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徐胡二王传 翻译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县人。太祖曹操平定河北之后,任命徐邈为自己丞相府军谋掾,让他尝试代理奉高县令,又入朝任丞相府东曹议今史。魏国初建立时,任尚书郎。

当时法令禁酒,而徐邈常常私下痛饮以至于大醉。校事赵达查问他本曹的公事,徐邈回答说:“中圣人。”赵达把这话报告给了太祖,太祖大怒。度辽将军鲜于辅劝说道:“平常爱喝酒的人把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贤人。徐邈性情素来谨慎,这次不过是偶然的醉话罢了。”徐邈竟因此而被治罪,幸好免除判刑。后来兼任陇西郡太守,转任南安郡太守。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历任谯国相,平阳、安平二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到之处都留下好名声,被赐与关内侯爵位。文帝驾临许昌,问徐邈说:“您还再‘中圣人’吗?”徐邈回答说:“从前子反因醉酒失职而自杀,御叔也因嗜酒贪杯而受罚。为臣的嗜好和这两人相同,不能自我警戒,时不时还要‘中’一次。不过,古时候的宿瘤以容貌丑陋受到人们的记述,而为臣却以醉酒被陛下您记在心中。”文帝大笑,对身边的人说:“果然名不虚传。”不久徐邈升任抚军大将军府的军师。

魏明帝考虑到凉州离内地很远,南面又直接和蜀国接壤,就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持有节杖,兼任护羌校尉。到任后,正碰上诸葛亮率兵出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同时反叛。徐邈自行派遣参军和金城郡太守等攻击南安郡叛军,一举攻破。

河西地区少雨,经常苦于缺乏粮食。徐邈上奏朝廷得到批准后,修建武威、酒泉两郡的盐池,用盐来换取敌人的粮食;又广开水田,招募贫民租种土地,使得家家丰收,仓库中堆满了谷物。又支取州中军费的余额,用来购买金帛犬马,向中原朝廷进贡。同时逐步收缴民间的私人武器,统一放入库房保管。然后宣讲仁义,建立学校推行教育;禁止厚葬,取缔祭祀对象未经官方正式批准的祭祀活动;任用好人,斥退坏人。社会风气大为好转,百姓都衷心拥护他。与西域增加交往,远方少数族前来进贡,这些都是徐邈的功绩。

后来他因讨伐反叛的羌族首领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授建威将军官衔。徐邈和羌族人打交道,不追究小的过失。如果他们犯了大罪,先通报部落首领,让他们知道;犯了死罪的斩首示众,因此人们都信服和畏惧他。凡是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都分给将士,从不收归己有,自己的妻子儿女却常常衣食不足。皇帝听说后很是嘉许,随时供给他家衣食物资。他惩治邪恶,纠正冤枉,州内秩序井然。

正始元年(公元 240),他回朝任大司农。升任司隶校尉,官员们都很敬畏他,后来因公事离职。接着任光禄大夫。几年后朝廷派使者到家里授给他司空官职。徐邈感叹说:“三公是讨论和制定治国大政方针的官员,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应当空缺,怎么能让我这个又老又病的人来担任呢?”于是坚决辞让不受。

嘉平元年(公元 249),他七十八岁,以光禄大夫的身份死在家中。朝廷按三公的礼仪规格安葬他,谥为穆侯。他的儿子徐武继承了爵位。

嘉平六年(公元254),朝廷追怀清高有节操的官员,下诏说:“表扬贤德的人,是圣明帝王重视的事情;推举善人以教育大家,对此孔子也很赞美。已故的司空徐邈、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都曾在汉朝任职,又侍奉我朝四代君主;出外则统领军队,入朝则辅佐政事,忠清为公,忧国忘私,不置家产,身死之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朕特别赞赏他们。现赐给徐邈等人的家属粮食二千斛、钱三十万,特此公告天下。”

徐邈同郡的韩观,字曼游,有见识和才干,名声与徐邈媲美,而在孙礼、卢毓之上。他曾任豫州刺史,很有政绩,死在任上。

卢钦著书时,称赞徐邈说:“徐公志向高远,行为廉洁,才能多,气势猛。他的为人,清高而不过分,廉洁而不孤傲,才能多而不一一炫耀,气势猛而能宽容他人。圣人认为做人要达到清高的境界很难,而徐公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有人问卢钦:“徐公在武帝曹操的时候,人们认为他为人通达;自从当了凉州刺史和回朝任职后,人们又认为他为人孤傲了。这是为什么呢?”卢钦回答说:“以前毛孝先、崔季珪等人主事,看重清廉朴素的人,当时人都改换车辆服饰以追求高名,而徐公却不改常态,所以人们认为他通达。近来天下崇尚奢靡,竞相仿效,而徐公仍然一如既往,不随流俗,所以从前的通达,就变成今天的孤傲了。这是世人变化无常,而徐公为人却是始终如一的啊。”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县人。少年时即与蒋济、朱绩闻名于江淮之间,并在本州、郡政府做事。蒋济任扬州别驾,受命去见太祖曹操。太祖问:“胡通达,是一个有道德而性情温和的人,有子孙没有?”蒋济说:“有个儿子叫胡质,气度谋略不及他父亲,但是在公务处理的精密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太祖任命胡质为顿丘县令。

县里有个叫郭政的人与堂妹通奸,杀死堂妹夫程他。郡政府的办事员冯谅作为证人关在监狱。郭政和其堂妹都忍住拷打隐瞒抵赖罪责,而冯谅忍受不了拷打的痛苦,被迫承认自己诬陷他人,反过来要承受本应加给被告郭政的刑罚。胡质到任后,注意观察有关人员的神情脸色,重新深入审问此案,在事实面前罪犯终于供认了全部罪行。胡质入朝任丞相府的东曹议令史。

他家乡所在的扬州又请他任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矛盾。张辽见到扬州刺史温恢,请温恢把胡质转让给自己做下属,胡质称病推辞。张辽对胡质说:“我对您很倾慕,为什么辜负我的厚意呢?”胡质说:“古人对待朋友,看他多取利益也深信他不贪婪,看他临阵逃跑也深信他不怯懦,听到流言并不相信,这样的交情才可以长久。武周本是文雅之士,以前您对他赞不绝口,而今只为一点小矛盾,就酿成仇怨。何况我胡质才智浅薄,怎么能和您长久保持友好呢?因此我不愿意从命。”张辽受到触动,重新与武周和好。

太祖召胡质任丞相府下属。

魏文帝黄初年间他转任尚书吏部郎,出任常山郡太守,又调任东莞郡太守。士兵卢显被人暗杀,胡质说:“这个人没有仇家而有一个年轻的妻子,大概因此而死吧?”于是逐一召见与卢显相邻居住的年轻人。在官府抄写文书的小吏李若接受询问时神情反常,胡质深入追问,李若只得自首,罪犯终被抓住。每当胡质因建立军功得到朝廷的赏赐,都分给部下,从不带回家中。在郡任职九年,官民安定,将士效力。

他升任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官衔,封关内侯。孙吴大将朱然包围樊城,胡质率军轻装赶赴樊城援救。人们认为,敌军强盛不能靠近。胡质说:“樊城地势低下,兵力又少,所以应当进军给予外援。否则,樊城就危险了。”于是指挥兵马逼近敌人包围圈,城中军民这才安定下来。

不久他升任征东将军,持有节杖,指挥青州、徐州各路军队。他大兴屯田以积蓄粮食,积蓄的粮食够吃两年以上。又设置用来瞭望和防守的东征台,让士兵一面种田一面守卫。又修建河渠通往各郡,便利船只来往,严密设置防备以待来犯之敌。从此海滨地区趋于平静。胡质性情沉稳实在,内心对一切都看得清楚明白,不以自己的节操要求其他人,因此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怀念。

他在嘉平二年(公元 250)去世,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所赐的衣物和书籍而已。他下属的军师把情况上报,朝廷追封他为阳陵亭侯,食邑一百户。谥为贞侯。他的儿子胡威继承了爵位。

嘉平六年(公元 254)。皇帝下诏褒扬胡质清高的品德,赐给他家钱粮。事情经过记载在本书《徐邈传》中。胡威在咸熙年间官至徐州刺史,有突出的政绩,历任三个郡的太守,所到之处都留下好名声,死在安定郡。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都很有名。王凌年长,王昶把他当作哥哥对待。魏文帝曹丕当太子时,王昶先任太子文学,后升为太子中庶子。

曹丕即帝位后,王昶从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当时京城洛阳周围树木成林,王昶勉励百姓,开垦了很多荒地。后升任兖州刺史。

魏明帝曹叡即位,他加任扬烈将军,受封为关内侯。王昶虽然在外地做官,但是心中关心朝廷政治。他认为曹魏紧接在秦、汉衰落时期之后建立,法制苛刻而又琐碎,如果不以从前圣明帝王的风范为标准大改国家制度,要想达到政治和教化振兴,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撰《治论》,大体上依照古代制度,取其合乎当前政治需要的内容,写了二十多篇。又著《兵书》十多篇,论述用兵中一般原则和特殊手段的运用,青龙年间上奏到朝廷。

他为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取名字时,都依据谦虚和诚实,表现自己的志趣:所以他哥哥的儿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自己的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他又写信训诫他们说:

作为儿子,最重要的事情是珍爱自己的身体,养成各种好品行,让父母享受荣耀。这三件事人人都知道很好,可还是有人身死家破,陷入灭亡的灾祸当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学习效法的不是正道。孝敬仁义,是各种品德当中最重要的,也是立身社会的根本。讲究孝敬,家族内部才会安定;讲究仁义,才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这说明自身的品德修养好了,名声自然会传到外边去。人如果不切实培养品德,舍本逐末,就有可能相互吹捧,就有可能结成帮派;相互吹捧会被人视为虚伪,结成帮派则有可能酿成矛盾。这两方面的鉴戒,可以说是非常清楚。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重蹈覆辙,更加疯狂地舍本逐末,这都是受到一时虚名和眼前小利的迷惑蒙蔽而导致的恶果。富贵和声名,谁不喜欢呢?但是君子有时候得到了却不要,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厌恶不由正道而得来的名利。人生值得担忧的事是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欲望而不知满足,所以才会遭到困辱,才会产生悔恨。常言道:“如果不知足,得到的也会失去。”所以知足的人总是富足。观察过去的成败,预见将来的吉凶,我看那些追名逐利、欲壑难填的人,没有谁能保持家族不衰而能长久享有福禄的。我希望你们立身处世,要遵从儒家的教诲,又信奉道家的原则,所以用玄、默、冲、虚来给你们起名字,想使你们顾名思义,不要违背。在古代,盘盂上铸有铭文,几杖上刻有告诫,为的是低头抬头都能看见它们,使自己不会有越轨行为;更何况是取成自己的名字,能不随时劝勉自己吗?

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成就得慢才会有好的结果。清晨开花的草,到晚上就要凋谢;而松柏的茂盛,在严冬也不会枯萎。所以大雅君子不喜欢速成,孔子曾因此发出过劝戒。

从前晋国的范匄在秦国客人面前显示才能,被他的祖父武子打了一顿,还把他的发簪折断,就是因为范武子厌恶范匄掩盖了别人的才能。人有优点很少不自夸的,有点能耐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掩盖别人的优点,自傲就会盛气凌人。掩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掩盖他;盛气凌人的人,别人也会凌驾在他之上。所以晋国的郤锜、郤犨、郤至三人,被自己得罪的人反对而死于非命;王叔与人争权夺利,最后成为周朝的罪人。这不正是自夸自傲喜欢争夺名利的结果?所以君子不称赞自己,不是为了表示谦虚,而是厌恶掩盖别人的优点。人如果能够以屈为伸,以让为得,以弱为强,才会万事顺遂。诋毁和赞誉他人,是产生爱和恨的根源,是决定祸与福的关键,所以圣人对此特别谨慎。孔子曾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赞誉了谁呢?如果有所赞誉,一定会有根据。”又说:“子贡爱讥评别人。难道你端木赐就够好了吗?我倒没有闲空去讥评别人。”像孔子这样有德的圣人,还如此谨慎,平庸之辈又怎么能随意诋毁和赞誉别人呢?从前,伏波将军马援告戒他的侄儿说:“听到别人的坏处,应当像听到自己父母名字一样忌讳,耳朵可以听,嘴巴却不能传出去。”这个告诫真是至理名言。别人如果诋毁自己,应当退下来反省自己。如果自己确有值得别人诋毁的举动,别人的诋毁就是恰当的;如果自己没有什么过错,那么别人的诋毁就是虚妄的。既然恰当,就不要埋怨别人;即使是虚妄,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危害,何必反转去报复呢?再说听见别人诋毁自己之所以会发怒,是厌恶得到坏名声,与其让人家更起劲地诋毁你,还不如沉默而修养自身。谚语说:“解除严寒的最好办法是穿上厚裘衣,制止别人诽谤的最好办法是自己修养品德。”这话确实很对。如果碰上喜欢搬弄是非的人,特别是那些凶狠险毒的人,距离近了都危险,更不用说与他们面对面地争论是非曲直了,这样做的祸害大得很啊。

那些虚伪的人,言论不遵循道义,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言论,他们的浮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可惜世人多被他们所迷惑,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检查他们的言行。最近济阴郡人魏讽、山阳郡人曹伟,都因为做事邪恶而被处死。他们迷惑世人,心怀奸邪,煽动年轻人做坏事。虽然他们被诛杀,成为对世人非常明显的警告,但是他们对风气造成的污染,确实是不小,可要谨慎啊!那些甘心居于山林的隐士,像伯夷、叔齐之流,宁可饿死在首阳山,还有像介子推那样安心烧死在绵山也不愿出仕的人。虽然他们的行为可以警戒贪婪和激励风俗,但是圣人孔子不赞成这样做,我也不愿意你们去效法。

你们的先人,世代做官,崇尚仁义,为人谨慎,讲究孝悌,勤奋学习。我和世人交往,虽然大家有的出门做官有的在家闲居情况各有不同,但都会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颍川郡的郭伯益,为人通达,聪敏而有智慧。可是他气度还不够宽广,过于轻率高傲,碰到他所喜欢的人他会十分敬重,碰到他不喜欢的人他会十分轻视。我因为和他相知,所以彼此来往密切,但不希望你们仿效他。北海国的徐伟长,不求高名,不喜欢随便得到好处,淡泊处世,一心研习道义。即使他有所批评,也都假托古人来表示意见,从不直接对人进行褒贬。我很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东平国的刘公幹,学问广博而有出众的才能,既有忠诚的节操又有远大的志向,然而他的性情和品行不很端正,很少有约束和顾忌,优点和缺点正好相互抵消。我很喜欢和看重他,但不愿你们企慕他。乐安国的任昭先,性格淳朴,遵循道义,内心聪敏而对人宽恕,谦逊忍让,不逃避困难和艰苦的环境,看起来好像胆怯却能见义勇为,在朝当官公而忘私。我和他友好亲善,希望你们以他为榜样。如果你们对我讲的道理能加以引申,触类旁通,你们也就能举一反三了。具体说来也就是:分财产首先应考虑家族其他成员,施舍时要注意周济那些急需的人,出入故乡要慰问老年长辈,议论时注意不要贬低别人,做官要尽忠尽节,选取朋友要重视他的实际表现,处世要戒骄戒淫,贫贱时切勿忧愁,进与退要想到是否合乎时宜,做事之前要反复思考。如此而已。你们如果这样做了,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青龙四年(公元236)魏明帝下诏说:“朕想收罗人才。凡是具有才智擅长文章,能深谋远虑,预见一切,观察力强,筹划一定有结果,计谋总是能成功,办事谨慎小心,为人清廉沉静,自强不息,一心为公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不管出身贵贱,九卿和校尉以上的官员各推荐一人。”太尉司马懿推举王昶应选。

正始年间,王昶任徐州刺史,封为武观亭侯。又升任征南将军,持有节杖,指挥荆州、豫州各路军队。王昶认为:“国家总是有人的,但是战争未必总是胜利;地势的险峻是不变的,但是防守的形势不能长久不变。而今自己屯兵宛县,离襄阳有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水军的船只在宣池停留,襄阳前线一旦有紧急情况,来不及前往援救。”于是上表请求把自己的治所向南迁到新野县,又在三州口训练水军,广开农田,积蓄了大量的粮食。

嘉平初年,太傅司马懿杀死曹爽之后,上奏请求朝廷向大臣广泛询问政事得失。王昶陈述了五个政治要点:“第一,崇尚道义加强教育,制止年轻人拉帮结派,让达官贵人的子弟进入太学学习。第二,设立官员考核制度,考核就是准绳,不可能丢掉准绳来判断曲直,也不可能废除升降制度而空论官员是否胜任职务。第三,让官吏任职的时间长一些,有政绩的要升官赐爵。第四,精简官员,按规定数额发放俸禄而不打折扣,用廉耻激励他们,不让他们和老百姓争利。第五,杜绝奢侈,倡导节俭,使官员的服饰有别,上下有序,储备粮食布帛,让人们返璞归真。”

皇帝下诏褒扬王昶的建议,又让他制定考核百官的制度。王昶认为:“唐尧、虞舜时代虽然有升、降官吏的文字记载,但是如何考核官吏的具体方法并未流传下来。周朝规定执政的大臣所应履行的职责时,有考核官员政绩然后进行诛杀奖赏这一条,但又没有说明如何进行一年一次的具体考核。由此看来,圣明君主很明白如何任用贤人:只是大略提出升降官员的体制,而把具体工作委托给执政大臣去做;自己只总揽大政方针,而对官员是否胜任职务却清清楚楚。”他的意思大致就是这样。

嘉平二年(公元 250),王昶又上奏说:“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嫡子孙和与庶子孙霸争夺继承人位置,可以乘他们出现问题而制服吴、蜀二国。白帝城与夷陵县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等县都在长江北岸,其民众与新城郡连接,可以出兵袭取。”

于是朝廷派新城郡太子州泰袭击巫、秭归、房陵三县,荆州刺史王基指向夷陵,王昶则进攻江陵。王昶到达江陵之后,在长江两岸用粗竹索做索桥,渡江袭击敌军。敌人逃到南岸,又开通七条道路来进攻。王昶让弩箭同时发射,孙吴大将施绩在夜里逃进江陵城,王昶指挥追杀了数百敌兵。

他想把敌人引到平坦的原野上与之决战,于是先派五支军队沿大路撤退,让敌人看见后感到高兴,同时又派骑兵拿着缴获的战利品,在江陵城的四周跑来跑去向敌人显示以激怒敌人,暗中却设置伏兵等待时机。施绩果然派兵追赶,王昶指挥伏兵发起猛攻,大获全胜。施绩逃跑,他手下的大将钟离茂、许旻被杀。王昶缴获敌人大量铠甲、旌旗、战鼓、珍宝、武器,整顿大军之后凯旋。王基、州泰都立下战功。于是王昶升任征南大将军,仪仗队的规格与三公相同,晋封京陵侯。

毌丘俭、文钦反叛,王昶率兵抵抗有功,赐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和关内侯,他本人升任骠骑将军。

诸葛诞反叛,王昶占据夹石逼近江陵,牵制着孙吴将领施绩、全熙,使他们不能援救东面的诸葛诞。诸葛诞被诛杀后,皇帝下诏说:“从前孙膑帮助赵国,设计直趋大梁。现在王基率领军队在诸葛诞的西面向前推进牵制敌人,也促成了东征的胜利形势。”于是增加王昶封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有四千七百户。他又升任司空,依旧持有节杖并指挥各军。

甘露四年(公元 259)王基去世,谥为穆侯。他的儿子王浑继承了爵位,咸熙年间任越骑校尉。

王基,字伯舆,东莱郡曲城县人。少年丧父,与叔父王翁一起生活。王翁细心抚养他,他也以孝顺著称。十七岁这年,郡里征召他为办事员,他对这个工作不喜欢,提出辞职,进入琅邪郡境内游学。

黄初年间,他被本郡太守举荐为孝廉,朝廷任命他为郎中。当时,青州刚刚平定,刺史王凌特意上奏,请求让自己任命王基担任青州政府的别驾。后来朝廷召王基为秘书郎,王凌再次请求让他回青州任职。不久,司徒王朗任命王基为下属,王凌不放。王朗上书弹劾王凌说:“古时候凡是诸侯国卿大夫的家臣中有优秀的,就把他们提升为诸侯国君主的辅佐;诸侯国君主的辅佐中有优秀的,就把他们提升为天子的朝臣,所以诸侯有进贡人才的礼仪。而今青州先是任用宿卫皇宫的郎中,后又留着朝廷的秘书郎不放,真是很少听说过。”就这样王凌还是不放。王凌之所以在青州流传美名,也和王基的辅佐协助有关。

大将军司马懿任命王基为下属,还未到任,朝廷又提升他为中书侍郎。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百姓劳苦,王基上疏说:“我听说古人用水来比喻百姓,说是‘水可以承载舟船,也可以覆没舟船’。处于百姓之上的天子,不能不随时戒惧。百姓安逸,他们就不会仇视当局;如果生活痛苦,他们就会想犯上作乱。因此,先代圣明帝王的生活都很俭朴,为的是防止祸患发生。从前颜渊批评东野子驾驶马车,说他在马的气力耗尽时仍然驱赶不止,因此知道他将失败。而今从事修建宫殿的民工很是劳苦,男女分离而不能成家。希望陛下能深思东野子的教训,留心舟船和水的比喻,让奔驰的马匹在气力未耗尽前先休息一下,让从事劳役的百姓在还未累倒之前先能够喘一口气。从前汉朝拥有整个天下,到汉孝文帝时,只有同姓诸侯力量过强这一点值得担心,而贾谊仍然深感忧虑说:‘现今的形势好比是把火放在柴堆的下面点燃而在上面睡觉,还自以为很安全。’眼下吴、蜀大敌还未消灭,猛将拥兵在各地,约束他们则无法对付敌人,长久下去,又成为留给后人的隐患。在这盛明的时期,不专心考虑消除祸患,如果以后子孙能力不强,国家可就危险了。假如能使贾谊再生,他的忧虑一定比过去更加深沉实在啊。”

散骑常侍王肃撰写各部儒经的解说,又评论朝廷礼仪,他常常修改郑玄的旧说,而王基则坚持郑玄的解释与王肃争论。王基出任安平郡太守,因公去职。

大将军曹爽请他任府中的从事中郎,后又出朝任安丰郡太守。安丰郡邻接孙吴敌国,王基治理时清廉严明,很有威风和德泽,他加强防备,敌人不敢进犯,被加授讨寇将军职务。

孙吴曾在建业集中大军,放出风声说要攻打扬州,刺史诸葛诞让王基作出判断。王基说:“以前孙权两次进攻合肥,一次进攻江夏,其后全琮出兵庐江,朱然袭击襄阳,全都未能得手,只得退回。而今陆逊等名将已死,孙权也垂垂老矣,家族内没有贤德的继承人,朝中又缺乏领头的谋臣。孙权亲自率兵出击则担心内部突然发生变故,各种矛盾一齐爆发而导致崩溃;若派将领出征,老将差不多都死光了,新将他又不信任。这一次对方不过是想捞一点局部的好处,以便保护自己而已。”后来,孙权终究没有领兵出击。

当时魏国由曹爽专权,风气衰败,王基撰写《时要论》来讥讽时事。因为得病,离任回到都城,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后又出任河南尹。还没有举行任命仪式,曹爽被杀,因为王基曾经是曹爽的下属,也照例免职。同年王基任尚书,出朝任荆州刺史,加授扬烈将军职务,随征南将军王昶讨伐孙吴。王基单独率领一支人马前往夷陵袭击步协,步协紧闭城门坚守。王基做出进攻的架势,暗中却分兵袭取对方位于雄父的粮仓,缴获谷米三十余万斛,俘虏敌方的安北将军谭正,接纳投降的敌兵有数千人。王基把这些降民带到自己的辖境内安置,为此设立了夷陵县。王基因功被赐予关内侯爵位。他又上表朝廷请求修筑上昶的城池,作为江夏郡的新治所,以进逼孙吴的夏口,从此,敌人不敢轻易渡过长江。他严明制度,整顿军队,推广农业,修复学校,南方人士无不称赞。当时朝廷商议要大举伐吴,下诏让王基考虑适当的进攻计划。王基回答说:“出兵而不能取得成功,不仅威风丧尽,而且还耗费钱财,所以必须考虑周全才行动。如果不能凭借通畅的河流聚积粮食,做好水战的准备,即使屯兵江北,也无法渡过长江。现今江陵有沮水、漳水两条河流,灌溉良田数以千亩计算。安陆县周围,也有池塘和大片沃野。如果水军和步兵都在此进行屯田,积累充分的储备,然后出动大军直指江陵、夷陵,分兵占据夏口,沿沮水、漳水,用船载运粮食顺流而下。敌军知道我方具有持久作战的优势,那么顽抗的久必然变得沮丧,有心弃暗投明的人则会信心百倍。这时再联合孙吴境内的少数族从其内部发动攻击,我们的精兵强将从外部征讨,则夏口以西的敌人据点一定可以攻下来,长江以南的各郡也都守不住了。如此一来,吴、蜀两国的交往被截断,相互不能联合,孙吴只能束手就擒。不这样办的话,出兵是否有利,恐怕难以断定。”于是朝廷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司马师刚刚执掌朝政,王基上书告戒说:“天下极大,政事极多,您确实不能不兢兢业业,勤恳谨慎。志向端正,就不会滋生各种邪念;心情安静,处理政事就不会急躁;深思熟虑,政令就不会杂乱;亲近重用忠良,远近人民就都会一致服从。因此,要使远方归顺,关键在于自身;要使民众平定,也全在于自己如何用心。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等都是现今的正人君子,有忠诚正直的品质,没有放纵多变的内心,是可以一起处理政事的人。”司马师接受了王基的忠告。

高贵乡公曹髦即皇帝位,王基晋爵为常乐亭侯。毌丘俭、文钦造反,朝廷任命王基为代理监军,持有节杖,统领许昌地区的军队,正好与司马师在许昌会合。司马师问王基:“您估计毌丘俭等会怎么样呢?”王基说:“淮南的反叛,不是当地的官吏百姓想作乱,而是他们受到毌丘俭等人的威胁,怕马上被杀,所以临时凑在一起罢了。如果大兵进逼,必然土崩瓦解。毌丘俭、文钦的头颅,不到一个早上就会悬挂在军门前面了。”司马师说:“很好。”于是派王基打先锋。

很多人认为,“毌丘俭、文钦勇悍异常,很难与他们对抗”。朝廷便下诏让王基停止进军。王基却认为:“毌丘俭等人本来可以长驱直入,但是至今没有推进,说明他们的欺诈虚伪已经暴露,部下产生了疑虑。我们不在这时张扬威势以满足人民的愿望,反而停军不前,修筑营垒;好像我们心中怯懦,这不是用兵的办法。如果他们大量挟持民众,其中包括我们州郡兵士的家属,那么州郡兵士就会产生背离之心;而受毌丘俭所胁迫参加造反的人,觉得自己罪责深重,也不敢再逃出。这样就使我们的州郡军队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可能为造反作乱者帮忙。如果孙吴军队再趁机出兵,淮南的大片国土就要被敌人占据了。这样一来,谯郡、沛国、汝南郡甚至整个豫州,必将面临危险不能安定,这是最大的失策。现在大军应当赶快占据南顿县,南顿有大粮仓,足够军队吃上四十天。凭借粮食坚守城池,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这是平定叛贼的关键措施。”王基反复请求,朝廷这才让他向前推进占据㶏水。

到了以后,王基又上奏说:“兵贵神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拖延。而今外有强敌,内有叛臣,如果再不当机立断,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就难以预测了。现在人们都认为军队的指挥者要持重;持重当然是对的,但是停滞不前就不对了。持重决不是按兵不动,而是推进时不能让敌方前来侵犯占到便宜。而今我们只占据矮墙,依靠壁垒,把南顿积蓄的粮食拱手让给敌人,我们自己却要远道运粮,这很不是办法啊!”司马师想等各路军队到齐后再前进,还是不听王基的上奏。王基对自己的部下说:“将领在外指挥军队,君主的命令有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接受。敌人得到对敌人有利,我们得到对我们有利,这样的地方在《孙子》上叫做争地。南顿就是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于是自行做主挥师占据南顿。毌丘俭等从项县出发也想争夺南顿,出兵十来里,听说王基已捷足先登,又退回项县。当时兖州刺史邓艾屯兵乐嘉,毌丘俭派文钦率兵袭击邓艾。王基知道他们已分散了兵力,立即出兵进逼项县,毌丘俭惨遭失败。

文钦等被平定后,王基升任镇南将军,指挥豫州各路军队,兼任豫州刺史,晋封安乐乡侯。他上疏要求从自己的封邑中分出二百户给叔父的儿子王乔,封王乔关内侯,用来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朝廷下诏特许。

诸葛诞反叛,王基以镇南将军的身份代行镇东将军的职权,指挥扬州、豫州各路军队。当时大军在项县,朝廷认为敌兵精锐,让王基停下来修筑营垒坚守。王基一再上奏请求出兵讨伐。碰上这时孙吴派大将朱异来援救诸葛诞,驻扎在安城。王基接到诏书,要他率军转移占据北山。王基对部下众将说:“而今我们的营垒已经修筑坚固,兵马即将在此会合,只消严加防备不让敌人脱逃就行了,如果再转移到险峻的北山,会使敌人有机会突围冲出。那时再聪明的人也不能收拾好局面。”于是依据情况的需要又上疏说:“现今我们与敌人对峙,应当像泰山一样岿然不动。如果这时又转移到险要的北山,则军心有可能不安,使形势大受损害。各路军队在这时应各自据守深沟高垒,人心安定,不能动摇,这是目前统领军队最要紧的事。”报告上奏后,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大将军司马昭进兵占据丘头,部署包围,各有所统。王基指挥城东、城南二十六支分队,司马昭向自己的下属发布指令说:“你们进入镇南将军王基的辖区时,一律不准向他派遣任务。”城中的敌人粮食吃尽,昼夜进攻包围的营垒,王基迎头痛击,大破敌军。

攻下寿春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人们议论纷纷,要求转移到北山的人极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到场察看,也认为应当如此。将军深算利害,坚持正确意见,以至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战胜敌人。即使是古人所叙述的战例,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司马昭这时想派众将率精锐部队深入孙吴辖地,招迎唐咨等人,乘此机会造成扫荡孙吴的局势。王基劝谏说:“以前吴将诸葛恪乘着东关的大胜利,全部调动江东的兵力,包围合肥新城。城没有攻下来,自己的军队却死伤过半。蜀将姜维借洮水战胜之势,轻兵深入,军粮供应不上,结果大军在上邽覆没。每当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考虑困难不充分。而今敌人刚刚在外吃了败仗,内患又未平息,正是他们思虑专一严加防备的时候。另外,朝廷大军出动作战已经超过一年,人人都盼着回家,现今俘获和杀死十万叛军,罪人诸葛诞也抓到了,历代作战,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获全胜的事例。武皇帝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自以为收获已多,不再追击,就是怕万一受挫会丧失威风啊。”司马昭听后才罢兵。

因为淮南地区刚刚平定,朝廷转任王基为征东将军,指挥扬州各路军队,晋封东武侯。王基上疏辞让,把功劳归给自己的参谋和下属,于是他军府中的长吏、司马等七人都得以封侯。

这一年,王基的母亲在京城洛阳去世。朝廷要求暂不把消息让王基本人知道,派人把王基父亲王豹的遗骨运到洛阳与王基母亲合葬;又追赠王豹为北海郡太守。甘露四年(公元 259),王基转任征南将军,指挥荆州各路军队。

常道乡公曹奂即皇帝位,增加王基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五千七百户。前后又分封他两个儿子为亭侯、关内侯。

景元二年(公元 261),襄阳郡太守上奏说吴将邓由等人要求投降。王基接到朝廷诏命,要他借此机会出兵进攻孙吴。王基怀疑其中有诈,于是紧急派使者乘驿站马匹赶往朝廷陈述情况,又上奏说:“嘉平年间以来,朝廷内部变故不断。现今的当务之急,是稳定国家,安抚百姓,不应当轻易兴师动众,谋取对外作战的胜利。”司马昭回信说:“和我共事的人,多是曲意逢迎,很少有人坚定不移向我充分说明道理和实情。确实感谢将军的忠诚厚爱,常给我规劝指示,我决定依照您的意见办理。”后来,邓由果然没有来投降。

这年王基去世,追赠司空,谥为景侯。他的儿子王徽继承了爵位,早死。

咸熙年间设立五等爵位,因为王基在魏朝功勋卓著,改封王基的孙子王廙,又把东武县其余的民户封给王基的另一儿子,赐他关内侯爵位。

晋朝建立以后,皇帝下诏说:“已故司空王基不仅品德突出功勋卓著,而且为人清廉高尚,不经营私人产业,长久担任重要官职,而家中没有多余财产。真是身死之后品行更加显扬,足以激励风俗。现在赐给他家两个奴婢。”

评论说:徐邈清廉高尚,宽宏通达。胡质操守清高,坚定纯洁。王昶开创大业,拯救社会。王基学业品行坚贞清白。他们都承担了镇守一方的重任,留下美名建立功绩,可以说是国家的良臣,一代的优秀人才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