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蒋琬费祎姜维传 翻译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二十岁左右与表弟泉陵县人刘敏都已著名。蒋琬以荆州政府书佐的身份随先主刘备到益州,担任广都县长。

先主有一次借出外游览的机会突然来到广都县视察,看到蒋琬各项事情都没有处理好,当时又还酒醉醺醺,不禁勃然大怒,要把他治罪处死。军师诸葛亮求情说:“蒋琬,是在中央朝廷担任辅佐的人才,不是在地方当县官的材料啊。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注意表面上的装饰,希望主公再加以考察。”先主素来敬重诸葛亮,所以没有治蒋琬的罪,仓促之中只把他的职务撤了。

蒋琬受到追究之后,晚上梦见门口有一只牛头,还流下一大摊血。醒来后心中很忌讳,就把善于根据梦中情景占卜吉凶的赵直叫来询问,赵直说:“见到血,预示您的事情已经弄清楚了;牛的弯角挨近鼻子,是一个‘公’字的形状:说明今后您的官位要到达三公一级,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没多久,他被任命为什邡县令。先主为汉中王,蒋琬入朝任尚书郎。

后主建兴元年(公元223),丞相诸葛亮建立自己的办公府署,聘蒋琬为东曹掾。后来诸葛亮以兼任益州牧的身份举荐蒋琬为茂才,蒋琬坚持要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向他下达指示说:“我本来也想不推举和我关系亲近但是有德的您,以消除闲话,但是这样一来其他被推举者心里恐怕不会安稳,又确实会使远近的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您应当接受因功绩而受到的推举,以表明这种人才举荐科目的清高重要。”于是提升蒋琬为丞相府参军。

建兴五年(公元 227),诸葛亮进驻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统管丞相留守府的公务。

建兴八年(公元 230),他取代张裔任长史,加任抚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兵北伐,蒋琬一直供给前方充足的粮食和兵员。诸葛亮每次都称赞他说:“公琰志向忠正,是和我共同辅助王朝大业的人。”又秘密上表给后主说:“为臣若有不幸,后事最好交付蒋琬接替。”

诸葛亮去世,蒋琬任尚书令。不久加任代理中都护,授予节杖,兼益州刺史。接着升任大将军,总管尚书台公务,封安阳侯。当时蜀国刚刚丧失统帅,远近人民都由于面临危险局势而恐惧。蒋琬受到提拔,处于群僚之上;既不忧伤,也不喜悦,神态举止,和平时完全一样:因此众人逐渐服了他。

延熙元年(公元238),后主下诏给蒋琬说:“叛贼造成的祸乱还没有消除,曹骄横凶恶;辽东三郡人民对他的暴虐难以忍受,于是相互联合,一起背离了他。而曹叡大规模动员军队,前往进攻。从前秦朝灭亡,就是陈胜、吴广首先发难;而今辽东出现的这场变乱,正是上天要灭亡曹叡的时候。您要下令全军收拾好行装,统率各军进驻汉中;等待吴国的军队出动,然后东西相互呼应,乘曹叡内部出现问题时发起进攻。”又命令蒋琬建立自己的办公机构。

第二年派使者到汉中去举行任命仪式,提升蒋琬为大司马。

大司马府的东曹掾杨戏,生性高傲而不讲求礼节;蒋琬平常和他谈论事情,他有时会不回答。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设计陷害杨戏,说:“大司马您同杨戏谈话而得不到他的回答,杨戏对上司的怠慢,不是太过分了吗!”蒋琬却说:“各人心里的想法不一定相同,就像人的面貌不会相同一样;当面赞同背后又有不同意见,这是古人告诫不能做的事。杨戏要赞同我说我的意见对,则不是他的本心;要想反驳我,又会显示出我的不对;所以他才默然无语,这正是杨戏为人爽快之处啊。”担任督农的杨敏曾诋毁蒋琬说:“做事糊涂,真是不及前任执政大臣。”有人把这话报告蒋琬,督察百官的主办官员请求对杨敏追究治罪。蒋琬说:“我确实也不如前任执政大臣诸葛丞相,没有什么可追究的。”主办官员再次坚持要求,即使不追究治罪,也要查问杨敏有什么证据说蒋琬做事糊涂。蒋琬说:“如果不如前任执政大臣,那么事情就不能恰当治理;事情不能恰当治理,就是糊涂了嘛!还查问什么呢?”后来杨敏因事被关进监狱,众人都担心他必死无疑;然而蒋琬处理这件事时却毫无偏见,杨敏得以免判重刑。蒋琬的喜好和厌恶都不偏离正道,就像这类事例一样。

蒋琬认为过去诸葛亮多次进攻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由于道路险陡运输艰难,始终未能成功;不如顺汉水东下进攻,于是下令大量制造舟船,想由汉水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碰巧他这时旧病接连发作,没能及时出动。而众人都认为:“这样办一旦不能得手,循原路退回非常困难,不是好计策。”于是后主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前去说明意思。

蒋琬接受后主的旨意并上了一道奏疏说:“清除污秽平定祸难,是为臣的职责。自为臣奉命进驻汉中,已经有六年,由于我愚昧无能,加上身患疾病;导致规划没有取得成效,日夜忧虑不已。而今魏贼占据了全国十三州当中的九州,势力发展,要彻底清除很不容易。如果我们与吴国东西合力,首尾夹击;虽然未必能很快实现吞灭魏贼的志愿,总还能分割和蚕食其土地,先摧垮其分支部分。然而与吴国约定共同向曹魏发起进攻已有两三次,接连都未能实现预定计划;抬头和低头都在考虑如何克服艰难局面,确实是废寝忘食。为臣自作主张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少数族聚居的边区军事要点,是进退都有凭借,敌人很看重的地方;而且当地的羌族人心中非常之思念汉朝,如同口渴想喝水一般;从前我们的非主力部队就曾进入羌人居住区,打败敌将郭淮,我们反复比较计算,认为首要的事情还是在进取凉州。应当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出征,占领河西地区;为臣应当率领军队,做他的后援。而今涪县水陆交通连接四方,能够应付前方的紧急情况;如果东、北两面有外来威胁,赶往援救不困难。”

于是他退回来驻扎在涪县。他的疾病日益严重,到延熙九年(公元246)去世。谥为恭侯。

他的儿子蒋斌继承了爵位,担任绥武将军、汉城护军。魏军大将钟会率军伐蜀时到达汉城,给蒋斌写信说:“巴蜀之地,具有贤德智慧的文武人才,真多啊!至于您和诸葛思远,用草木来作比喻,正是我的植物同类呀。外来者要对当地名流和前辈致意,是古往今来重视的事。到达西面的贵地之后,想前往瞻仰令尊大司马的坟墓;并且要清扫墓地,祭奠致敬:希望您能告诉我坟墓在什么地方。”

蒋斌写信回答说:“知道您想表示同类之间关心眷顾的厚意,承蒙您的雅意将我视为同流,所以我不能拒绝您来信的要求。先父过去染上疾病,不幸在涪县去世;占卜的人说这个地方吉利,所以就安葬在那里。知道您西行来此,竟然想要屈驾前往坟墓致敬;把孔子当作父亲,这是颜渊才有的仁德。得知您的意思既感动又伤心,增加了我思念亡父的情怀。”

钟会得到回信,对信中的含意很是嘉许赞叹;到达涪县后,果然如同信中所说去蒋琬墓前做了祭扫。后主投降邓艾之后;蒋斌到涪县去见钟会,钟会用朋友的礼节接待他。他随钟会到达成都,被乱兵杀死。

蒋斌的弟弟蒋显,任太子仆。钟会也很喜欢他的文学。与蒋斌同时去世。

刘敏,担任左护军、扬武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一起镇守汉中。魏朝派大将军曹爽进攻蜀国时,议论的人有的认为“只消据守城堡,不必出外抵御,敌人必定会自行撤退”。刘敏却以为:“我方的百姓男男女女都分布在田野上,地里还有成熟的粮食;如果听任敌人长驱直入,那就大事去矣!”于是他带领本部人马与王平占领兴势;到处树立军旗,遍布绵延一百多里。这时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赶来援救,魏军撤退。刘敏因功封云亭侯。

费祎,字文伟,江夏郡鄳县人。年轻时他死去父亲,依靠一位比自己高一辈的本家费伯仁生活。费伯仁的姑姑,就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使者去接费伯仁,伯仁带着费祎前往益州游学。

碰上先主刘备平定益州,费祎就留了下来,当时他和客居益州的汝南郡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许靖的儿子去世,董允和费祎想一同去墓地参加葬礼。董允报告父亲董和请求派车,董和给他派了一辆车身后面敞开的鹿车。董允一看是这种平民百姓常坐的车,脸上就露出不愿乘坐的神色,而费祎却立即进前先上车。到达墓地时,诸葛亮和其他蜀国权贵都到了,他们的车辆都很华丽;董允的神色还不安然,而费祎却举止如常。驾车的人回来后,董和问他;得知这些情况,就对董允说:“我过去总是觉得难以区别您和文伟的优劣高下;从今以后,我心里就清楚了。”先主立太子后,费祎与董允都担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太子中庶子。

后主继承帝位,费祎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到南中出征回来,百官出城几十里迎接,他们的年资官位大多都在费祎之上;可是诸葛亮却特地要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辆车,从此众人无不对他另眼相看。

诸葛亮因为自己刚从南中回还,所以派费祎以昭信校尉的身份出使吴国说明情况。吴主孙权素来能言善辩,开起玩笑来变化多端;而吴国官员诸葛恪、羊衜等人博学多才,也擅长口辩,他们见到费祎时都不断和他进行争论和反驳,言辞就像刀锋一样逼人;费祎的应对措辞和顺但又含义深刻,都依据正正当当的道理作答,吴国君臣始终不能使他理屈词穷。孙权很是器重他,对他说:“您是天下具有美德的人才,今后一定会作为大臣辅佐蜀国朝廷,恐怕不能常来这里啊。”费祎回国后,升任侍中。诸葛亮北上进驻汉中,请求让费祎充当自己府内的参军。因为在使命的完成上很符合后主和诸葛亮的心意,所以频繁派他出使吴国。

建兴八年(公元 230),他转任中护军,后又任丞相府司马。碰上这时军师魏延,与丞相府长史杨仪相互憎恶,每一次见面同坐都要发生争执;有时魏延还举剑向杨仪比划,杨仪则泪流满面。这时费祎常常插到两人座位中间,边劝解边把两人分开。诸葛亮去世之前,能够使魏延、杨仪各尽他们所能的原因,就在于费祎的大力匡正和补救。

诸葛亮去世,费祎任后军师。不久,代替蒋琬为尚书令。蒋琬自汉中回涪县镇守,费祎升任大将军,总管尚书台公务。

延熙七年(公元 244),魏军进攻汉中到达兴势山停留;朝廷授予费祎节杖,命令他率领大军前往抵御。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的住处送别,请求和他下围棋。当时贴着鸟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不断送到或送出,人马都披上甲胄,费祎的侍从也备好车马准备出发;而费祎却与来敏专心对局,并无厌倦的表示。来敏这时说:“刚才只不过是试一试您的反应罢了!您确实是主帅的恰当人选,必定能解决敌人入侵的威胁。”费祎到达汉中,敌军果然撤退,他因功封成乡侯。蒋琬坚决把兼任的益州刺史职务让给费祎,费祎又兼任益州刺史。他承当辅佐国政的重任后建立的功劳和享有的名声,大体上可与蒋琬相比。

延熙十一年(公元 248),他北上进驻汉中。从蒋琬到费祎,他们虽然在外;而后主在成都处理赏罚大事时,都要先派使者到远方去向他们咨询由他们下决断,然后才付诸实行:对他们给予了如此的信任。延熙十四年(公元 251)夏天,费祎回到成都。由于观望云气以测吉凶的人说京城成都没有执政大臣的位置,所以这年冬天费祎又北上驻扎在汉寿县。

延熙十五年(公元252),朝廷命令费祎建立自己的办公府署。

延熙十六年(公元 253)新年第一天他举行盛大聚会,魏国来的投降者郭修也在座。费祎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被郭修趁机亲手刺杀死亡。朝廷谥他为敬侯。

儿子费承继承了他的爵位,任黄门侍郎。费承的弟弟费恭,娶蜀国刘氏皇族的公主为妻。费祎的大女儿嫁给太子刘璿为妃。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从小他就死了父亲,与母亲居住。他喜好东汉儒学大师郑玄的学问。最初在本郡政府当上计掾,凉州政府聘他任从事。朝廷考虑到他的父亲姜冏过去担任本郡政府的功曹,碰上羌族人叛乱,姜冏为了保护郡太守,死在战场上;所以赐给姜维中郎的官位,让他当本郡政府的军事参谋。

后主建兴六年(公元 228),丞相诸葛亮率大军进攻祁山。当时魏国的天水郡太守正好外出巡视,姜维与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都跟随着他。太守听说蜀国大军就要杀到,郡内各县纷纷响应;竟然怀疑姜维等人有投靠蜀军的心思,于是连夜逃到上邽县城去保护自己。姜维等人发觉太守跑了之后,前去追他已经迟了;赶到上邽城下,城门紧闭,太守拒不接纳他们。姜维等人只好一起回转天水郡的治所冀县,不料冀县也将他们拒之门外。姜维等人被迫都去见诸葛亮准备投降。碰上马谡在街亭大败,诸葛亮把西县的一千多户人家连同姜维等人带回汉中,所以姜维就和自己的母亲失散了。

诸葛亮聘姜维为丞相府的仓曹掾,加任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年他二十七岁。

诸葛亮与成都丞相留守府的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说:“姜伯约办理政事忠诚勤勉,思虑周全精密;考察他所具有的才能,李永南、马季常诸人都比不上;这个人,是凉州的上等人才啊。”又说:“等他先教练统帅部直属精锐部队中的步兵五六千人。他擅长军事,具有胆量义气,很懂得用兵之道。此人心中思念汉朝,而才能强过别人一倍;在他完成军事教练任务后,应当派他前往成都,朝见陛下。”

后来姜维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诸葛亮去世,姜维回到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下属各军;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公元 238),他随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蒋琬升任大司马,聘姜维为大司马府的司马,多次率领非主力部队向西攻入敌境。延熙六年(公元 243),姜维升为镇西大将军,兼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公元 247),他又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同总管尚书台事。这一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少数族反叛,姜维领兵去讨伐平定。他又北上进入魏国陇西、南安、金城三郡地界,与敌军大将郭淮、夏侯霸等在洮水西岸激战。凉州的少数族首领治无戴等带领部落百姓请求投降,姜维出兵把他们接来后妥善安置。

延熙十二年(公元 249),朝廷授予姜维节杖,他又出兵进攻西平,没能攻下而退回。

姜维自以为熟悉凉州的风俗民情,加之又为自己的军事才能而自负;一心想招引凉州的羌族作为自己的助力,认为在陇山以西的大片魏国辖地都可以截断据为己有。他常常想大举出兵进攻,而费祎总是加以制止不同意,给他的兵马不超过一万人。

延熙十六年(公元 253)春天,费祎去世。这年夏天,姜维就率领几万人由石营出兵,经过董亭,围攻南安郡。魏国雍州刺史陈泰赶往洛门解围,姜维粮尽退回。

第二年,朝廷加授他督中外诸军的名号,有权指挥京城和外地的一切军队。他又出兵进攻陇西郡,魏国代理的狄道县长李简献城投降。又进军包围襄武县,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打得魏军大败而逃。姜维乘胜攻克城池接受敌军投降,把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百姓全部迁走带回。

延熙十八年(公元 255),又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一同出兵狄道县,在洮水西岸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的军队。王经方面死亡达几万人之多。王经逃回狄道城坚守。姜维挥兵围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赶来解围,姜维退到钟题驻扎。

延熙十九年(公元 256)春,朝廷派使者到姜维驻地宣布提升他为大将军。他又整顿部署兵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时间在上邽会师;而胡济失约不到,所以姜维在段谷被魏国大将邓艾击败。将士四散逃亡,死亡很多,部下因此而有怨恨;而陇山以西这时也骚乱不宁。姜维主动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过失表示歉意,请求贬削自己的官职;于是降为后将军,代理大将军职务。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造反,魏朝调一部分关中驻军东下平叛。这时姜维想乘虚而进入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又带领几万人马由骆谷出秦岭,径直推进到沈岭。当时沈岭北面的长城储存军粮很多而防守军队很少;听说姜维杀到,众人都很惊惶不安。魏国统领大军的将军司马望前来阻击,邓艾也从陇西赶到;两人都在长城驻扎。姜维向前推进到芒水,倚山建立营寨。司马望、邓艾靠着渭水筑起坚固的外围防护墙栅;姜维多次下山挑战,司马望与邓艾都不响应。

景耀元年(公元 258),姜维听说诸葛诞失败,才撤回成都。朝廷又任命他为大将军。

当初,先主留魏延镇守汉中,魏延的防御策略是派兵充实汉中边境的各个防守营垒以抵御外来的敌人;敌人如果来进攻,务必不让他们进入汉中平原。后来兴势之战,王平抗御曹爽的大军,也是袭用的这一办法。而姜维提出的建议认为:“凭借营垒交错防守,虽然合乎《周易》所说的设置重重大门以防备强盗的道理,然而这个办法只适合抵御敌人于大门之外,却收不到歼灭敌军的大利。不如在听说敌人来到汉中时,把各个营垒的兵力收缩到汉城、乐城这两个最大的防守据点里;所有军粮也集中在这两处,据城固守不让敌军通过这里继续南下进入成都平原,为了保证这一点要加强阳平关、剑门关一线的镇守。实施反击时,先派游动作战的军队一齐向前,观察对方虚弱之处实施袭击;敌人往前进攻各处关隘不能得手,田野中粮食又被我们收集干净,他们通过崎岖狭窄的千里秦岭山路从关中运来粮食,自然是既耗费力量又供应不上。一旦敌人撤退,汉城、乐城的各军就一并杀出,与在外的游动军队并合力量给对方以毁灭性打击:这才是全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最佳方法。”

于是,他命令汉中战区各军的指挥官胡济退后在汉寿县驻扎,派监军王含据守乐城,护军蒋斌据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各地都建立营垒进行防守。

景耀五年(公元 263),姜维自己带领军队进攻侯和;被邓艾击败,他退回驻扎在沓中。姜维原本是流亡在外的人,在蜀国栖身,连年攻战,没有建立功绩;而宦官黄皓等人这时在朝廷中专权,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联合,黄皓暗中想废黜姜维扶持阎宇。姜维也怀疑黄皓,心中感到畏惧,从此不再回成都朝见。

景耀六年(公元263),姜维向后主上表章说:“听说钟会在关中整训军队,想打主意进攻我国;应该同时派遣张翼、廖化指挥各路军队分别保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未然。”黄皓迷信他招来的巫师所说的鬼话,认为敌军终究不会送上门来找死,报告后主之后把这件公文压下,结果朝廷群臣都不知道。

到了钟会将进入骆谷,邓艾将进入沓中;朝廷才赶紧派右车骑将军廖化赶往沓中援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赶往阳安关口,充当各个防守营垒的外援。廖化刚到阴平,听说魏将诸葛绪率军指向建威,他就停下来等待敌军到达时出击。

过了一个多月,姜维被邓艾击败,退回阴平。这时东面战场上钟会正派兵围攻汉城、乐城,又另外派部将进攻阳安关口;蒋舒开城出来投降,不愿投降的另一位守将傅佥奋勇格斗而战死。钟会进攻乐城,却未能得手;他得知阳安关口已经攻占之后,就率领主力军团长驱直入。张翼、董厥刚刚赶到汉寿县,姜维和廖化也放弃阴平撤退,正好与张、董二人会合:于是一齐退往剑门关坚守以抗拒钟会。

钟会与姜维写信说:“公侯您兼有文武才能,怀着超群的谋略;功勋拯救了益州,声誉传扬到中原:远近的人无不倾慕您的大名。我常常想起过去,我们曾经同在魏朝做官感受盛大的教化;从前吴国的季札和郑国的子产是挚友,可以用来比喻我们这种友好关系。”

姜维不回复他的来信,排开阵营坚守险关。钟会无法攻克,而从后方运粮来的距离过于遥远,以至于都将要商议撤军回去的事了。然而这时西面的邓艾,却从阴平经由景谷道旁边的一条小路南下进入了益州的腹地,在绵竹县击败诸葛瞻;后主请求投降邓艾,邓艾向前占据成都。

姜维等人起初得知诸葛瞻失败的消息时,一会儿听说后主要固守成都,一会儿听说后主要东奔孙吴,一会儿听说后主要南下建宁郡;于是他领兵经由广汉郡、郪县南下接近成都,以弄清楚虚实。不久他就接到后主的投降魏军的指令,他只得放下长戈脱下铠甲,前往涪县的军营去投降钟会;蜀军将士都愤怒万分,拔出刀来砍石头出气。

钟会厚待姜维等人,还暂且发还他们的官印、节杖和伞盖。钟会与姜维出外同坐一辆车,入内同坐一张席。钟会对长史杜预说:“拿姜伯约来比中原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都不能超过他。”钟会设计陷害邓艾,邓艾被朝廷用囚车押往京城洛阳;然后钟会带着姜维等人前往成都,自称益州牧举兵造反;他还想配给姜维五万人马,作为前锋向北进攻。魏军将士感到愤怒不平,动手杀死钟会和姜维,姜维的妻室儿女都被处死。

郤正曾经写了一篇评论来论述姜维说:“姜伯约占据高级将领的重要地位,处于蜀国群臣之上;住宅破旧简陋,财产没有多余;旁边的卧室里没有小妾,后面的庭院里不设乐队;衣服只求够用,车马不准过多;饮食很有节制,不奢侈也不过分俭省;朝廷发给的费用,随手就用完。考察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想以此来激励贪婪污浊的人使之变得廉洁,因而压抑欲望限制自己;而是他本心就认为这样足够,不需要多追求。凡夫俗子谈论人,常常赞美成功者诋毁失败者,扶持高升者贬低下降者;他们都认为姜维投身不是地方,自身被杀还连累宗族遭到诛灭,因此贬低他,不再去衡量分辨:这就和《春秋》主张的褒贬原则不一致了。像姜维那样好学不倦,清廉节俭的人,自然是一代人的模范啊!”

当初和姜维一起到蜀国的人:梁绪官做到大鸿胪,尹赏官做到执金吾,梁虔官做到大长秋;都在蜀国灭亡前去世。

评论说:蒋琬方正严肃而威风凛凛,费祎宽厚通达而博爱众人;都能继承诸葛亮的成规,遵循而不改。所以边境无事,国家和睦一致;但是还没有能完全懂得治理小国的合适办法,以及保持安静的道理。姜维粗略具有文武才能,有志建立功名;但是他轻率出兵滥用武力,缺乏对形势的准确判断:终于招致灭亡。《老子》上说:“治理大国就像烧煮小鱼一样不能频繁去搅动。”何况蜀是区区小国,而可以不断搅动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