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困疾不进。咸熙年夏,巴郡文立从洛阳还蜀,过见周。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月也:至月而文王果崩。晋室践阼,累下诏所在发遣周,周遂舆疾诣洛。泰始年至,以疾不起,就拜骑都尉。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皆不听许。年,予尝为本郡中正。清定事讫,求休还家,往与周别。周语予曰:“昔孔子,刘向、扬雄而没;今吾年过,庶慕孔子遗风,可与刘、扬同轨:恐不出后岁,必便长逝,不复相见矣!”疑周以术知之,假此而言也。年秋,为散骑常侍;疾笃不拜。至冬卒。凡所著述,撰定《法训》、《经论》、《古史考》书之属百余篇。周子:熙、贤、同。少子同,颇好周业,亦以忠笃质素为行;举孝廉,除锡令。东宫洗马,召,不就。

【原文】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1〕。周发至汉中,困疾不进。

咸熙二年夏,巴郡文立从洛阳还蜀,过见周〔2〕。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3〕,月酉没兮〔4〕。”“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一〕

晋室践阼,累下诏所在发遣周,周遂舆疾诣洛。泰始三年至,以疾不起,就拜骑都尉。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皆不听许。

五年〔5〕,予尝为本郡中正〔6〕。清定事讫〔7〕,求休还家,往与周别。周语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刘向、扬雄七十一而没〔8〕;今吾年过七十,庶慕孔子遗风,可与刘、扬同轨:恐不出后岁,必便长逝,不复相见矣!”疑周以术知之,假此而言也。

六年秋〔9〕,为散骑常侍;疾笃不拜〔10〕。至冬卒。〔二〕凡所著述,撰定《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书之属百余篇。〔三〕

周三子:熙、贤、同。少子同,颇好周业,亦以忠笃质素为行;举孝廉,除锡令〔11〕。东宫洗马〔12〕,召,不就。〔四〕

【注释】

〔1〕辟周:任命谯周为相国府下属。

〔2〕过(guō ):拜访。

〔3〕典午:典字的含义和司字同,都是掌管之意;午在地支中的排列与十二生肖中的马相应,所以“典午”影射司马氏。忽:迅速。这里指迅速走完生命历程。

〔4〕月酉:指八月。蜀汉使用夏历,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以下的地支依次与月相配,则八月为酉月。

〔5〕五年:西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 269)。

〔6〕中正:官名。负责品评人才。曹魏创行九品中正制,每州、郡各设中正一人,由本郡人士在中央任官者兼任。中正根据家庭先世的贵贱和本人德才的优劣,对人才综合评定一个等级。等级有九,第九品最低而第一品最高。中正每三年定品一次,名单呈送中央后,由吏部尚书根据定品的高低授官,低品授低官,高品授高官。这一制度以后继续实行于两晋南北朝,对政治影响很大。

〔7〕清定:当时称中正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定品工作为清定。

〔8〕刘向(?—前 6):字子政。西汉皇族。汉元帝时曾任宗正,受宠臣弘恭等人排挤,废黜十多年。成帝即位后再度任用,为光禄大夫。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擅长经学,受命主持校理皇家藏书,并撰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传附《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

〔9〕六年:泰始六年(公元 270)。

〔10〕疾笃:病重。谯周的坟墓,相传在今四川南充市内。现尚有墓冢留存。

〔11〕锡:县名。县治在今陕西白河县。

〔12〕东宫洗(xiān)马:官名。即太子洗马。太子出外时在前面率领仪仗队。

【裴注】

〔一〕《华阳国志》曰:“文立字广休。少治《毛诗》、《三礼》,兼通群书。刺史费祎命为从事。入为尚书郎,复辟祎大将军东曹掾,稍迁尚书。蜀并于魏,梁州建,首为别驾从事。举秀才。晋泰始二年,拜济阴太守。迁太子中庶子。立上言:‘故蜀大官及尽忠死事者子孙,虽仕郡国;或有不才,同之齐民为剧。又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流徙中畿。各宜量才叙用,以慰巴、蜀之心,倾吴人之望。’事皆施行。转散骑常侍,献可替否,多所补纳。稍迁卫尉。中朝服其贤雅,为时名卿。咸宁末卒。立章奏诗赋论颂,凡数十篇。”

〔二〕《晋阳秋》载:“诏曰:‘朕甚悼之!赐朝服一具,衣一袭,钱十五万。’周息熙上言:‘周临终属熙曰:久抱疾,未曾朝见;若国恩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当还旧墓,道险行难,预作轻棺;殡敛已毕,上还所赐。’诏还衣服,给棺直。”

〔三〕《益部耆旧传》曰:“益州刺史董荣,图画周像于州学,命从事李通颂之曰:‘抑抑谯侯,好古述儒;宝道怀真,鉴世盈虚;雅名美迹,终始是书。我后钦贤,无言不誉。攀诸前哲,丹青是图;嗟尔来叶,鉴兹显模!’”

〔四〕周长子熙。熙子秀,字元彦。

《晋阳秋》曰:“秀性清静,不交于世。知将大乱,预绝人事,从兄弟及诸亲里不与相见。州、郡辟命;及李雄盗蜀,安车征秀;又雄叔父骧、骧子寿辟命:皆不应。常冠鹿皮,躬耕山薮。永和三年,安西将军桓温,平蜀,表荐秀曰:‘臣闻大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道丧时昏,则忠贞之义彰。故有洗耳投渊,以振玄邈之风;亦有秉心矫迹,以惇在三之节。是以上代之君,莫不崇重斯轨;所以笃俗训民,静一流竞。伏惟大晋,应符御世。运无常通,时有屯蹇;神州丘墟,三方圮裂;《兔罝》绝响于中林,《白驹》无闻于空谷。斯有识之所悼心,大雅之所叹息者也。陛下圣德嗣兴,方恢天绪。臣昔奉役,有事西土;鲸鲵既悬,思宣大化。访诸故老,搜扬潜逸;庶武罗于羿、浞之墟,想王蠋于亡齐之境。窃闻巴西谯秀,植操贞固;抱德肥遁,扬清渭波。于时,皇极遘道消之会,群黎蹈颠沛之艰:中华有顾瞻之哀,幽谷无迁乔之望。凶命屡招,奸威仍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节玉立,誓不降辱;杜门绝迹,不面伪庭。进免龚胜亡身之祸,退无薛方诡对之讥;虽园、绮之栖商、洛,管宁之默辽海:方之于秀,殆无以过。于今西土,以为美谈。夫旌德礼贤,化道之所先;崇表殊节,圣哲之上务。方今六合未康,豺狼当路;遗黎偷薄,义声弗闻;益宜振起道义之徒,以敦流遁之弊。若秀蒙蒲帛之征,足以镇静颓风,轨训嚣俗;幽遐仰流,九服知化矣!’及萧敬叛乱,避难宕渠川中,乡人宗族凭依者以百数。秀年八十,众人以其笃老,欲代之负担。秀拒曰:‘各有老弱,当先营救。吾气力自足堪此,不以垂朽之年累诸君也。’后十余年,卒于家。”

上一篇:后迁光禄大夫,位亚列。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景耀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等为称臣,为小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已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后主犹疑于入南,周上疏曰:“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率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也;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也;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逼于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于今。也。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授与人,况祸已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邦蒙赖:周之谋也。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