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时公卿以下,大议损益。恕以为:“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1〕,以专民事。”俄而镇北将军吕昭又领冀州〔2〕,〔一〕乃上疏曰:
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3〕,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然搢绅之儒,横加荣慕,扼腕抗论〔4〕,以孙、吴为首〔5〕;州郡牧守,咸共忽恤民之术,修将率之事;农桑之民,竞干戈之业:不可谓务本。帑藏岁虚,而制度岁广;民力岁衰,而赋役岁兴:不可谓节用。
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6〕,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7〕,北虏未宾〔8〕,三边遘难,绕天略匝。所以统一州之民,经营九州之地,其为艰难,譬策羸马以取道里〔9〕,岂可不加意爱惜其力哉!以武皇帝之节俭,府藏充实,犹不能十州拥兵,郡且二十也〔10〕。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
臣前以“州郡典兵〔11〕,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宜别置将守,以尽治理之务”。而陛下复以冀州,宠秩吕昭。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12〕,诚不当复任以兵事也。若以北方当须镇守,自可专置大将以镇安之;计所置吏士之费,与兼官无异。然昭于人才尚复易〔13〕,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以此推之,知国家以人择官,不为官择人也。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富实;讼理,故囹圄空虚〔14〕。陛下践阼,天下断狱百数十人〔15〕;岁岁增多,至五百余人矣。民不益多,法不益峻。以此推之,非政教陵迟,牧守不称之明效欤?往年牛死,通率天下十能损二;麦不半收;秋种未下。若二贼游魂于疆埸〔16〕,飞刍輓粟〔17〕,千里不及。究此之术,岂在强兵乎?武士劲卒愈多,愈多愈病耳。
夫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今兖、豫、司、冀,亦天下之腹心也。是以愚臣"",实愿四州之牧守,独修务本之业,以堪四支之重。然孤论难持,犯欲难成〔18〕;众怨难积,疑似难分:故累载不为明主所察。凡言此者,类皆疏贱〔19〕;疏贱之言,实未易听。若使善策必出于亲贵,亲贵固不犯四难以求忠爱〔20〕:此古今之所常患也。
【注释】
〔1〕领兵:建议州郡领兵,始于司马朗,见本书上卷《司马朗传》。
〔2〕领冀州:兼任冀州刺史。
〔3〕戎车亟(qì)驾:兵车不断出发。指战事频繁。
〔4〕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是情绪激动的表示。抗论:高声议论。
〔5〕孙:指孙武。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人。曾带《兵法》十三篇进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军攻破楚国。其著作《孙子兵法》,论述了有关军事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最早而且最杰出的兵书,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世界。传见《史记》卷六十五。吴:指吴起(?—前 381)。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先任鲁将,又任魏将,屡建战功。后受迫害,逃奔楚国,任令尹,帮助楚悼王革新政治,促进楚国富强。楚悼王死,被旧贵族杀害。传见《史记》卷六十五。
〔6〕十州:东汉末年全国十四州部中,当时被曹魏完全占领的有十,即司隶、豫、冀、兖、徐、青、并、幽、凉、雍。此处的“十州”即指此。另外还占有荆、扬二州的部分地区。
〔7〕二方:指蜀汉、孙吴。
〔8〕北虏:指北方的鲜卑族。继乌丸族之后,他们在曹魏北部边境构成巨大威胁,见本书卷三十《鲜卑传》。
〔9〕取道里:赶路。
〔10〕郡:这里指领兵的郡。
〔11〕前以:此前的奏议以为。
〔12〕征求之府:征调求取物资的府库。
〔13〕尚复易:也还是易于得到的。意思是吕昭的才干平庸。
〔14〕囹圄空虚:监狱里没有什么罪犯。
〔15〕断狱:断案。这里专指死刑判决。
〔16〕二贼:蜀汉、孙吴。游魂于疆埸:指在边境发起进攻。埸(yì)是边境。
〔17〕飞刍:飞驰的牛马。 輓粟:拉车载运粮食。
〔18〕犯欲:违背了他人的欲望。
〔19〕疏贱:与皇帝关系疏远而且地位不高的人。
〔20〕四难:指上文所说的“孤论难持”等四难。
【裴注】
〔一〕《世语》曰:“昭字子展,东平人。长子巽,字长悌。为相国掾,有宠于司马文王。次子安,字仲悌。与嵇康善,与康俱被诛。次子粹,字季悌。河南尹。粹子预,字景虞。御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