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董刘马陈董吕传 翻译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他的先世本来是巴郡江州县人。汉朝末年,他带领宗族向西迁移到益州,益州牧刘璋前后任命他为牛鞞县长、江原县长、成都县令。蜀地富庶充实,当时的风俗奢侈:从事工商业用本钱生利润的家庭,穿的是华丽衣服,吃的是珍美食品;结婚或办丧事,大操大办倾家荡产。董和亲自在俭朴生活方面作出表率,穿粗布衣服,吃以蔬菜为主的饭食,防止生活享受上超越本分的行为,为此制定了标准和规定;所到之处风气都往好的方面改变,人民敬畏而不敢违犯这些标准和规定。但是成都县辖境内的豪强大族害怕董和的严厉法规,暗中劝刘璋改任他为巴东属国都尉。官吏百姓相互邀约去请求让董和继续留任的有数千人之多,刘璋只得同意他留任两年。

从任上回来之后他升任益州郡太守,他依然像从前一样清廉节约。与少数族打交道,注重表现出诚意,南方地区的少数族都敬爱信任他。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召董和到成都出任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一起处理左将军府、大司马府的公务;进献合理建议,废除不合理的做法,两人结下友好情谊。自从董和当官领取俸禄之后,出外治理边远地区,入内处理机要事务,前后达二十多年,然而他去世时家中却连少量的积蓄也没有。

诸葛亮后来出任丞相,向各位僚属下达指示说:“之所以要设置机要事务的参与处理官员,就是想集思广益啊。如果为了避免小矛盾,就不愿意发表不同意见,那么就会出现政事荒废和失误的损失了。发表不同意见而使政事得到适当处置,就好比丢弃破鞋而得到了珍珠美玉一般。但是人们心中的想法,很难充分说出来,唯有徐元直处在这种情况时能够不犹豫迟疑;还有董幼宰参与处理政务七年,事情如有不周到之处,竟至于返回来十次,报告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们能仰慕学习徐元直精神的十分之一,以及董幼宰办事的勤勤恳恳,为国尽忠,那我就可以少犯过失了。”

又说:“我过去先与崔州平交往,屡次听到他指出我做事的得失;后来又与徐元直交朋友,承蒙他多加启发和指教;此前与董幼宰共同处理政事,每次他进言时都毫无保留;此后又与胡伟度共事,他也多次对我进行规劝阻止。虽然我的素质浅陋愚昧,不能全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是我与这四位始终保持了友好关系,这也就足以表明他们不会对直言规劝有任何犹豫了。”他就是如此怀念董和。

刘巴,字子初,零陵郡 董刘马陈董吕传 翻译 阳县人。年轻时就很有名,荆州牧刘表多次聘请他任下属,又举荐他为茂才;他都不接受。

刘表去世,曹操南征荆州。先主刘备逃奔江南,荆州名流跟随他的络绎不绝,而刘巴却独独往北去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为下属,让他去招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碰上先主前来攻占这三郡,刘巴不能回北方复命,又向南逃奔交阯;先主对此深为不满。

刘巴又从交阯来到益州。没有多久先主又平定了益州。刘巴为自己从前不肯归附先主的罪过深表歉意,先主没有责备他。由于诸葛亮多次称赞推荐,先主就任命他为自己左将军府的西曹掾。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先主为汉中王,刘巴任尚书。后又代替法正任尚书令。他为人清廉俭朴,不置私人产业。又觉得自己是后来归附者,而不是素来追随先主的老部下,害怕受到猜疑;所以恭敬沉默安安静静,从官署下班后没有私人交往,不是公事不会发表意见。

先主称帝,向皇天上帝、大地之神所作的公开祷告文书,以及有关的一切文告和封爵任官的文书,都出自刘巴之手。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 222)他去世。去世之后,魏朝的大臣尚书仆射陈群,与诸葛亮写信,询问刘巴的消息,称之为“刘君子初”,非常敬重他。

马良,字季常,襄阳郡宜城县人。他们兄弟五人,都以具有才能而著名,家乡人为他们编了一条谚语:“马家五个‘常’,白眉最优良。”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人们这样称呼他。

先主刘备兼任荆州牧,聘请他担任从事。先主进入益州,诸葛亮后来也前往。马良留在荆州,与诸葛亮写信说:“听说雒城已被攻克,真是上天保佑啊。仁兄顺应上天的安排,辅佐当代君主,参与大业光耀国家,这样的征兆已经出现了。谋求变化要运用您正确合理的考虑,弄清情况要依仗您的洞察能力,至于选拔人才,应当说正是时候了。如果能普遍而公平地施行仁政,使远方的人喜悦归心;在天地间尽力施与恩德,使当今的人熟悉道德,服从正道;建立高尚美好的教化,纠正败坏的风俗时尚;各项政事都顺利实施,不会彼此打乱顺序:这种政治就好比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伯牙、师旷才能奏出的曲调啊。我虽然不是知音的钟子期,却怎敢不敲击节拍参加这种曲调的合奏呀!”

接着先主任命马良为左将军府的下属。后来他受命出使孙吴,马良对诸葛亮说:“而今我接受国家委派的使命,和睦双方;如果您能为我给孙权将军写一封私人介绍信,那我就幸运了。”诸葛亮说:“您试着自己起草文稿吧。”马良就起草说:“我国君主派遣下属马良前来访问加深友谊,以继承昆吾、豕韦那共同辅助王室的功勋。马良才华突出,是荆州的优秀人物;虽然缺少临机应变的口辩,却有很好完成任务的能力。希望您屈尊安抚接纳,以慰勉身负使者的人。”孙权对马良很尊敬优待。

先帝称帝,任命马良为侍中。后来东下征吴,先主派马良进入武陵郡争取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族;少数族首领都接受了先主赏赐的官印、官号,一切都符合先主最初的考虑打算。不久先主在夷陵大败,马良也在当地遇害身死。

先主任命他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马良的弟弟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从先主入益州,前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郡太守。

他的才能气度超过常人,喜欢议论军事计谋;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先主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言论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才干,不可大用:您要察觉这一点。”诸葛亮还认为不然,任命马谡为军事参谋;每次召见他谈话,都从白天一直谈到夜晚。

后主建兴六年(公元 228),诸葛亮出兵祁山进行第一次北伐。当时战斗经验丰富的将领有魏延、吴壹等人,议论的人都说应当在他们中间选择先锋官;而诸葛亮拒绝众人意见提拔马谡,让他指挥前锋的大队人马。他与魏将张郃在街亭激战,结果被张郃击败,军队溃散。诸葛亮前进失去依据,只得退回汉中。马谡被逮捕入狱处死,诸葛亮因此而流泪。马良死时三十六岁,马谡死时三十九岁。

陈震,字孝起,南阳郡人。先主刘备兼任荆州牧,聘任他为从事,先后督察州内下属各郡。接着又随先主西上益州。益州平定之后,他担任蜀郡北部都尉。后来蜀郡北部改为汶山郡,他担任太守。又转任犍为郡太守。

后主建兴三年(公元 225),他入朝任尚书。升任尚书令,并奉命出使吴国。建兴七年(公元 229),孙权称帝,蜀国任命陈震为卫尉,去庆贺孙权登基。诸葛亮与在孙吴的哥哥诸葛瑾写信说:“孝起忠诚纯洁的品性,到老来更加突出;他在赞美称述东吴、西蜀,使双方愉快友好的方面,有可贵的贡献。”

陈震进入孙吴辖境,给孙吴守卫边境的官员递交一份公文说:“东西两国之间,乘坐驿站车马的使者往来不断,彼此都在路上望见;申明盟约加深友谊,每天这方面的事情都有新进展。贵国君主保有神圣的福分,祭告上天而承受上天的指命称帝,与我国分割天下土地;人民群起响应,从此各有归属。在这个时候,双方同心讨伐曹贼,什么敌人不能消灭呢!我国的君臣,都急于听到贵国的好消息,并且欣然把贵国作为可以依靠的外援。陈震我没有才德,有幸充当下等的使者,奉命拜访贵国叙述友谊;进入贵国地界后兴奋得跳跃起来,热情的接待使我有回家的感觉。从前范献子出使鲁国,在询问山名时犯了鲁国君主的名讳,《春秋》曾经讥评他;希望一定把贵国有关的避讳告诉我,让我能使双方关系和睦。从今天起我就悬挂旗帜告诫部下,各自起誓约束自己。顺流而下的船前进迅速,而两国法制彼此不同;恐怕有所违背,希望一定给予指点,说明怎样做才适当。”

陈震到达当时孙吴的都城武昌,孙权与陈震登坛歃血为盟,中分天下:以曹魏的徐、豫、幽、青四州,归吴国;曹魏的并、凉、冀、兖四州,归蜀国;余下的曹魏司州土地,以函谷关为界,东面归吴,西边归蜀。陈震回来后,封为城阳亭侯。

建兴九年(公元 231),都护李平因造谣欺骗朝廷而被废黜。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写信说:“孝起此前出使孙吴临出发时,对我说‘李平性格孤傲就像腹内长了鳞甲一样,同乡人都认为他很难接近’。我觉得有鳞甲只要不去触犯他就行了;没有想到他又会出其不意仿效苏秦、张仪玩弄诡诈手段。可以让孝起知道这一切。”

建兴十三年(公元 235),陈震去世。他的儿子陈济继承了爵位。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挑选出来任太子舍人。转任太子洗马。

后主继承帝位,他升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将要北伐中原,先进驻汉中;顾虑后主年纪轻,难以区分好坏是非;因为董允秉心公正,想委任他主管皇宫事务。便上了一道后世称为《出师表》的奏疏给后主,其中说:“侍中郭攸之、侍中费祎、黄门侍郎董允等,是先帝把他们挑选来留给陛下的”;“至于对政事进行斟酌改革,充分进献忠言,这就是他们的责任了”;“愚臣以为皇宫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当咨询他们,然后再施行,必定能弥补缺陷遗漏,吸收更多的有益意见”;“如果没有帮助陛下培养品德的言论,就责问董允等人以公开他们的过失”。没多久诸葛亮请求调费祎为自己的军事参谋;董允则升任侍中,兼虎贲中郎将,统领侍卫皇帝的贴身武士。郭攸之性情素来和顺,他当侍中只是充数而已;至于进献自己的忠言吸纳皇宫外群臣的有益建议,这方面的任务就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皇宫事务能预防制止奸邪,很能尽心匡正和补救后主的过失。后主曾经想选取美女扩充后宫,董允认为“古时候天子后妃的人数不超过十二人,现今妃嫔人数都已够了,不应当再增加”,始终不同意。后主因此更敬畏他。

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把这一职务让给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皇宫内侍奉陛下多年,辅助皇朝,应当赐给爵位、封地以褒奖其勋劳”。董允坚辞不受。

后主逐渐长大之后,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逢迎谄媚,会说花言巧语,生性狡黠,一心想取悦刘禅使之接纳和看重自己。董允常常对上严肃匡正后主,对下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在世时,黄皓的官位最高也不过是黄门丞。

董允曾经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同约定时间去外边游玩饮宴;物品和车辆都已准备好以后,却碰上担任郎中的襄阳郡人董恢前来谒见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轻官小,看到董允正要外出,退缩着想要告辞。董允不同意,说:“我之所以外出的本意,是想与志趣相投的人游玩谈心啊。现今您已经委屈自己前来,正要畅谈分别以后积累的思念;放弃这里的谈话,去赴那边的聚会,说不过去啊。”于是命令解开驾车的马,费祎等人也都停车不走了。董允的坚守正道尊重人士,就像是这样。

延熙六年(公元 243),他加任辅国将军。第二年,以侍中身份代理尚书令职务,充当大将军费祎的助手。

延熙九年(公元246),董允去世。

陈祗代替董允为侍中,与黄皓内外勾结;黄皓才开始参预政事。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任中常侍、奉车都尉,把持玩弄威权,终于导致国家灭亡。蜀人这时无不怀念董允。到了邓艾灭蜀,听说黄皓奸恶凶险,下令逮捕关押他,准备除掉;而黄皓以重礼贿赂邓艾的随从,才得免死。

陈祗,字奉宗,汝南郡人。是许靖哥哥的外孙。他从小死去父亲,在许靖家长大,二十岁左右就已出名。逐渐升迁到选曹尚书郎的职位。他为人矜持严厉而容貌威严。多才多艺,又有心计和手段。费祎很器重他,所以提拔他继董允之后担任侍中。

吕乂死后,陈祗又以侍中身份代理尚书令职务,加任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然地位在陈祗之上,但是常常率众在外,很少过问朝政。陈祗上承后主旨意,下管宫廷宦官;深受后主的信任喜爱,实权反而比姜维还大。

景耀元年(公元 258)陈祗去世,后主痛惜不已,一说起就流泪。并下诏说:“陈祗任侍中职务长达十二年,柔顺美好,遵循规矩,干练严肃,很有章法;和蔼忠义,造福百姓,各项公务办得恰当清楚。可惜寿命不长久,朕因此很痛惜他!凡是生前建立美名的,死后都要给予好谥号。现在谥他为忠侯。”又赐陈祗的长子陈粲关内侯的爵位,提拔他的二儿子陈裕为黄门侍郎。

自从陈祗得宠,后主对已故的董允越来越恨,认为董允轻视自己;这都是由于陈祗谄媚后土,而黄皓设法诋毁董允并逐渐产生作用的缘故。

董允的孙子董宏,晋朝时曾任巴西郡太守。

吕乂,字季阳,南阳郡人。父亲吕常,护送以往曾任南阳郡太守的刘焉到益州;碰上通往朝廷的道路断绝,结果未能回去。吕乂从小死去父亲,喜欢读书弹琴。

起初,先主刘备平定益州,设置盐府校尉,垄断盐铁生产带来的利润;后来盐府校尉请求委派吕乂,以及南阳郡人杜祺、南乡郡人刘幹,一齐担任自己府署的典曹都尉。吕乂接着升任新都县令、绵竹县令,心中怜悯民众而加意抚恤;受到百姓的称赞,政绩列为全益州各县之首。不久他升任巴西郡太守。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兵,向各郡征调新兵时,大多不能向前线及时补充兵源;而吕乂在本郡招收五千人到诸葛亮大营去时,对新兵安慰约束,竟然没有一个逃跑的。他转任汉中郡太守,兼任督农,以供给军粮。

诸葛亮死后,他先后升任广汉郡、蜀郡太守。蜀郡是一州的中心区域;人口众多,在诸葛亮死后,这里又有大批逃亡士兵,他们冒名顶替,在户口上搞的花样不止一种。吕乂到任后,在这方面采取预防和禁止措施,教育劝导;几年之间,黑人黑户主动出来登记的有一万多人。

后来他奉调入朝担任尚书。又继董允之后任尚书令,各项公务没有滞留和耽搁,门外也没有等待公务处理的来人。吕乂历任皇宫内外的职务,要求自己俭朴节约,为人谦虚安静,少言寡语;行政措施简要而不烦琐,人们对他有清廉能干的评价。不过他执行法律苛刻深重,喜欢使用熟悉法律规章条款但是文化素养不高的办事人员;所以他在出任尚书令之后,名声反而不如他在当郡县行政长官时好了。后主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吕乂去世。

他的儿子吕辰,在后主景耀年间任成都县令。吕辰的弟弟吕雅,曾任谒者仆射。吕雅为人清廉严格而有文才,曾著《格论》十五篇。

杜祺,历任郡太守、监军、大将军府司马;刘幹,官做到巴西郡太守。他们都和吕乂亲近友善,也因为有从政才能而受到称赞;但是在俭朴守法方面,他们都不及吕乂了。

评论说:董和的品质像羔羊皮一样洁白;刘巴具有清高的节操;马良正直诚实,被称为优秀人物;陈震忠诚谨慎,到老年益发突出;董允匡正君主,正义之气表现在脸上:都是蜀国的良臣啊。吕乂治理各郡时留下美名,入朝任职则声誉受损,也是汉朝黄霸、薛宣一类的人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