和邓艾相当,也喜欢建功立业,善于用兵打仗,官做到征虏将军,持有节杖,指挥江南各路军队。景元二年(公元261)州泰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卫将军,谥为壮侯。
钟会,字士季,颍川郡长社县人。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少年时聪敏早慧。中护军蒋济曾发表议论,说是“看了一个人眼中的瞳仁,就足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钟会五岁时,钟繇让他去见蒋济,蒋济很器重他,说:“这个孩子很不寻常。”钟会长大后,多才多艺,知识广博而精通名理学,夜以继日钻研学习,因此而著名。
正始年间,他出任秘书郎。升任尚书侍郎、中书侍郎。高贵乡公曹髦即帝位,封钟会为关内侯。
毌丘俭造反时,大将军司马师率军东征平叛;钟会随从,负责处理机要文书。卫将军司马昭领兵作为大军的后援。
司马师在许昌突然病死;司马昭统领全军,钟会帮他出谋划策。当时天子从宫中发布诏书给尚书傅嘏,说是因为“东南的叛乱刚刚平定,暂且留下卫将军司马昭屯兵许昌,以便对内拱卫京城对外控制地方,命令傅嘏率领各路军队返回洛阳。”
钟会与傅嘏密谋,由傅嘏上奏天子,说“为臣自行做主与卫将军司马昭一起返回。”到达洛阳南郊的雒水南岸扎营。天子只好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辅佐朝政。钟会升任黄门侍郎,被封为东武亭侯,封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公元 257),朝廷征召诸葛诞入朝任司空。当时钟会在家为母亲服丧,估计诸葛诞一定不会听命,于是驰马报告司马昭。司马昭认为公文已经下达,不便追改。诸葛诞反叛,皇帝亲征住在项县,司马昭指挥大军前往包围寿春,钟会再次从行。
起初,孙吴大将全琮,是孙权的女婿和重要官员。全琮的儿子全怿、孙子全静、侄儿全端、全翩、全缉等人,一齐领兵来援救诸葛诞。全怿哥哥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吴国都城建业,因和家里人争吵,两兄弟携带母亲及私兵几十家,渡过长江,投降司马昭。钟会趁机提出一条计策,即秘密替全辉、全仪写一封信,派遣全辉、全仪的亲信拿着信溜进被包围的寿春城中,报告全怿等人,说孙吴朝廷对全怿等不能把诸葛诞及时从寿春解救出来很是愤怒,准备把参战将领的家属全部处死,所以我们才渡江投降魏朝。全怿等人看到信后信以为真,非常害怕,带领下属部队打开东门出降,都受到优厚的封赏,从此城中的守军开始瓦解分离。在攻破寿春的过程中,钟会出谋最多,因此日益得到司马昭的宠信厚待,使得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西汉的著名谋臣张良。
大军凯旋后,他被任命为太仆,坚决辞让不受。后来以中郎的身份在大将军府任记室,成为司马昭的心腹。因为讨伐诸葛诞的功劳,钟会晋封为陈侯,也一再辞让不受。皇帝下诏说:“钟会负责军务,参与策划,克敌制胜,有贡献谋略的功绩。然而他不受封赏一再谦让,言辞和心意恳切诚实,前后多次,志向难以改变。不居功自傲,是古人也重视的品德。可以听从钟会的志愿,成全他的美德。”
不久他升任司隶校尉,虽然司隶校尉是地方行政系统的官职,但是当时政治的改革,官职爵位的给予和剥夺,钟会无不参与决定。嵇康等人被杀,就是钟会出的计谋。
司马昭因为蜀将姜维多次侵扰西部边境,估计蜀国土地狭小,百姓疲惫,物力和人力都将要枯竭,想大举出兵伐蜀。朝臣中只有钟会认为蜀国可以攻取,于是预先与司马昭共同研究地形,分析局势。
景元三年(公元 262)冬天,朝廷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持有节杖,指挥关中各路军队。司马昭命令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等地建造战船,又命令唐咨建造航海用的大船,装出将要向南进攻孙吴的样子。
景元四年(公元 263)秋天,朝廷下诏派邓艾、诸葛绪各统领三万多人马,邓艾向甘松、沓中等地进军以牵制姜维指挥的蜀军主力军团,诸葛绪向武街、桥头等地进军以截断姜维的退路。钟会再统领十多万主力军,分别从斜谷、骆谷向南进入蜀国辖境。
钟会先派牙门将许仪在前面修路,自己率大军在后,过桥时桥板断裂,马蹄陷了下去。钟会立即下令把许仪斩首。许仪是勇将许褚的儿子,许褚曾为朝廷立下过汗马功劳;钟会也不加原谅。各路军队听到消息,无不震恐。蜀国面临对方的大举进攻,命令各个防守营垒的军队都不要出战,全部退到汉城、乐城两处主要据点固守。曹魏的魏兴郡太守刘钦又从子午谷进兵,各路军队齐头并进,穿过秦岭进入汉中。蜀国的监军王含扼守乐城,护军蒋斌扼守汉城,各领五千人马。钟会派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自统领一万多人,由荀恺去围攻汉城,李辅去围攻乐城,钟会自己则径直率领大军向前推进。他在西出阳安口时,特别派人去祭扫诸葛亮的坟墓。他派护军胡烈等将打前阵,攻破关城,获得仓库中储存的大批粮食。这时姜维从沓中回撤,到达阴平后,纠集兵力,想赶往关城扼守;还未到达,听说关城已经陷落,于是向又白水方向撤退,与蜀将张翼、廖化会合后固守剑阁抵御钟会。
这时钟会向蜀国的将领、官员、士兵、百姓发出公开文告,文告说:
过去汉朝国运衰微,天下分崩,活着的人民,几乎全部死光。太祖武皇帝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英明聪慧,拨乱反正,拯救了行将崩溃的王朝,重新建造国家。高祖文皇帝承受天命顺应民心,受禅称帝。烈祖明皇帝继承先辈再度散发光辉,扩展宏伟的事业。不过在魏国江山之外,还存在着不同的政权和风俗,四海之内的平民百姓,并没有全部受到大魏王朝的教化,这是上述三位先帝念念不忘和深感遗憾的事。
现今的天子具有圣明的品德,继承并光大前辈的事业;而执政大臣又忠诚严肃,明智守信,为王朝大业忘我操劳,
宣布政令给予恩惠而使全国各地团结和睦,对少数族广施仁德而使遥远的肃慎国也来朝见进贡。可怜你们巴蜀的百姓,独独至今还受到非人的对待,承受着没有止境的劳役。因此,朝廷才出动大军,恭敬执行上天的诛罚: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镇西将军钟会等各支军队,兵分五路齐头并进。古代人用兵,主张以仁慈为根本,以道义为规矩;圣明君主的军队,虽然出动征伐却避免交战屠杀;所以当有苗族不服从时,虞舜致力于搞好内政没有动用武力,只在殿堂上象征性舞动一下盾牌和长斧,有苗族就归顺了;而周武王攻灭殷朝时,也把纣王聚敛的钱财、粮食发放给当地百姓,还在殷朝贤臣商容居住的街巷设置标记,以示表彰。而今镇西将军我,承受朝廷命令,统领征蜀大军,有心遵循先用文德告喻敌方民众的古训,以拯救黎民百姓的生命,并不想滥用武力大肆屠杀,以求获得暂时的满足,所以才大略向你们分析形势的安危,你们要恭恭敬敬听我的话。
想当初益州的先主刘备,具有非凡的才能,最初在北方起兵,后来在冀州、徐州困窘受挫,受制于袁绍、吕布之手;太祖武皇帝慨然拯救他,和他结为友好。后来他背叛太祖,抛弃共同的目标另走不同的道路。此后,诸葛亮频繁出兵,打主意占据秦川。姜维接着也多次进攻陇右地区,扰动我边境,侵夺我氐族、羌族百姓。只不过因为国家正多变故,所以没有来得及出动大军进行讨伐。而今边境安定,国内太平,朝廷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决定在目前会合大军集中讨伐蜀国。而蜀国不过凭借一个州的人力,还要分兵守卫各处,显然难以抵御全国的堂堂大军。你们的军队因在段谷、侯和被打得大败而沮丧悲伤,更难以对抗我堂堂阵势。再说近年以来,你们不断出兵没有一年安宁,士兵和民夫疲劳不堪,也难以和我们自愿赶来帮助朝廷大军的百姓相比。这些情况诸位都是亲眼所见啊。战国时蜀国的国相陈壮被秦国擒杀,后来割据益州的公孙述也被汉朝军队砍下头颅,可见全国最险要的地方,并不是某一姓的统治者能永远占据的。这些事例诸位也都非常清楚。明智的人能在危险还未显露的时候看到它,也能在祸患还未萌生的时候预见到它。所以微子离开商朝,就能长久充当周朝的宾客;陈平背弃项羽,就能在汉朝建立功业。他们怎么会贪恋眼前的安乐,守着那一点俸禄而固执不变呢?
现今大魏朝廷施加像天空一般广大的恩典,执政大臣表现出宽厚容忍的德泽,先施恩德后加诛灭,喜欢生命厌恶屠杀。此前吴将孙壹带领部下前来投诚,被授予高官,得到特别优厚的赏赐。文钦、唐咨本是国家的大祸害,背叛君主,报效贼党,投降之后依然成为领兵将军,而唐咨现今还参与国家政事。孙壹等人窘迫无奈才来投降,也还得到重赏,何况诸位是贤能明智见机而作的人啊!如果确实能深刻认清成败,断然脱离伪政权,追随微子的足迹,模仿陈平的范例,那么就能得到古人那样的福分,福庆还能传给后代。蜀国的百姓民众,安居乐业,农民不必逃到别的地方去耕种,市场也不需移动商店的位置,永享平安幸福,这难道不好吗?
如果偷安一时,迷途不返,大军一旦发起进攻,玉石俱碎,到那时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你们要好生比较利害,自己谋求幸福,各人还要把这篇文告向大众宣布,让全体人民都知道。
邓艾追赶姜维直至阴平,在这里挑选精锐士兵,想从汉代的德阳亭进入江由、左担道,到达绵竹,直趋成都,他让诸葛绪与自己一起前行。诸葛绪因为自己本来只受命拦截姜维,朝廷的诏命并没有要自己向西进发,所以与邓艾分手转而进军白水,与钟会会师。钟会派将军田章等人率军从剑阁的西面直插江由。在距江由还有一百里处,田章率先攻破蜀国的三支伏兵。这时邓艾已率军推进到江由,他让田章充当前锋,长驱直入。
钟会与诸葛绪的部队抵达剑阁时,钟会想独占军权,秘密向朝廷报告,说诸葛绪畏缩不前,朝廷下令把诸葛绪用囚车押运回京城。进攻剑阁的各路军队都归钟会统领之后,他的进攻却没有得手,只得往后撤退。蜀军凭借险要地形继续坚守。
这时邓艾的军队却迅速向前推进到绵竹,经过激烈战斗,临阵斩杀蜀军大将诸葛瞻。姜维等人听说诸葛瞻已被打败,只得放弃剑阁率领部下向东转移到巴西郡。钟会迅速乘虚南下到达涪县,同时派遣胡烈、田续、庞会等将领去追击姜维。邓艾逼近成都,刘禅向邓艾投降之后,又派人指示姜维等人向钟会投降。姜维走到广汉郡的郪县,才命令手下将士放下武器,把自己的节杖和官员身份证件送给胡烈,自己迅速走东面的道路去向钟会投降。
钟会上奏朝廷说:“贼将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人侥幸逃脱,想窜回成都。为臣我自行决定派遣司马侯咸、护军胡烈等部,经由剑阁,赶往新都、大渡等地,拦截敌人的去路;参军爰 、将军句安等部则在后追击;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部从涪县以南冲击敌军的腹部;我则占据涪县作为东西两路的支援。姜维等人所统领的步兵、骑兵四五万人,穿起铠甲磨利兵器,布满河川和山谷,首尾相接绵延数百里。他们仗恃人多势众,车辆并行着向西撤退。我指示夏侯咸、皇甫闿等人,要他们分兵占据有利地势,张开罗网,南边截断他们逃往孙吴的通道,西边堵塞他们撤回成都的退路,同时防止他们从北边的小路溜走,四面包围,前后并进,使敌军无路可走,无地可藏。为臣我又亲自书写文告进行劝说,指出生存之路。敌人逼得没有办法,知道气数已尽,只得解甲投戈,把自己绑起来请求投降,缴获敌军的官印数以万计,军事物资和武器堆积如山。从前虞舜挥舞盾牌和长斧,有苗氏自动降服;周武王伐纣到达牧野,商朝军队纷纷倒戈投诚;出兵征讨而避免交战屠杀,这是古代帝王的伟大业绩。保全敌国为最好,攻破敌国为其次;这都是用兵的法典。陛下具有圣明的品德,能够与从前帝王的伟大事迹媲美。执政大臣忠诚明智,比得上周朝的周公。你们养育百姓,讨伐不义之徒,少数族也倾慕教化,没有人不想归顺。这次大军出动还不满三月,兵不血刃,就使万里归心,九州一统。为臣我自行决定宣传诏命,施加恩惠,恢复蜀地秩序,安抚其百姓,免去租赋,减轻劳役,以道德和礼仪教育他们,以法令规章训练他们,从而移风易俗,百姓欢欣鼓舞,人人安居乐业。就是古代人民企盼仰慕商汤的情景,也超不过现今蜀地的实况啊。”
于是钟会下令禁止将士抢掠;接待蜀地官吏时,虚心劝导,和姜维的关系极为友好。
十二月朝廷下诏说:“钟会所向披靡,一往无前,钳制各城,包围逃敌,蜀军元帅,束手投降,制定谋略,从无失误,一旦行动,必定成功。总计他歼灭和收降的敌人,动辄数以万计,大获全胜,不费刀兵。开拓平定西方,使得边疆从此太平无事。现在提升钟会为司徒,晋封县侯,增加封邑一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封邑各一千户。”
钟会怀有割据蜀地举兵反叛朝廷的野心。他借邓艾以皇帝名义擅自行事之机,秘密告发邓艾有造反迹象,于是朝廷下令用囚车押送邓艾回京城。司马昭怕邓艾有可能抗命不从,命令钟会等人一同进军成都,由监军卫瓘打前阵,拿着司马昭的手令通告邓艾部下。邓艾的部下都放下武器,把邓艾顺利关进囚车。钟会所畏惧的只有邓艾,邓艾被捕后钟会接着到达成都,独自统领全军,威震蜀国故地。
他自以为功名盖世无双,不可能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密谋反叛。他想派姜维等人带领原来的蜀军充当先锋由斜谷北进关中,自己统率大军随从在后。到了长安以后,再命令骑兵走陆路,步兵走水路顺着渭水东下进入黄河,估计五天就可以抵达孟津,与骑兵会师洛阳,一下子就能取得天下。恰巧在这时他收到司马昭的信,信上说:“我担心邓艾有可能不服命令,现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一万余人进入斜谷,屯兵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长安,我们相见的时间不远了。”钟会看完信后,大吃一惊,赶忙把亲信叫来说:“只抓邓艾,司马昭知道我完全可以独自办到。此番他带来的军队多得异乎寻常,必定是觉察到我有异心,应当迅速行动。大事成功,可以得天下;不成功,退回死守蜀汉,还可以像刘备割据一方。我自淮南之战以来,计划从无失误,四海闻名。我带着这么大的功劳和名声,哪能有更好的归宿呢?”
钟会在景元五年(公元 264)正月十五日到达成都。第二天,召请所有护军、郡太守、牙门将、骑督以及更高级别的文武将官,包括蜀国的官员,在蜀国的朝堂为刚死的郭太后举行哀悼仪式;并假传皇太后遗诏,说是要钟会起兵废除司马昭,并把假诏书给在座者传观,逼使他们一一签署意见。同时在专门的木板上书写任命书,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他所请来的官员,都被关在原蜀汉朝廷内各个分支机构的房屋中,城门和皇宫门全部关闭,派兵严加看守。钟会的随从武官丘建,原来是胡烈的下属,胡烈把他推荐给司马昭,钟会又要他跟随自己伐蜀,很是信任喜爱他。丘建可怜胡烈独坐斗室,就报告钟会,说服他同意派一名原来服侍胡烈的亲兵为胡烈送饭送水,其他的牙门将也按例配备了一名亲兵。胡烈立即编造了一通谎言,告诉这名亲兵,还把这写在纸上交给外面的儿子,说:“丘建告诉我一个秘密消息,说钟会已在这里面挖好大坑,准备了几千根光树棒,想把所有外面的兵士依次叫进来,每人送一顶丝帽,并假意授以散将的官衔,然后一个个用棒打死埋在坑中。”其他牙门将的亲兵也传说此事,一夜之间传开,都知道这个消息。有人对钟会说:“可把牙门将、骑督以及更高级别的官员全都杀死。”钟会犹豫不决。
十八日中午,胡烈的部下与胡烈的儿子敲起军鼓冲出营门,其他各营的士兵不约而同都击鼓起哄跑了出来。并没有任何人督促,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涌向关押魏军将官的蜀汉宫城。当时钟会刚刚发给姜维铠甲兵器,有人前来报告说外面有喧嚷之声,好像是失火了。不久,又报告说有士兵向宫城涌来。钟会大惊,对姜维说:“这些兵跑来好像是要作乱,怎么办?”姜维说:“只有迎头痛击!”钟会立即派兵去把关押在屋内的牙门将、郡太守全部杀死,这时屋内的人奋起反抗,一起抬来几案顶门,外面的士兵用刀砍门,也无法砍开。过了片刻,宫城的大门外有人架梯登城,有的放火烧宫城边的房屋,哗变的士兵像蚂蚁一样爬上宫墙涌进城内,箭如雨下。那些还没有被杀死的牙门将、郡太守都爬上房顶跑了出来,与各自原来的部下会合。姜维领着钟会的侍从力战,亲手杀死五六人。乱兵先杀死姜维,然后又一拥而上杀死钟会。钟会死时四十岁,同时死亡的将士有数百人。
最初朝廷在平定蜀国后任命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两人都依旧持有节杖,指挥各路军队,结果都没有正式举行就职仪式就死于非命。钟会的哥哥钟毓,在景元四年(公元 263)死去,远在蜀地的钟会结果不知道消息。钟会的侄儿钟邕,也与钟会一起被杀。钟会收养的侄儿钟毅,以及另外两个侄儿钟峻、钟辿等人在洛阳被捕入狱,应当处死。司马昭上奏后皇帝下诏说:“钟峻等人的祖父钟繇,在太祖、高祖、烈祖三朝,出任三公,辅佐建立魏朝,功勋卓著,死后在皇家宗庙中陪同享受祭祀。他们的父亲钟毓,历任宫廷内外职务,颇有政绩。从前楚国怀念子文的政治成就,而不灭绝他的子孙。晋国铭记赵衰、赵盾的忠诚,也不使赵家绝后。因为钟会、钟邕的罪孽,就下令断绝钟繇、钟毓的后代,我有所不忍。可以赦免钟峻、钟辿兄弟,有官爵的依旧不变。只是钟毅本人和钟邕的儿子应当处死。”
也有人说钟毓事前曾向司马昭秘密报告,说钟会具有权术难以保持臣下的节操,不可单独委以重任,因此朝廷才赦免了钟毓的儿子即钟峻兄弟。
当初,司马昭想派钟会伐蜀,府中的西曹属邵悌求见说:“现今派遣钟会率十多万大军伐蜀,他是单身汉,没有特别亲近的家属留在京城做人质,不如派其他人去。”司马昭笑着说:“我未必然又不知道这一点吗?蜀国是一大祸患,使我们百姓不得安息。我现今攻灭它易如反掌,而众人却都说不能出兵。如果人心预先胆怯,则智慧和勇敢都发挥不出来。智慧和勇敢都没有却强迫他们去出征,只能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了。唯独钟会与我意见相同,现今派他伐蜀,必定能够成功。灭蜀之后,即使像您所顾虑的那样,他钟会一下子又能做成什么事呢?凡是败军之将不可能和他谈论勇敢,亡国的朝臣不可能和他商量保存国家,因为他们的雄心和胆量已经吓破了。如果蜀国已经击破消灭,活下来的人惊魂未定,就无法与他们做成什么大事;至于从中原去的我军将士各自想早日回到家乡,也不肯和钟会一起造反。由此可见钟会要作乱,只会自取灭亡。您不必担忧这件事了,但是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啊。”
等到钟会秘密报告说邓艾图谋不轨,司马昭要率大军西行,邵悌又说:“钟会统领的兵力,是邓艾的五六倍,您只消指示钟会去抓邓艾就行了,不必亲自出马。”司马昭说:“您难道忘了前不久对我说过的话了吗?怎么反而说我可以不亲自出马呢?虽然是这样,我们这里所说的话也不可泄露。我自己一定要以信义对待别人,但是别人也不能辜负我。我怎么能比别人更先产生疑心呢?近日中护军贾充问我:‘很怀疑钟会吗?’我说:‘我如果今天派遣您出征,难道我也怀疑您吗?’他也没法驳倒我的话。等我到了长安,事情自会解决。”司马昭的大军到了长安,钟会果然丧命,完全如他所预料的那样。
钟会曾经论述《周易》的卦形没有互体,又论述才能与品行的相同与不同问题。钟会死后,从他家得到一部书,共有二十篇,名字叫《道论》,实际上这部书的理论属于论述名理的刑名学派,从文章的风格看像是钟会写的。当初,钟会二十岁左右时与山阳郡的王弼都很著名。王弼喜好谈论儒道两家的学问,有文才,长于辩论,注释过《周易》、《老子》,曾任尚书郎,二十多岁就死了。
评论说:王凌很有品格、节操、气度和志向;毌丘俭的才能见识突出;诸葛诞严厉刚毅而很有威望;钟会精明干练,很有策略心计。他们都以自己的优点显扬声名,荣任高官。然而他们都心比天高而志向不切实际,不考虑祸害灾难,结果变故突然发生,宗族遭到诛灭,岂不糊涂吗?邓艾志气雄壮,建功立业,可惜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结果罪过和失败很快来临。他能准确预料远方的诸葛恪将有灾祸,却看不见自己身边的危险,这大概就像古人对眼睛的评论:可以把远处别人身上的汗毛看得清清楚楚,却瞧不见近旁自己的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