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年春二月〔1〕,大将军司马文王陷寿春城,斩诸葛诞。三月,诏曰:“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2〕,所以惩昏逆而彰武功也。汉孝武元鼎中〔3〕,改桐乡为闻喜〔4〕,新乡为获嘉〔5〕,以著南越之亡〔6〕。大将军亲总六戎〔7〕,营据丘头〔8〕;内夷群凶〔9〕,外殄寇虏〔10〕;功济兆民,声振四海。克敌之地,宜有令名〔11〕:其改‘丘头’为‘武丘’。明以武平乱,后世不忘;亦京观、二邑之义也〔12〕”。
夏五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13〕,加之九锡;文王前后九让,乃止。
六月,丙子〔14〕,诏曰:“昔南阳郡山贼扰攘〔15〕,欲劫质故太守东里衮〔16〕。功曹应余独身捍衮〔17〕,遂免于难。余颠沛殒毙,杀身济君〔18〕。其下司徒〔19〕:署余孙伦吏〔20〕,使蒙伏节之报〔21〕”〔一〕
辛卯〔22〕,大论淮南之功,封爵、行赏各有差。
秋八月,甲戌〔23〕,以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丙寅〔24〕,诏曰:“夫养老兴教,三代所以树风化垂不朽也。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25〕,乞言纳诲〔26〕,著在惇史〔27〕;然后六合承流〔28〕,下观而化〔29〕。宜妙简德行〔30〕,以充其选。关内侯王祥〔31〕,履仁秉义,雅志淳固。关内侯郑小同,温恭孝友,率礼不忒〔32〕。其以祥为三老,小同为五更。”车驾亲率群司〔33〕,躬行古礼焉。〔二〕
是岁,青龙、黄龙仍现顿丘、冠军、阳夏县界井中〔34〕。
【注释】
〔1〕三年:甘露三年(公元 258)。
〔2〕京观(guàn):把被杀死的敌人尸体垒成堆,然后在上面封土,称为京观。这是显示武功的行为。
〔3〕汉孝武:即刘彻(前 156—前 87)。西汉皇帝。前 140 至前 87 年在位。统治期间,从思想意识和政治制度上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又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还出兵击退北方的匈奴,向西北打通西域,向西南开发边区建立七个新郡,使西汉王朝的发展达到顶峰。由于举行封禅,祈求神仙,修建宫殿,耗费了大量财富,晚年的政治、经济状况开始恶化。事见《史记》卷十二、《汉书》卷六。元鼎:汉武帝年号,前 116 至前 111 年。
〔4〕桐乡:县名。县治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5〕新乡:县名。县治在今河南新乡市西。
〔6〕著:显示。南越:秦汉时南方古国名。先秦时在今广东、广西两省境内,生活着古代南方越族的一支,名叫南越或南粤。秦统一中国,在此设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秦末动乱,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兼并三郡,建立南越国,持续近一百年。前 111 年,汉武帝出兵灭南越,在故地设九个郡。事见《史记》卷一百一十三、《汉书》卷九十五《南粤传》。
〔7〕六戎:即六军。
〔8〕丘头:地名,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当初司马懿擒获王凌就在这里。
〔9〕群凶:指诸葛诞等参加反抗行动的曹魏官员。
〔10〕寇虏:指前来援助诸葛诞的孙吴军队三万多人。
〔11〕令名:好名字。
〔12〕二邑:指上文提到的闻喜、获嘉二县。
〔13〕八郡:指并州的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的河东、平阳,见《晋书》卷二《文帝纪》。
〔14〕丙子:旧历十三日。
〔15〕扰攘:动乱。
〔16〕劫质:劫持为人质。
〔17〕功曹:官名。郡太守府的下属官员之一,负责人事档案和人才选举。
〔18〕济君:解救主官。在汉魏时期,郡国守相享有自己任命办公机构官员的权力,不必经过中央。这样一来,郡国官署办公机构的官员,就与守相形成了君臣关系。因此,守相的僚属可以称守相为“府君”或“君”,而郡国官署的办公机构也被称为“郡朝”或“府朝”。
〔19〕下司徒:向司徒府下达指示。
〔20〕署余孙伦吏:任命应余的孙子应伦为司徒府的吏员。当时司徒是位尊而无实权的官,所以当司徒府的吏员只是一种荣誉性赏赐。曹魏后期司徒府吏员和各类郎官有二万多人,可见这种赏赐并无多大价值。
〔21〕伏节:坚持节操而死。
〔22〕辛卯:旧历二十八日。
〔23〕甲戌:旧历十二日。
〔24〕丙寅:旧历初四日。丙寅应排在甲戌之前,此处史文疑有误。
〔25〕三老:一种给予年高有德之人的荣誉性称号。本来是掌管教化的乡官。秦有乡三老。西汉加设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和国家三老。五更:也是一种给予年高有德之人的荣誉性称号。天子把三老视为父亲,把五更视为兄长,加以尊重优待,以向天下显示孝顺和友爱。
〔26〕乞言:礼仪名。皇帝把三老、五更请到太学或辟雍,以学生的身份向他们请教治国安邦的道理,叫做乞言。
〔27〕惇史:有德行者的言行记录。供他人学习仿效。
〔28〕六合:上下与四方。也就是天下。
〔29〕下:下面的百姓。
〔30〕妙简:好好选择。
〔31〕王祥(公元 184—268):字休徵,琅邪郡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东汉末隐居二十余年。后进入仕途。曹魏时积极支持司马氏,官至太尉,封睢陵侯。西晋建立,升任太保,晋爵为睢陵公。其后子孙繁衍,世代出任高官显职,琅邪王氏成为两晋南朝最著名的世家大族。传见《晋书》卷三十三。
〔32〕率礼:遵奉礼教。不忒:不误。
〔33〕群司:中央各机构的官员。
〔34〕仍:频繁。冠军:县名。县治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阳夏(jiǎ):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太康县。
【裴注】
〔一〕《楚国先贤传》曰:“余字子正。天姿方毅,志尚仁义。建安二十三年为郡功曹。是时吴、蜀不宾,疆埸多虞。宛将侯音,扇动山民,保城以叛。余与太守东里衮,当扰攘之际,进窜得出。音即遣骑追逐,去城十里相及;贼便射衮,飞矢交流。余前以身当箭,被七创。因谓追贼曰:‘侯音狂狡,造为凶逆,大军寻至,诛夷在近。谓卿曹本是善人,素无恶心;当思反善,何为受其指挥?我以身代君,已被重创;若身死君全,陨没无恨!’因仰天号哭泣涕,血泪俱下。贼见其义烈,释衮不害。贼去之后,余亦命绝。征南将军曹仁讨平音,表余行状,并修祭醊。太祖闻之,嗟叹良久。下荆州:复表门闾,赐谷千斛。”
衮后为于禁司马,见《魏略·游说传》。
〔二〕《汉晋春秋》曰:“帝乞言于祥,祥对曰:‘昔者明王,礼乐既备,加之以忠诚。忠诚之发,形于言行。夫大人者,行动乎天地;天且弗违,况于人乎?’”
祥事,别见《吕虔传》。
小同,郑玄孙也。《玄别传》曰:“玄有子,为孔融吏,举孝廉。融之被围,往赴,为贼所害。有遗腹子,以丁卯日生;而玄以丁卯岁生,故名曰小同。”
《魏名臣奏》载太尉华歆表曰:“臣闻励俗宣化,莫先于表善;班禄叙爵,莫美于显能。是以楚人思子文之治,复命其胤;汉室嘉江公之德,用显其世。伏见故汉大司农北海郑玄,当时之学,名冠华夏,为世儒宗。文皇帝旌录先贤,拜玄嫡孙小同以为郎中,长假在家。小同年逾三十,少有令质;学综六经,行著乡邑。海、岱之人,莫不嘉其自然,美其(气)〔器〕量。迹其所履,有质直不渝之性;然而恪恭静默,色养其亲;不治可见之美,不竞人间之名。斯诚清时所宜式叙,前后明诏所斟酌而求也。臣老病委顿,无益视听,谨具以闻。”
《魏氏春秋》曰:“小同诣司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厕还,谓之曰:‘卿见吾疏乎?’对曰:‘否。’文王犹疑而鸩之,卒。”
郑玄注《文王世子》曰:“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注《乐记》曰:“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蔡邕《明堂论》云:“‘更’应作‘叟’。叟,长老之称,字与‘更’相似,书者遂误以为‘更’。‘嫂’字‘女’傍‘叟’,今亦以为‘更’,以此验知应为‘叟’也。”臣松之以为:邕谓“更”为“叟”,诚为有似;而诸儒莫之从,未知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