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1〕,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2〕。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3〕,房陵太守蒯祺为达所害。达将进攻上庸〔4〕,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5〕。迁封为副军将军〔6〕。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7〕。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8〕。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一〕
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容才〕观〔9〕,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立以为新城郡〔10〕,以〕达领新城太守。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
达与封书曰:
古人有言:“疏不间亲〔11〕,新不加旧〔12〕。”此谓上明下直〔13〕,谗慝不行也〔14〕。若乃权君谲主〔15〕,贤父慈亲〔16〕,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17〕,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18〕,皆其类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19〕,亲亲乐患也〔20〕: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21〕;虽忠臣不能移之于君,孝子不能变之于父者也。势利所加,改亲为仇;况非亲亲乎?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禀受形之气〔22〕,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
今足下与汉中王〔23〕,道路之人耳〔24〕!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25〕,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为太子以来〔26〕,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27〕,必为太伯〔28〕;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29〕。且小白出奔〔30〕,入而为霸;重耳逾垣〔31〕,卒以克复〔32〕。自古有之,非独今也。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33〕。仆揆汉中王虑定于内〔34〕,疑生于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私怨人情,不能不现,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35〕。然则疑成怨闻,其发若践机耳〔36〕。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37〕;若大军遂进〔38〕,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
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39〕;违难背祸〔40〕,犹皆如斯。〔二〕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41〕,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42〕,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43〕,以免危亡,不为徒行也〔44〕。加陛下新受禅命〔45〕,虚心侧席〔46〕,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47〕,受三百户封〔48〕,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49〕,为始封之君。陛下大军,金鼓已震,当转都宛、邓〔50〕;若二敌不平〔51〕,军无还期。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52〕”,《诗》有“自求多福〔53〕”。
行矣〔54〕,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55〕。
封不从达言。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56〕,徙居南阳;仪魏兴太守〔57〕,封(真)〔郧〕乡侯,屯洵口〔58〕。〔三〕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59〕,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60〕!”先主为之流涕。
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四〕
【注释】
〔1〕罗侯:侯爵名。其封地在罗县(今湖南汨罗市西北)。
〔2〕副军中郎将:官名。领兵征伐。在名义上是刘备的军事副手。
〔3〕房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北房县。
〔4〕上庸:郡名。治所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
〔5〕建信将军:官名。领兵征伐。西城:郡名。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
〔6〕副军将军:官名。职责与副军中郎将相同,但品级要高一等。
〔7〕自助:帮助自己。
〔8〕寻:接着。鼓吹(chuì):军队中演奏鼓吹乐的仪仗队。鼓吹乐源于北方少数族,用鼓、钲、笳、箫等演奏,用以显示声威。
〔9〕才观:表现在外的才能。
〔10〕新城:郡名。治所在今湖北省房县。
〔11〕间(jiàn):隔离。
〔12〕加:居于……之上。
〔13〕上明下直:上级英明下级就正直。
〔14〕谗慝(tè ):谗言和邪恶。
〔15〕谲(jué )主:善于玩弄权术的君主。
〔16〕慈亲:慈母。
〔17〕蹈功以罹祸:因立下大功而遭到灾祸。
〔18〕种:即文种。字少禽。春秋末年楚国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人。任越王勾践的大臣。帮助勾践刻苦图强,灭吴复仇。后勾践听信谗言,命他自杀。事见《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商:即商鞅。孝己:传说是殷高宗武丁的儿子,因继母的挑拨,被高宗杀死。伯奇:传说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因继母的挑拨,被尹吉甫流放。孝己与伯奇事,见《孔子家语》卷九。
〔19〕好离:喜好分离。
〔20〕亲亲:亲戚。
〔21〕间(jiàn)其间:在其中离间。
〔22〕卫伋:春秋时卫宣公的太子。名伋。因继母的诋毁,被宣公派人杀死。事见《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御寇:春秋时陈宣公的太子。宣公后娶爱妾,生子款。宣公想立款为太子,杀御寇。事见《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楚建:春秋时楚平王的太子。名建。因受宠臣费无忌的诋毁,平王要杀他,他逃往宋国。事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受形之气:孕育生命形体的元气。禀受形之气意指是亲生骨肉。
〔23〕汉中王:指刘备。
〔24〕道路之人:指没有关系的陌生人。
〔25〕偏任:独自领兵征伐一方的重任。
〔26〕阿斗:即后主刘禅。禅字公嗣。又名斗,字升之,见本书卷三《明帝纪》太和二年裴注引《魏略》。
〔27〕子舆:春秋时晋国的臣僚。士氏,名 。他曾劝太子申生逃亡外国避祸,申生不从,后来果然遭后母骊姬陷害,自杀。事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28〕太伯:即吴太伯。周文王的大伯父。太伯的父亲准备立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为继承人,太伯与二弟仲雍主动逃往南方避让,后来成为吴国的开国君主。事见《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29〕彰父:暴露父亲(的罪恶)。卫宣公打算杀太子伋,伋的弟弟寿劝他躲避,他不听。
〔30〕小白:即齐桓公。出奔:齐襄公时,政局混乱,他的弟弟纷纷外逃他国避祸。其中,小白逃往卫国。后来回国取得君位。事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31〕重耳:即晋文公。逾垣:翻墙。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受爱妻骊姬的挑拨,命令重耳自杀,重耳翻墙逃跑,后来回国取得君位。事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32〕卒:终于。
〔33〕夙达:早早看清楚。
〔34〕揆:估计。
〔35〕左右必有以间(jiàn):(刘备)左右的人一定说了离间你们的什么话。
〔36〕践机:踏上(强弩的)机柄。
〔37〕假息:延长喘息。
〔38〕大军:指曹魏进攻刘封的大军。
〔39〕智果:春秋时晋国的大夫。他的族人智宣子准备立儿子智瑶为继承人,他认为不妥,劝智宣子立另一个儿子智宵,智宣子不同意。他怕以后连累受祸,就申请脱离智氏宗族改称辅氏。事见《国语·晋语》九。
〔40〕违难:脱离灾难。
〔41〕后:后嗣。指给刘备当养子。
〔42〕东:指曹魏。当时魏军从荆州来,曹魏的荆州在新城郡东面。
〔43〕致乱:招致祸乱。
〔44〕徒行:空走一趟。
〔45〕陛下:指魏文帝曹丕。
〔46〕侧席:不正坐。这是君主期待贤才来到的姿势。
〔47〕为伦:成为同等的人。
〔48〕三百户封:曹魏的亭侯一般受封三百户,享有民户交纳的租税。当时孟达封平阳亭侯,所以这么说。
〔49〕剖符:指授给封地。当时接受爵位和封地者,会得到符的一半,作为凭信。大邦:大的封地。
〔50〕邓:县名。县治在今湖北襄樊市北。
〔51〕二敌:指蜀汉、孙吴。
〔52〕利见大人:《周易·乾卦》爻辞有“现龙在田,利见大人”的句子,这里孟达以“龙”和“大人”比喻刚当皇帝的曹丕,要刘封赶快来拜见。
〔53〕自求多福:这是《诗经·文王》中的句子。
〔54〕行矣:当时书信结尾的常用语。
〔55〕狐突: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晋献公讨厌太子申生,故意派他去进攻东山的狄族。在战场上,狐突劝申生不要亲自率军冲锋,申生不听。申生击败狄族回朝,在晋献公面前诋毁申生的人反而增多。为了避祸,狐突只好闭门不出。事见《国语·晋语》一。这里意思是要刘封听从劝告。
〔56〕假:授予。怀集将军:官名。属于闲职。
〔57〕魏兴:郡名。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
〔58〕洵口:地名。即洵水入汉水处,在今陕西旬阳县东。
〔59〕易世:指刘备死后刘禅继位。
〔60〕孟子度:即孟达。孟达字子度。
【裴注】
〔一〕《魏略》载达辞先主表曰:“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趋。臣委质以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已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谢罪,逡巡于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洁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也。”
〔二〕《国语》曰:“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霄也。’宣子曰:‘霄也佷。’对曰:‘霄也佷在面,〔瑶之佷在心;心佷败国,面佷不害。〕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须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技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五者贤陵人,而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不听。智果别族于太史氏,为辅氏。及智氏亡,惟辅果在焉。”
〔三〕《魏略》曰:“申仪兄名耽,字义举。初在西(平)〔城〕、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至建安末,为蜀所攻,以其郡西属。黄初中,仪复来还。诏即以兄故号,加仪;因拜魏兴太守,封列侯。太和中,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于蜀。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达死后,仪诣宛,见司马宣王。宣王劝使来朝,仪至京师,诏转拜仪楼船将军,在礼请中。”
〔四〕封子林,为牙门将,咸熙元年内移河东。达子兴,为议督军,是岁徒还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