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徒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其辞曰:“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弊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仗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原文】

徒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1〕。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其辞曰:“因余之国小〔2〕,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3〕,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4〕,以少取多;勾践恤众〔5〕,以弱毙强〔6〕:此其术也。’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7〕,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8〕,终弊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9〕,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10〕。’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仗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侯置守之后〔11〕,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12〕,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13〕;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14〕;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15〕,不如审发〔16〕。”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17〕;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18〕,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19〕;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20〕: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注释】

〔1〕凋瘁:衰败困苦。

〔2〕因余之国:假托的国名。这里影射蜀汉。下文的肇建之国影射曹魏,伏愚子影射谯周自己。

〔3〕处:处于。大无患:强大而没有忧患。恒:经常。慢:轻率。

〔4〕周文:即周文王。

〔5〕勾践(?—前 465):春秋末年越国的君主。前 497 至前 465年在位。曾被吴国击败,屈服称臣。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吴雪耻,并在徐州大会诸侯,成为霸主。传见《史记》卷四十一。恤众:养护民众。

〔6〕毙:灭亡。

〔7〕鸿沟:古运河名。约在前 360 年开凿。故道在今河南荥阳市北引黄河水,流向东南而连接黄淮平原多条主要河道,形成水道交通网,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过巨大作用。汉代以后称狼汤渠。

〔8〕寻帅:接着率军。

〔9〕疾疢(chèn):疾病。比喻困难。

〔10〕觊:希望。

〔11〕罢侯置守:指废除封建诸侯制,改行郡县制。

〔12〕疾搏:迅速动手争夺。

〔13〕传国易世:指经历过皇位的传承。

〔14〕六国:即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

〔15〕射幸数跌:射箭时企图在多次失误中侥幸射中一次。

〔16〕审发:确实瞄准之后发射。

〔17〕意似:似是而非(的现象)。

〔18〕极武:滥用武力。黩征:轻率发动征伐。

〔19〕出入无间:神出鬼没。

〔20〕济:渡过。盟津:黄河古津渡名。即孟津,在今河南偃师市北。

上一篇: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世祖初入河北,冯异等劝之曰:‘当行人所不能为。’遂务理冤狱,节俭饮食,动遵法度;故北州歌叹,声布远。于是邓禹自南阳追之;吴汉、寇恂未识世祖,遥闻德行,遂以权计举渔阳、上谷突骑迎于广阿;其余望风慕德者邳肜、耿纯、刘植之徒,至于舆病赍棺,襁负而至者,不可胜数。故能以弱为强,屠王郎,吞铜马,折赤眉而成帝业也。及在洛阳,尝欲小出;车驾已御,铫期谏曰:‘天下未宁,臣诚不愿陛下细行数出。’即时还车。及征隗嚣,颍川盗起;世祖还洛阳,但遣寇恂往。恂曰:‘颍川以陛下远征,故奸猾起叛,未知陛下还,恐不时降;陛下自临,颍川贼必即降。’遂至颍川,竟如恂言。故非急务,欲小出不敢;至于急务,欲自安不为:故帝者之欲善也如此!故《传》曰‘百姓不徒附’,诚以德先之也。今汉遭厄运,天下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时也。陛下天姿至孝,丧逾年,言及陨涕:虽曾、闵不过也。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逾成、康;故国内和,大小戮力,臣所不能陈。然臣不胜大愿,愿复广人所不能者。夫挽大重者,其用力苦不众;拔大艰者,其善术苦不广。且承事宗庙者,非徒求福佑,所以率民尊上也。至于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修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下一篇:后迁光禄大夫,位亚列。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景耀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等为称臣,为小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已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后主犹疑于入南,周上疏曰:“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率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也;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也;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逼于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于今。也。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授与人,况祸已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邦蒙赖:周之谋也。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