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鲁相上言:“汉旧立孔子庙〔1〕,褒成侯岁时奉祠〔2〕;辟雍行礼〔3〕,必祭先师;王家出谷〔4〕,春秋祭祀。今宗圣侯奉嗣〔5〕,未有命祭之礼〔6〕;宜给牲牢〔7〕,长吏奉祀,尊为贵神。”制三府议。
博士傅祗以“《春秋》传言立在祀典〔8〕,则孔子是也。宗圣适足继绝世〔9〕,彰盛德耳〔10〕;至于显立言〔11〕,崇明德〔12〕,则宜如鲁相所上。”
林议以为:“宗圣侯亦以王命祀,不为未有命也。周武王封黄帝、尧、舜之后〔13〕,及立三恪〔14〕;禹、汤之世〔15〕,不列于时,复特命他官祭也。今周公以上〔16〕,达于三皇〔17〕,忽焉不祀,而其礼经亦存其言〔18〕;今独祀孔子者,以世近故也。以大夫之后〔19〕,特受无疆之祀〔20〕;礼过古帝,义逾汤、武。可谓崇明报德矣,无复重祀于非族也〔21〕。”〔一〕
明帝又分林邑,封一子列侯。
正始五年,薨,谥曰孝侯。子述嗣。〔二〕
【注释】
〔1〕孔子(前 551—前 479):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五十岁时出任鲁国司寇,实施抑制家臣势力的政策,结果失败。随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各国,未受重用。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古代文献整理。相传他曾整理《诗经》、《尚书》,又删定鲁史官所记的《春秋》。弟子先后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他的学说以“仁”为中心,两千年间一直在中国封建文化中占据正统地位,对后世影响巨大。传见《史记》卷四十七。
〔2〕褒成侯:两汉朝廷封给孔子后代的爵号。西汉平帝封孔均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东汉光武帝封孔均之子孔志为褒成侯,以后世代相传爵位不绝,到东汉献帝初年断。见《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孔僖传》。
〔3〕辟(bì)雍:本来是中央王朝的大学,与诸侯国的大学泮宫相区别。汉代以后,成为皇帝祭祀孔子、宴请元老大臣的地方。曹魏的辟雍在京城洛阳的南郊。
〔4〕王家出谷:朝廷供给祭祀孔子用的谷物。东汉时在辟雍祭祀孔子,按规定由大司农供给谷物,河南尹供给祭牲。见《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 153 ),现存于山东曲阜市孔庙。
〔5〕宗圣侯: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公元 221)封孔子后代孔羡为宗圣侯,以奉祭孔子。见本书卷二《文帝纪》。
〔6〕命祭:承受皇帝之命而进行的祭祀。
〔7〕牲牢:祭祀用的牲畜。通常是牛、羊、猪三种。
〔8〕博士:官名。儒学的教官。后来法律、算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官也被称为博士。春秋:书名。儒家经典之一。是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记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历二百四十二年。文字简要,据说暗含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解释《春秋》经文的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传(chuán)言:传播学说。立在祀典:被朝廷的祭祀典章确立为祭祀对象。
〔9〕适足:只能够。继绝世:接续已经断绝的世系。两汉封孔子后代为褒成侯,爵位的传袭在东汉献帝初年断绝。现在曹魏重新封孔羡为宗圣侯奉孔子,所以是继绝世。
〔10〕彰盛德:表明(曹魏皇帝尊崇孔子的)盛大德泽。
〔11〕显立言:显扬孔子在著书立说上的功绩。
〔12〕崇明德:推崇孔子的美德。
〔13〕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曾击败炎帝,攻杀蚩尤,被拥戴为部落联盟的领袖。事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封黄帝、尧、舜之后: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怀先代圣王,于是封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代。见《史记》卷四《周本纪》。
〔14〕三恪:受到优待的前面三代帝王的子孙。说法不一,这里崔林指黄帝、尧、舜的子孙。
〔15〕汤:商王朝的创立者。又称武汤、成汤、商汤、武王,甲骨文称为唐、大乙、高祖乙。原为商族领袖,因任用伊尹执政,国力渐强。后灭夏,建立商朝。事见《史记》卷三。世:后代。
〔16〕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北),故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又辅佐成王。传见《史记》卷三十三。
〔17〕三皇:传说中的三位远古帝王。说法不一。曹魏时人多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
〔18〕礼经亦存其言:意指如要“显立言”,他们也该受祭祀。
〔19〕大夫:先秦的统治阶级,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前两者是国君的辅佐。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春秋初年任宋国大司马,所以说他是大夫之后。
〔20〕无疆:(时间上)没有止境。
〔21〕无复:无须再。重祀:重复祭祀。崔林认为朝廷所封的宗圣侯,已经奉王命祭祀孔子,现在如再特别下命令由当地行政长官组织祭祀,不免重复。非族:非皇族。指孔氏。
【裴注】
〔一〕臣松之以为:孟轲称宰我之辞曰:“以予观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又曰:“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斯非通贤之格言,商较之定准乎!虽妙极则同,万圣犹一;然淳薄异时,质文殊用;或当时则荣,没则已焉;是以遗风所被,实有深浅。若乃经纬天人,立言垂制;百王莫之能违,彝伦资之以立:诚一人而已耳!周监二代,斯文为盛。然于六经之道,未能及其精致。加以圣贤不兴,旷年五百,道化陵夷,宪章殆灭;若使时无孔门,则周典几乎息矣。夫能光明先王之道,以成万世之功;齐天地之无穷,等日月之久照:岂不有逾于群圣哉?林,曾无史迁洞想之诚,梅真慷慨之志,而守其蓬心以塞明义,可谓多见其不知量也。
〔二〕《晋诸公赞》曰:“述弟随,晋尚书仆射。为人亮济。赵王伦篡位,随与其事;伦败,随亦废锢而卒。林孙玮,性率而疏,至太子右卫率也。初,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伍之中,卒为名士。世以此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