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爽字昭伯。少以宗室谨重〔1〕,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及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2〕,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3〕,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
明帝崩,齐王即位,加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邑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丁谧画策〔4〕,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5〕;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一〕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6〕;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7〕:贵宠莫盛焉。
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趋于时〔8〕;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9〕。及爽秉政,乃复进叙〔10〕,任为腹心。飏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
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11〕,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12〕,不然将败。”〔二〕飏与伟争于爽前,伟曰:“飏、胜将败国家事〔13〕,可斩也!”爽不悦,乃引军还。〔三〕
【注释】
〔1〕谨重:谨慎稳重。
〔2〕城门校尉:官名。负责京城洛阳十二座城门的警卫和过往行人盘查。
〔3〕拜大将军:明帝将提拔曹爽为大将军,担任首辅大臣,是要利用曹氏宗族力量,与代表异姓元勋重臣势力的司马懿,进行力量平衡,从而保证皇权安定稳固。
〔4〕画策:在曹爽的支持者中,最有智谋的是丁谧,出了不少主意,所以司马懿特别恨他。
〔5〕转宣王为太傅:这是曹爽集团削夺司马懿权力的重要步骤。魏明帝死,曹爽和司马懿都享有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两种名号,共同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曹爽第一步是要去掉司马懿的录尚书事名号,让对方不能染指行政权力。为了掩盖真正的动机,曹爽先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授予司马懿为比自己大将军地位更高的大司马,然后又借天子的嘴说大司马的名称与司马懿的姓相同,此前的曹仁、曹休、曹真一当上大司马不久就都病死,所以只好改授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辅导老师,地位尊崇。但是在下达新任命书时,司马懿的录尚书事名号没有了,只余下都督中外诸军事的领兵权。后来在正始二年和四年,年过六十的司马懿还坚持要亲自领兵抗击孙吴在荆、扬二州的进攻,目的就是想保住至关重要的领兵权。分见本书卷四《三少帝纪》、《晋书》卷一《宣帝纪》。
〔6〕侍讲:官名。陪皇帝读书,解答问题。
〔7〕禁闼:宫门。
〔8〕进趋:指热衷仕进。
〔9〕抑黜:抑制废黜。当时参与“浮华”的有不少权贵子弟,包括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但是受到魏明帝点名罢官的,只有诸葛诞、邓飏、李胜等缺乏政治背景的人。分见本卷后文裴注引《魏略》、《魏氏春秋》,本书卷十四《董昭传》、卷二十八《诸葛诞传》。
〔10〕进叙:任用。
〔11〕转输:转运军用物资。
〔12〕参军:官名。负责军事参谋。当时高级将领都有参军。正式的说法是参某某将军军事。
〔13〕飏、胜:邓飏、李胜。他们是曹爽伐蜀的主要策划者。
【裴注】
〔一〕《魏书》曰:“爽使弟羲为表曰:‘臣亡父真,奉事三朝;入备冢宰,出为上将。先帝以臣肺腑遗绪,奖饬拔擢,典兵禁省;进无忠恪积累之行,退无羔羊自公之节。先帝圣体不豫,臣虽奔走,侍疾尝药,曾无精诚翼日之应;猥与太尉懿俱受遗诏,且惭且惧,靡所底告。臣闻虞舜序贤,以稷、契为先;成汤褒功,以伊、吕为首;审选博举,优劣得所;斯诚辅世长民之大经,录勋报功之令典;自古以来,未之或阙。今臣虚暗,位冠朝首,顾惟越次,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夫天下之达道者三,谓德、爵、齿也。懿本以高明中正,处上司之位,名足镇众,义足率下。一也。包怀大略,允文允武,仍立征伐之勋,遐迩归功。二也。万里旋旆,亲受遗诏,翼亮皇家,内外所向。三也。加之耆艾,纪纲邦国,体练朝政;论德则过于吉甫、樊仲;课功则逾于方叔、召虎:凡此数者,懿实兼之。臣抱空名而处其右,天下之人将谓臣以宗室见私,知进而不知退。陛下岐嶷,克明克类,如有以察臣之言;臣以为宜以懿为太傅、大司马;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懿身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于谤诮。’于是帝使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为诏曰:‘昔吴汉佐光武,有征定四方之功,为大司马,名称于今。太尉体履正直,功盖海内;先帝本以前后欲更其位者辄不弥久,是以迟迟不施行耳。今大将军荐太尉宜为大司马,既合先帝本旨;又仿推让,进德尚勋;乃欲明贤良,辩等列,顺长少也。虽旦、奭之属,宗师吕望,念在引领以处其下,何以过哉?朕甚嘉焉。朕惟先帝固知君子乐天知命,纤芥细疑,不足为忌;当顾柏人、彭亡之文,故用低徊,有意未遂耳!斯亦先帝敬重大臣,恩爱深厚之至也。昔成王建保傅之官,近汉显宗以邓禹为太傅;皆所以优崇俊乂,必有尊也。其以太尉为太傅。’”
〔二〕《世语》曰:“伟字世英,冯翊人。明帝治宫室,伟谏曰:‘今作宫室,斩伐生民墓上松柏,毁坏碑兽石柱;辜及亡人,伤孝子心,不可以为后世之法则。’”
〔三〕《汉晋春秋》曰:“司马宣王谓夏侯玄曰:‘《春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势〕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邀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于爽。引军退。费袆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