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1〕。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一〕江原长,成都令〔2〕。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3〕,侯服玉食〔4〕;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5〕,防遏逾僭〔6〕,为之轨制〔7〕;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8〕;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
还,迁益州太守〔9〕,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10〕,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11〕。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12〕;献可替否〔13〕,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14〕,内干机衡〔15〕,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储〕〔16〕。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17〕:“夫参署者〔18〕,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19〕,难相违覆〔20〕,旷阙损矣〔21〕。违覆而得中〔22〕,犹弃弊v而获珠玉〔23〕。然人心苦不能尽〔24〕,惟徐元直处兹不惑〔25〕。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26〕,至于十返〔27〕,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28〕,幼宰之殷勤〔29〕,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30〕。”
又曰:“昔初交州平〔31〕,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32〕;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二〕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33〕,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34〕。”其追思和如此。
【注释】
〔1〕枝江:县名。县治在今湖北枝江市东北。
〔2〕牛鞞(bì):县名。县治在今四川简阳市。江原:县名。县治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南。
〔3〕货殖之家:指工商业者。
〔4〕侯服:侯爵所穿的礼服。这里指华丽的衣着。玉食:非常珍美的食品。
〔5〕恶衣:穿粗布衣服。蔬食:吃以蔬菜为主的饭食。
〔6〕防遏逾僭:防止(生活上)超越本分的行为。
〔7〕为之轨制:为此制定了标准和规定。
〔8〕巴东属国:属国名。治所在今重庆市彭水县。后改为涪陵郡。
〔9〕益州:郡名。治所在今云南晋宁区东北。
〔10〕从事:打交道。
〔11〕掌军中郎将:官名。处理蜀汉军机事务。
〔12〕署:处理。
〔13〕献可替否:进献合理的建议,废除不合理的做法。
〔14〕牧:治理。殊域:边远地区。指上文所说的益州郡。
〔15〕干(gàn)机衡:处理机要事务。
〔16〕儋石之储:形容少量的积蓄。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
〔17〕教:长官对下属下达的指示叫做教。
〔18〕夫参署者:(之所以要设置机要事务的)参与处理官员。
〔19〕远小嫌:避免发生小矛盾。
〔20〕难:不愿意。违覆:发表不同的意见。
〔21〕旷阙:荒废和失误。
〔22〕得中:得到适当(的处置)。
〔23〕弊蹻(juē):破旧的鞋。
〔24〕心:这里指心中的想法。
〔25〕徐元直:即徐庶。徐庶字元直。事见本书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26〕不至:不周到。
〔27〕十返:返回商量多达十次。
〔28〕十一:十分之一。
〔29〕殷勤:办事勤恳的样子。
〔30〕少过:少犯过错。
〔31〕州平:即崔州平。事见本书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32〕勤见启诲:多次受到启发指教。
〔33〕姿性:人的素质。鄙暗:浅陋愚昧。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34〕不疑:不犹豫。
【裴注】
〔一〕鞞,音髀。
〔二〕伟度者,姓胡,名济,义阳人。为亮主簿,有忠荩之效,故见褒述。亮卒,为中典军,统诸军,封成阳亭侯。迁中监军,前将军,督汉中;假节,领兖州刺史;至右骠骑将军。济弟博,历长水校尉、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