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原文】
文帝即王位,迁扬武将军〔1〕。破吴于江陵有功〔2〕,更拜伏波将军,屯新野〔3〕。大军南征,到精湖〔4〕;宠帅诸军在前,与贼隔水相对。宠敕诸将曰:“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营〕,宜为其备。”诸军皆警。夜半,贼果遣十部伏夜来烧;宠掩击破之,进封南乡侯。
黄初三年,假宠节、钺〔5〕。五年〔6〕,拜前将军〔7〕。
【注释】
〔1〕扬武将军:官名。领兵征伐。
〔2〕江陵:县名。县治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3〕新野:县名。县治在今河南新野县。
〔4〕精湖:湖名。在今江苏高邮市西北。
〔5〕假:授给别人使用。钺:即黄钺。一种以黄金为装饰的大斧形兵器,是皇帝仪仗之一。接受黄钺,即代表天子征伐四方。通常授给朝廷执掌兵权的大臣。间或也授给满宠这样资格老、功劳大的一般将领,以示荣宠。
〔6〕五年:黄初五年(公元224)。
〔7〕前将军:官名。领兵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