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邓张宗杨传 翻译

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是汉朝司徒邓禹的后代。汉朝末年他进入益州,没有受到当局的赏识厚待。当时益州政府的从事张裕善于看相,邓芝前去请他为自己相面。张裕对邓芝说:“您的寿命会超过七十岁,官位将做到军权很大的将军,封侯。”邓芝听说巴西郡太守庞羲喜欢人才,就前去投靠。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邓芝担任郫县的邸阁督。先主外出到达郫县,与他谈话,对他大为器重,立即提拔他为郫县县令,又升任广汉郡太守。所到之处他清廉严明做出政绩,被调入朝廷任尚书。先主在永安县行宫去世。在此之前,吴王孙权派使者来请求和解,先主相继派宗玮、费祎等人前去做回访。丞相诸葛亮非常担心孙权得知先主去世,会有另外的打算,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邓芝来见诸葛亮说:“而今圣上幼弱,刚刚继位,应当派遣级别高的使臣前往吴国重申我们友好的愿望。”诸葛亮回答说:“我对此已经考虑很久了,一直没有物色到合适人选。而今天才物色到了。”邓芝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阁下您啊!”于是派邓芝去见孙权加强友好关系。

孙权果然对是否与蜀国保持友好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接见邓芝。邓芝就主动写信要求拜见孙权,说:“为臣这次来也是为了吴国,不单是为了蜀国啊。”孙权才接见他,对他说:“我确实愿意与蜀国和好亲善;然而恐怕蜀国君主幼弱,国土面积小而势力发展受到限制,如果受到魏军进攻,难以保全自己:因此才犹豫不决呀。”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加起来占有四个州的土地;大王是具有经邦治国杰出才能的大英雄,而诸葛亮也是当代的杰出人物;蜀国周围有坚固的重重险关,吴国则有长江的多条水道阻隔外敌入侵。把我们这两方面的长处并合起来,结为唇齿相依的关系;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立三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现今大王如果向魏国表示效忠献身,魏国必定最希望大王到洛阳去朝见,至少也要求把太子送去充当人质;您要是不从命,魏朝就有正当的理由出兵讨伐叛逆,那时蜀国军队必定顺长江而下找寻合适机会向吴国境内推进:这样一来,长江以南的土地就不再会是大王所有的了。”孙权默然思考很久说:“您的话是对的。”于是主动与魏国断绝关系,和蜀国结盟,并且派张温为使者到蜀国回访。

后来蜀国又让邓芝出使孙吴,孙权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我们两国君主分而治之: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邓芝却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如果消灭魏国之后,大王未能很好认清楚天命而归顺我朝的话;那么两国的君主将会各自树立德泽,同时臣下将会各自竭尽忠心;双方都会拿起鼓槌敲击战鼓,正是战争重新开始的时候啊!”孙权大笑着说:“您的诚实,竟然像这样呀!”孙权后来给诸葛亮写信说:“贵国的来使中,丁厷说话浮夸铺张,阴化又不善言辞;真正能够促进两国关系和睦团结的,只有邓芝!”

诸葛亮北上进驻汉中,委任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去世后,他升任前军师、前监军,兼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

不久又担任江州地区的军事指挥官。邓芝多次与孙权通信,孙权也馈赠他丰厚的礼品。延熙六年(公元 243),他就地升任车骑将军。后来朝廷又授给他节杖。延熙十一年(公元 248),涪陵属国的人杀死属国都尉造反,邓芝带领军队前往讨伐,当即杀死造反者的首领,而当地百姓安然不动。

延熙十四年(公元251),邓芝去世。邓芝担任将军二十多年,赏罚分明而做事果断,非常关怀士兵。自身的衣食都靠公家供给,不勉强自己做到朴素节俭;但是始终不经营私人产业,妻室儿女都免不了要忍饥受冻,去世时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他生性刚直高傲,不用送礼之类的手段与别人联络感情,所以与士大夫们关系不甚和谐。当时的人能受到他敬重的极少,只器重姜维认为是一个奇才。

儿子邓良继承了他的爵位,景耀年间担任尚书左选郎,到晋朝时当过广汉郡太守。

张翼,字伯恭,犍为郡武阳县人。高祖父张皓曾任汉朝司空,曾祖父张纲曾任汉朝广陵郡太守,都有美好的名声和事迹。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兼益州牧,张翼在州政府充当书佐。建安末年,他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江阳县长,转任涪陵县令,升任梓潼郡太守,又不断被提升而担任广汉郡、蜀郡太守。

建兴九年(公元 231),他出任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他自来执法严厉,所以得不到当地少数族的欢心。当地的老年首领刘胄造反作乱,张翼领兵讨伐。刘胄还没有被击败,朝廷突然征召他回成都;下属们都认为他应当立即骑马赶回成都接受惩处,张翼却说:“不能这样!我是因为这里的少数族动荡不安,朝廷觉得我不称职才被召回。然而现在接替我的人还没有到,我又正在战场;应当抓紧运送储存军粮的工作,作为消灭敌人的凭借,怎么能因为被削职而荒废公务?”于是他继续指挥不懈怠,直到接替他的马忠到达之后才出发。马忠凭借他打好的基础终于消灭了刘胄,丞相诸葛亮听说之后认为他处理得很好。

诸葛亮出兵到达武功,任命张翼为前军都督,兼任扶风郡太守。诸葛亮去世,他担任前领军。追评他讨伐刘胄的功劳,封为关内侯。

延熙元年(公元 238),他入朝任尚书,逐渐升到建威地区的军事长官,晋封都亭侯,本职为征西大将军。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与卫将军姜维,一起回成都。

姜维议论再度出动大军攻魏,在朝廷殿堂上公开劝阻的只有张翼,他认为蜀国土地狭小百姓疲劳,不宜穷兵黩武。姜维不听,带着张翼等人出发,朝廷提升张翼为镇南大将军。姜维到达狄道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的兵马,对方仅在洮水中淹死的就数以万计。张翼这时说:“可以停止了!不宜再往前推进,否则有可能毁掉已经建立的大功。”姜维听了勃然大怒,说:“我偏偏就要画蛇添足!”于是挥兵包围在狄道城死守的王经,结果城池果然没有打下来。

自从张翼表示了不同意见,姜维心里就对他印象不好;但是又常常拉着他一起出征,张翼迫不得已也只有一同前往。

景耀二年(公元 259),张翼升任左车骑将军,兼冀州刺史。景耀六年(公元 263),他与姜维都在剑阁,一起到涪县去见钟会投降。第二年正月,他随钟会到成都,被乱兵杀死。

宗预,字德艳,南阳郡安众县人。汉献帝建安年间,他随张飞进入益州。后主刘禅建兴初年,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主簿,升任参军、右中郎将。

诸葛亮去世之后,吴国担心魏军有可能借此机会攻取势力衰落的蜀国,于是在巴丘增加防军一万人:一来想救援蜀国,二来也想到时候趁势瓜分蜀国土地。蜀国方面听说之后,也在邻近吴国的永安县增加了防军,以备不测。这时宗预受命出使吴国,孙权问宗预说:“东吴与西蜀,好比是一家人嘛;而我听说你们在永安的白帝城增加了兵力,是为什么啊?”宗预答复说:“为臣以为东吴在巴丘增添卫戍部队,西蜀在白帝城加强防守兵力,都是客观的形势造成这样,不必相互追问了。”孙权哈哈大笑,嘉许他的刚强直率;很喜欢并优待他,对他的敬重仅次于邓芝、费祎。

宗预后来升任侍中,转为尚书。延熙十年(公元 247),他担任屯骑校尉。

当时车骑将军邓芝从江州回成都,前往宫廷朝见后主时,对宗预说:“按照礼仪,六十岁的人不再从军;而您却刚刚开始指挥一支军队,为什么呢?”宗预说:“您七十岁了都还没交还兵权,我六十岁又为什么不能接受兵权阿?”邓芝生性高傲,连大将军费祎等人都避让他,可是唯独宗预不向他低头屈服。

后来宗预又出使孙吴,孙权握着他的手,流着眼泪和他告别说:“您常常受命加强吴、蜀两国的友好关系。如今您的年龄增大,我也衰弱老迈,恐怕不再能见面了!”于是送给宗预一斛大珍珠,宗预也动身回还。不久宗预升任后将军,指挥永安战区的军队。接着朝廷又派使者到他的驻地宣布提升他为征西大将军,封关内侯。

景耀元年(公元 258),他因病被召回成都。之后他又出任镇军大将军,兼兖州刺史。

当时中都护诸葛瞻,刚开始执掌朝政;廖化去拜访宗预,想和他一起去诸葛瞻的住处叙谈。宗预却说:“我们年过七十,对名位的占有已经过分,就只差一死了;还有什么事想求年轻一辈关照,而忙忙碌碌去登门拜访啊!”他终究没去。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郡人。起初在前将军关羽手下当主簿,关羽兵败,他被带到吴国。因为想回到先主身边,所以他才假装死亡;当时的人以为真的如此,于是他带着老母亲昼夜往西赶路。碰上先主东征孙吴,和他在秭归相遇;先主大为高兴,任命他为宜都郡太守。先主去世之后,他担任诸葛亮丞相府的参军。后来当广武地区军事指挥官,逐渐升到右车骑将军,被授予节杖,兼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他以果敢刚烈著称。官位与张翼相当,而在宗预之上。

魏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春,廖化、宗预都被内迁到洛阳,在途中两人病死。

杨戏,字文然,犍为郡武阳县人。年轻时就与巴西郡的程祁(字公弘)、巴郡的杨汰(字季儒)、蜀郡的张表(字伯达)著称于世。杨戏常常推举程祁为这几个人当中的第一,丞相诸葛亮对此印象深刻。杨戏二十多岁时,从州政府中的书佐升为督军从事;职责是负责案件审理,他在议论法律判断疑案上,被人评价为公平恰当。后来诸葛亮的丞相府又聘他为属、主簿。

诸葛亮去世后,他担任尚书右选部郎。而益州刺史蒋琬又请求调他来当自己的治中从事史。蒋琬以大将军身份建立自己的办公府署之后,又聘杨戏为府内的东曹掾。后来杨戏升任南中庲降都督府的参军,充当庲降都督的副手,兼建宁郡太守。

他因病被召回成都,任护军、监军。又出外兼任梓潼郡太守。回朝廷当射声校尉。所到之处行政措施都简要而不烦琐。

延熙二十年(公元 257)他随大将军姜维出兵到芒水。杨戏素来心里不服姜维,酒后谈笑风生时,每每有轻视嘲弄姜维的话。姜维为人外表宽容而内心忌刻,忍受不了杨戏的这些话;大军退回后,有关部门顺从姜维的意思上奏弹劾杨戏,朝廷下诏把他削职为民。

后来他在景耀四年(公元261)去世。

杨戏的性格虽然傲慢、懒散,喜欢简便,从不对人说好听的话,也不对人表示温情,发布公务文书指示事情,很少写满一篇纸;然而他忠实于过去的友情,内心诚恳仁厚。他与巴西郡的韩俨、黎韬自小亲热,感情很深;后来韩俨得了难以治好的病而瘫痪,黎韬因品行不好而被人们抛弃:杨戏对他们照管救济,情谊友好如初。另外当时的人认为谯周没有从政才能,很少有敬服他的;唯有杨戏器重他,曾经称赞谯周说:“我们今后,终归比不上这位高个儿啊!”有见识的人因此而尊敬杨戏。

张表有威严的风度和外表,开始时名声与官位与杨戏相当。后来任尚书、庲降都督、后将军。他在杨戏之先去世。程祁、杨汰都早死。

杨戏在延熙四年(公元241)撰写了《季汉辅臣赞》。其中赞颂记述的人物,现今大多载入《蜀书》,所以把他这篇著作记在下面。在延熙四年之后去世的,这篇著作就不再追补进去;所以有的人物应当受到称赞记述而不在其中。凡是杨戏写了赞颂之辞而现今《蜀书》中没有作传的,我都把该人的生平注在他的赞颂之辞下面,由此可知他的大概情况。

《季汉辅臣赞》

从前周文王因为有德泽而受到歌颂,周武王因为兴立周王朝而受到赞扬。凡是具有经邦治国杰出才能的君主,他不仅能在当时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推行道义,而且还能开创基业种植根苗,从而在后来的时代散发光辉。自从东汉的末年以来,王朝的统治秩序失去控制;英雄豪杰同时起兵,战争不断灾难爆发,人民大量死亡。这时先皇帝深有感触而考虑拯救天下,他刚从家乡幽州奋起就以仁爱著称;到达青州、豫州则以英武闻名;客居荆州更受到当地上下官员的仰慕;顾念和援助江东的孙吴又受到全体民众的依赖;奋扬威风攻取益州而全境敬畏震动;率军在汉中作战连元凶曹操也吓得逃跑:所以他能继承高祖开创的事业,恢复汉王朝一度断绝了的宗庙祭祀。然而曹氏奸贼狠毒凶险,上天给予的诛讨还没有施加在他身上;这就像是周武王第一次讨伐商纣时到达孟津又撤军回国,然后等待时机再给对方以毁灭性打击一样。可惜上天赐子的福禄也有终结,先皇帝突然病重不起与世长辞。现今我朝之所以能统一全境,使各地一齐服从的原因,就在于当初有一批优秀人物扶助拥戴,从而使我朝显示出光辉德泽受到人民的仰慕啊。这一批人物数量众多而事迹美好,很值得我们观摩:所以我才在这里一并记述他们的美好风范,以便打动以后的人们。

文辞如下:

赞昭烈皇帝

孝景皇帝的后代,繁衍在四面八方。您出自中山王刘胜这一支,天地的灵气精华聚集在身上。您顺应天时诞生在人间,从此就像巨龙朝天上飞翔。您起初在幽州家乡开创事业,接着又充任行政长官治理豫州、荆州。江东的孙吴把您当作依靠,派使者前来提出结盟的请求。后来您亲率雄兵攻取巴蜀,又打下汉中把曹操赶走。从此天地间山川神灵又得到祭祀,从此汉朝的祖先可以在宗庙中享受安宁。您继承前人基业登上帝位,施予德泽传播美好的名声。中原受苦受难的百姓思念您的美德,把您当作从前在西方创业的周文王来尊敬。您为后世开创了吉祥之路,此后的汉朝将从这里复兴。

赞诸葛丞相

忠武侯具有英明崇高的形象,当初在长江边就把宏图大略献上。提出联合孙吴兼并益州,用权谋来帮助当代的真命君王。像伊尹一样接受遗命辅佐朝廷,整训军队又把文化教育推行。在全国广泛实施德政,移风易俗治理人民。使大家不论贤愚都争着尽心尽力,为了国家而忘却了自身。您使全国各地和平安定,连四方的少数族也不再造反。接着不断率领大军北伐中原,在敌人面前显示了我军的威严。精心考虑如何扩大我国的疆土,生前未能平定北方成为您最大的遗憾。

赞许司徒

司徒您具有清高的风范,接受天子咨询又把当代人物品评。不仅善于识别人才而且对他们精心爱护,至今人们耳里还回响着您洪亮的声音。

赞关云长、张益德

关、张二位雄赳赳,投身社会一心想把它匡救。长期扶助先皇帝,气势雄壮就像猛虎怒吼。在先皇帝的左右充当保护墙,行动敏锐就像闪电掠过和雄鹰飞翔。克服了种种艰难局面,帮助先皇帝把大业开创。你们的事迹可以和韩信、耿弇比美,而且都因忠诚的德性把美名传扬。可惜由于对待部下无礼,你们都遭到奸凶小人的暗算。悲伤地回想你们欠缺深远考虑,不过都是为了国家而把生命贡献。

赞马孟起

骠骑将军您奋起在当年,曾与各地的英雄豪杰串联。首先在三秦举兵起事,然后据守在黄河、潼关。虽然您和同盟者商议对策,然而议论纷纷没有一致意见。敌人利用这个弱点乘机进攻,您的家族被杀光军队也被全歼。您改变道路回返在有德君主手下,依附凤凰、蛟龙而有了新的开端。

赞法孝直

翼侯您满腹奇计良谋,能够预料社会的衰落和振兴。及时投身于英明君主手下,为他的大业随时提供建议和咨询。不论是应急考虑还是长远打算,您都能把事理和关键看清。

赞庞士元

军师您的才德极度美好,风雅的气质不同凡人。为英明的君主效命,忠诚的情感发自内心。您考虑为人要以道义为根本,为了报答君主的恩德而奋勇献身。

赞黄汉升

将军您忠厚雄壮,制服顽敌摧垮他们的锋芒。建立功勋做出突出事迹,真不愧是时代的栋梁。

赞董幼宰

掌军中郎将具有清高的德操,为人一直非常刚正。说的都是正直之言,老百姓无不追怀您的德政。

赞邓孔山

安远将军志向坚定,品质确实美好确实刚强。轻视钱财果敢雄壮,面临危难决不会躲藏。用少数兵力抵御了强大的敌人,在边远地区把王朝的事业保障。

邓孔山,名方,南郡人。以荆州政府从事的身份随先主刘备进入益州。益州平定后,他担任犍为属国的都尉;犍为属国改为朱提郡后,他任大守。后来他升任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驻扎在南昌县。章武二年(公元 222)去世。因为生平事迹散失,所以在《蜀书》中没有为他立传。

赞费宾伯

扬武将军您的才干,唉呀真是文武双全。当官能够胜任职务,谈笑间又显露出非凡的口辩。一心想散尽家财结交朋友,讲义气有礼貌值得赞叹。

费宾伯,名观,江夏郡鄳县人。刘璋的母亲,是他的同族姑姑;刘璋又还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在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他担任李严的军事参谋,在绵竹抵御先主,与李严一起投降。先主平定益州之后,任命他为裨将军。后任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建兴元年(公元 223)封都亭侯,升扬武将军。他为人善于交际。当时中都护李严生性自傲,担任护军的辅匡等人年资官位与李严相当,而李严却不与他们亲近。费观比李严年轻二十多岁,李严倒和他亲近得好比同辈一般。他在三十七岁时去世,因为生平事迹散失,所以在《蜀书》中没有为他立传。

赞王文仪

屯骑校尉您忠于旧主,臣僚的节操坚定不移。而一旦接受了先主的委任,就在政事的谋划上尽心尽力。国家的一切军费开支,都全靠您来筹集。

赞刘子初

尚书令的品德纯洁高尚,认真培养品行严格要求自身。深明大义表现出非凡的志向,又喜欢阅览品味古书和美文。您那高雅的风范,完全比得上古人。

赞麋子仲

安汉将军您气度雍容,既是先主的姻亲又是他的嘉宾。在当时很受尊重,可以说是一位遵循法制礼仪的大臣。

赞王元泰、何彦英、杜国辅、周仲直

少府为人谨慎,大鸿胪明智真诚。谏议大夫不故意显露高尚德行,儒林校尉则擅长天文。这四位都能宣扬传播伟大的教化,尽管他们有的在朝做官而有的隐居在山林。

王元泰,名谋,汉嘉郡人。他容貌风度出众而品行高尚。刘璋当益州牧时,他任巴郡太守。后来回州政府任治中从事。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兼任州牧,聘王谋为别驾。先主为汉中王,使用荆州素来有名的人士:零陵郡人赖恭任太常,南阳郡人黄柱任光禄勋,而王谋则任少府。后主建兴初年,王谋被封为关内侯,后来代替赖恭为太常。赖恭、黄柱、王谋三人的生平事迹都已散失,所以在《蜀书》中没有为他们立传。赖恭的儿子赖厷,担任丞相府西曹令史。随诸葛亮北上汉中,早死。诸葛亮很痛惜他,与在成都的丞相留守府的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说:“令史当中死了赖厷,掾属当中死了杨颙,对朝廷而言损失很大啊。”杨颙也是荆州人。后来蒋琬在当大将军时问张休说:“汉嘉郡的前辈中有王元泰,现今谁能继承他?”张休回答说:“说到王元泰,整个益州都找不出能继承他的人;何况是我们汉嘉郡啊?”他受到人们的敬重就达到如此地步。

何彦英,名宗,蜀郡郫县人。他跟随广汉郡的任安学习,精通任安所擅长的谶纬;与杜琼是同学而名声比杜琼大。刘璋当益州牧时,委任他为犍为郡太守。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兼任州牧,聘他为从事祭酒。何宗后来援引图谶,劝先主称帝。先主登上帝位后,何宗升任大鸿胪。他在后主建兴年间去世。因为他的生平事迹散失,所以在《蜀书》中没有为他立传。他的儿子何双,字汉偶。他能言善辩而喜欢说笑话,有淳于髡、东方朔那样的风格。曾担任双柏县的县长,早死。

赞吴子远

车骑将军您品格高尚坚强,还具有广泛的爱心。能够以弱小力量制服强敌,使自己免于陷入危亡的命运。

吴子远,名壹,陈留郡人。他跟随刘焉进入益州。刘璋任益州牧时,吴壹为中郎将。他率兵在涪县抗拒先主的进攻,投降先主。先主平定益州,任命吴壹为护军、讨逆将军;并娶了他的妹妹为夫人。章武元年(公元 221),吴壹出任关中都督。后主建兴八年(公元 230),他与魏延攻入魏国的南安郡界,击败敌将费瑶,转封为亭侯。又晋封为高阳乡侯,升任左将军。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丞相诸葛亮去世,朝廷让吴壹指挥汉中各路军队,任命他为车骑将军,授予节杖,兼雍州刺史,晋封济阳侯。他在建兴十五年(公元 237)去世。因为生平事迹散失,所以在《蜀书》中没有为他立传。吴壹的本族弟弟吴班,字元雄。是汉朝大将军何进下属吴匡的儿子。他以为人豪侠而著名,官位通常仅次于吴壹。先主时,吴班任领军。后主时,他逐渐升到骠骑将军,被授予节杖,封绵竹侯。

赞李德昴

安汉将军您出任南中地区的军政长官,在自己的故乡统兵奋战。铲除了一股又一股造反的势力,使用刑罚狠狠惩治罪犯。把当地的少数族首领大批迁出,还为国家开辟了充足的财物来源。

赞张君嗣

辅汉将军您非常聪明,善于应对反应非常灵敏。因自己说出的话而有深远考虑,能够在君主身边随时回答询问。赞助当代美好的事业,使我朝的社会和乐太平。

赞黄公衡

镇北将军您思维敏捷,对事情筹划有方。充任先导试探进攻敌人,这个建议完全顺理成章。可惜先帝让您在东边角落作掩护,使得后来的命运很不吉祥。悲叹您本有匡扶汉朝的大志,结果却漂泊到了异国他乡。

赞杨季休

越骑校尉秉性忠贞,勉励自己办事认真。同时兼任京城内外职务,具有公而忘私的精神。

赞赵子龙、陈叔至

征南将军为人厚道稳重,征西将军为人忠诚刚烈。二位都统带当时的精兵,是猛将当中的佼佼者。

陈叔至,名到,汝南郡人。在豫州跟随先主刘备,名位通常仅次于赵云,都以忠诚勇敢著称。后主建兴初年,他出任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赞辅元弼、刘南和

镇南将军粗暴倔强,监军却崇尚忠诚。二位一齐担任军事将领,最初都曾治理边远的郡。

辅元弼,名匡,襄阳郡人。随先主刘备进入益州。益州平定,辅匡任巴东郡太守。后主建兴年间,他转任镇南将军。又升右将军,封中乡侯。

刘南和,名邕,义阳郡人。随先主刘备到益州。益州平定,刘邕任江阳郡太守。后主建兴年间,他逐渐升到监军、后将军,被赐予关内侯爵位,不久去世。儿子刘式继承了他的爵位。他的小儿子刘武,有文才,与樊建齐名;官职也和樊建一样做到尚书。

赞秦子敕

大司农天生有才,阐述事理确实不同凡响。词藻美丽文句畅达,作品散发出闪闪光芒。

赞李正方

正方您接受先皇帝的遗命,参与执掌此后的朝廷大政。可惜您不真诚不守法,做出了非常错误的事情。在正当盛年的时候被贬斥,职务和事业都丧失不存。

赞魏文长

文长为人刚猛粗暴,却能临危接受指命。摧毁敌人入侵抵御外患,镇守保护国家的边境。可惜您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忘却节操竟要把祸乱造成。恨您的结局又痛惜您的开始,这一切都确实起因于您的本性。

赞杨威公

威公您生性急躁狭隘,做事往往不同于众人。安闲时还能讲道理,逼急了就会六亲不认。离开正路走向险境,您忘掉了《周易》上的教训。

赞马季常、卫文经、韩士元、张处仁、殷孔休、习文祥

季常优良诚实,文经能帮助同类的朋友。士元善于谈论规划,从处仁的口中常可听到种种计谋。至于孔休、文祥,一位才能强而一位品行优。他们都能显扬志向,不愧是荆州的名流。

卫文经、韩士元二人,已经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本性、生平事迹、出生籍贯。

张处仁,名存,南阳郡人。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先主刘备进入益州。先主向南进攻成都在雒城停留时,任命他为广汉郡太守。张存素来不服庞统;庞统被流箭射死后,先主一说到此事就称赞叹惜,张存却说:“庞统为国尽忠虽然可惜,然而他违背了正道。”先主大怒说:“庞统杀身成仁,反而成了不是吗?”于是撤了张存的官职。没过多久,张存就病死了。由于他的生平事迹散失,所以在《蜀书》中没有为他立传。

殷孔休,名观,曾任荆州的主簿、别驾从事,参见《蜀书》中的《先主传》。不知道他的籍贯。

习文祥,名桢,襄阳郡人。随先主刘备进入益州,历任雒县、郫县的县令,广汉郡太守。不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的儿子习忠,官至尚书郎。

赞王国山、李永南、马盛衡、马承伯、李孙德、李伟南、龚德绪、王义强

国山具有美好的风范,而喜欢思考要数李永南。盛衡和承伯二位,开始时隐居后来才出外做官。孙德果断敏锐,伟南坚守正道不变。至于德绪和义强,志气雄壮刚强确实不凡。上述八位都树立了远大抱负,在益州的人才中处于前面。

王国山,名甫,广汉郡郪县人。他喜欢评议人物。刘璋当益州牧时,聘他为州政府书佐。先主刘备平定益州之后,王甫任绵竹县令,后来回来任荆州议曹从事。他随先主征吴,大军在秭归失败,他被敌军杀害。他的儿子王祐,具有父亲的风格,官做到尚书右选郎。

李永南,名邵,广汉郡郪县人。先主刘备平定益州,他先后担任州政府的书佐和部郡国从事。后主建兴元年(公元223),丞相诸葛亮聘他为丞相府西曹掾。诸葛亮南征,留李邵为益州治中从事,这一年李邵去世。

马盛衡,名勋;马承伯,名齐:都是巴西郡阆中县人。刘璋为益州牧时,马勋任州政府的书佐。先主刘备平定益州,聘马勋为自己左将军府的下属。后来转任益州的别驾从事,不久去世。马齐起先任巴西郡太守张飞的功曹。张飞把他推荐给先主,先主任命他为尚书郎。后主建兴年间,他担任益州从事、丞相府掾。升任广汉郡太守,又转任参军。诸葛亮去世,他又任尚书。马勋、马齐都因才干出众而使自己扬名,不过在本州同乡中受到的信任,还比不上姚伷。

姚伷字子绪,也是阆中县人。先主平定益州之后,他曾担任本郡功曹手下的书佐。后主建兴元年(公元 223),他出任广汉郡太守。丞相诸葛亮北上进驻汉中,聘他为丞相府掾;他在担任这一职务时同时举荐了不少文武人才。诸葛亮为此称赞他说:“为国尽忠作贡献,没有比举荐人才更重要的了,而举荐人才时一般都各有偏爱;而今姚府掾却能同时举荐具有武勇和文才的两类人才,以适应国家对文臣武将的需要:可以说是一位博雅的君子了。但愿其他各府掾都能仰慕仿效,以满足我的期望。”姚伷升任参军。诸葛亮去世后,他逐渐升到尚书仆射的职位。当时人们都佩服他为人真诚、实在而纯正。延熙五年(公元242),也就是杨戏作《季汉辅臣赞》之后,姚伷去世。

李孙德,名福,梓潼郡涪县人。先主刘备平定益州之后,任命他为州政府书佐,又担任西充国县长、成都县令。后主建兴元年(公元 223),李福调任巴西郡太守。又任江州督、扬威将军。入朝任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延熙初年,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李福以前监军的身份兼任大将军府的司马,不久去世。

李伟南,名朝,是李永南的哥哥。曾任本郡的功曹。被举荐为孝廉,出任临邛县令。回成都任益州别驾从事。他后来随先主东征孙吴,章武二年(公元222)在永安去世。

龚德绪,名禄,巴西郡安汉县人。先主刘备平定益州,任命他为州从事、牙门将。后主建兴三年(公元 225),他出任越嶲郡太守。随从丞相诸葛亮南征,被少数族叛军杀害,终年三十一岁。他的弟弟龚衡,景耀年间任领军。

王义强,名士,广汉郡郪县人,是王国山的堂兄。先主进入益州后,王士被举荐为孝廉,出任符节县长。升为牙门将。又任宕渠郡大守,转犍为郡太守。碰上丞相诸葛亮南征,王士又转任益州郡太守。将要南行,却被少数族武装杀害。

赞冯休元、张文进

休元您轻视敌寇,坏了大事又危害自身。文进奋勇作战,一同献出了生命。祸患从一个人身上产生,最后影响到全军。

冯休元,名习,南郡人。随从先主刘备进入益州。先主东征孙吴,冯习担任领军,统率各军;结果在猇亭大败。

张文进,名南,也从荆州随从先主进入益州。又领兵随从先主征吴,与冯习一同战死。当时又有义阳郡人傅肜,在先主兵败撤退时,充当后卫与追兵作战。手下士兵都牺牲之后,吴军将军要他投降。他大骂说:“吴狗!汉朝将军哪里会投降!”也英勇战死。朝廷任命他的儿子傅佥为左中郎,后来任关中都督。景耀六年(公元 263),他又在蜀国危亡时献身。评论的人都嘉许他们父子世代忠义。

赞程季然

江阳郡太守您生性刚烈,坚守节操忠于明君。大军交战遭遇追击,您不屈不挠抗御敌人。可惜手下的兵力单薄,您终于在战场上为国献身。

程季然,名畿,巴西郡阆中县人。刘璋为益州牧时,程畿任汉昌县长。汉昌县里有賨族人,刚强勇猛,从前高祖利用他们平定关中。巴西郡太守庞羲,认为天下动乱,郡里应当有武装保卫,所以招募了不少军队。有人在刘璋面前进谗言,说庞羲想造反,刘璋暗中产生怀疑。庞羲听说之后,非常恐惧,想打主意割据自立;就派当时在自己手下任职的程畿之子程郁,前去向程畿说明意图,要求他派賨族兵士帮助自己。程畿回复庞羲说:“郡里招募军队,原本不是用来造反;虽然现在有人设计陷害,关键在于您要竭尽忠诚;如果因为害怕,就想图谋反抗,这不是我想听到的!”他又指示儿子程郁说:“我受州里的恩典,应当为刘州牧尽忠。你是郡政府下属,应当为太守效力:不能因为我而对太守有二心!”庞羲让人劝告程畿说:“您的儿子在郡里,不顺从庞太守,您的家要遭灾祸!”程畿回答说:“从前乐羊当将军,敢于喝下用自己儿子煮成的肉汤;这并不是他不讲父子感情,而是大义逼迫他不能不这样做。现在您就是把我的儿子煮成肉汤,我也必定会喝下它!”庞羲知道程畿决不会支持自己,于是向刘璋认真谢罪,结果得到谅解。刘璋得知内情后,提升程畿为江阳郡太守。先主兼任益州牧,聘他为从事祭酒。后来随从先主东征孙吴,碰上大军失败,他溯长江而上撤回益州。有人报告说:“后面追兵已经赶到!丢下船只轻装上岸逃跑,才可以免除危险!”程畿说:“我在军中,从来没有因敌人进攻而逃跑;何况我现今是随从天子而遇到危险啊!”结果敌军追兵追上程畿的船,他亲自持戟作战,把有的敌军船只打翻。这时敌军的船只大批涌到,一齐进攻,他当场战死。

赞程公弘

公弘是一位年轻后生,具有罕见的突出才能。可惜二十岁时就夭折,令人叹惜而伤心。

程公弘,名祁,是程季然的儿子。

赞麋芳、士仁、郝普、潘濬

古代逃亡出国的臣僚,按照礼制只能在有外来危险逼近时才可以逃跑。你们与主官有个人恩怨,竟然不顾臣下应遵守的大节操。没有人来匡正挽救,你们背弃成功在失败时逃掉。从此自绝于本国人民,被蜀、吴两国的人耻笑。

麋芳,字子方,东海郡人。任南郡太守。士仁,字君义,广阳郡人。任将军。他们二人都驻守公安,都归关羽统辖;而他们与关羽有矛盾,所以一起造反迎接孙权。

郝普,字子太,义阳郡人。先主从荆州进入益州,任命郝普为零陵郡太守。后来他受吴将吕蒙的欺骗,打开城门投降吕蒙。

潘濬,字承明,武陵郡人。先主进入益州,委任他为荆州治中从事,负责处理荆州留守府的公务;也同关羽不和睦。孙权袭击关羽,他投降吴国。在孙吴,郝普官做到廷尉,潘濬官做到太常并且封侯。

评论说:邓芝坚贞、清高、坦诚,当官不为家庭谋利;张翼敢于抵制姜维的锋芒;宗预不畏孙权的严厉:都有可以称道的优点。杨戏评价蜀汉人物,用意不同凡响;然而他的智谋不足,结果遭到政治上的挫折。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