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说“蛮夷扰乱中原”,而《诗经·六月》称“ 狁势力很强盛”。可见少数族对中原的侵害为时已经很久了。秦汉以来,匈奴长期侵犯边境。汉武帝虽然对外进攻四方的少数族,例如东面平定东越、南越、朝鲜,西面讨伐贰师、大宛,西南面打通邛、笮、夜郎的通道,但是这些少数族都在边远地区以外,不能对中原地区起什么重大影响。唯有北面的匈奴距中原最近,它的骑兵向南部侵犯,将使我中原王朝三面受敌,所以汉朝屡次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大将,深入敌境北伐,穷追匈奴单于,夺取其富饶平坦的草原。其后匈奴开始归顺汉朝并愿意为汉朝保卫边塞,从此逐渐衰弱。
汉献帝建安年间,匈奴的南单于呼厨泉入京朝见天子,朝廷把他留在京城做人质,派他的副手回去管理本族人。这时匈奴的臣服程度,已经超过以往的汉朝时期。但是乌丸、鲜卑却又逐渐强盛起来,他们趁汉末大乱,中原王朝忙于内务,没有时间对外讨伐的机会,竟自控制了大沙漠以南的草原,攻打城市,杀害百姓,北方边境受到严重困扰。
袁绍统一河北,开始安抚三郡乌丸,对他们的著名首领给以优厚的赏赐,同时收编他们的精锐骑兵。其后袁尚、袁熙被太祖曹操击败,逃去投奔三郡乌丸的大首领蹋顿。蹋顿十分骁勇,边境的老年人都把他比作从前匈奴族强盛时期的单于冒顿。蹋顿仗着自己远离中原,所以敢于接受内地的逃亡者,在北方少数族中称雄。太祖暗中出动大军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平定了乌丸,威震河北,各少数族无不慑服。于是太祖统领乌丸族的骑兵征讨各地,从此边境居民得以安居乐业。
后来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又控制了北方各少数族部落,全部占领匈奴族的故地,自云中郡、五原郡以东直至辽河流域,都成为鲜卑人的领地。他们多次侵扰边境,特别是幽、并两州深受其害。魏明帝时护乌丸校尉田豫被轲比能包围在马城,并州刺史毕轨又在陉岭以北被轲比能击败。青龙年间,明帝才听从王雄的建议,派出一名剑术高强的刺客刺杀了轲比能。此后。鲜卑部落四分五裂,互相攻伐,势力强的远远逃离,势力弱的只好向朝廷投降。从此,边境稍微安定,大沙漠以南的草原上战争减少,虽然还不时发生少数族劫掠的事,却已经不能相互煽动形成强大势力了。
乌丸、鲜卑就是古代所说的东胡。他们的习俗和以往的历史,撰写汉代史书的人已经收集并加以记载。所以这里只是叙述汉末魏初以来乌丸、鲜卑的情况,从而使史书中关于周边少数族变迁过程的记载保持完整。
东汉末年,辽西郡乌丸族首领丘力居,统领五千多个居民点;上谷郡乌丸族首领难楼,统领九千多个居民点:他们各自称王。又有辽东属国乌丸族首领苏仆延,统领一千多个居民点,自称峭王;右北平郡乌丸族首领乌延,统领八百多个居民点,自称汗鲁王:他们都有勇有谋。中山郡太守张纯背叛朝廷,逃到丘力居部落中,自称弥天安定王,被推举为三郡乌丸的大首领。在他的指挥带领下,乌丸骑兵侵略青州、徐州、幽州、冀州,杀害官员百姓。
汉灵帝末年,刘虞出任幽州牧,他以重金收买少数族刺客杀死了张纯,幽州才安定下来。后来丘力居死去,他的儿子楼班年龄小,而侄儿蹋顿武艺谋略不凡,于是由蹋顿继位,总领乌丸族的三个大部落,部下都听从他的指挥。袁绍和公孙瓒对峙时,蹋顿派使者向袁绍请求通婚友好,并出兵帮助袁绍攻打公孙瓒,结果大获全胜。袁绍假托皇帝的旨意,赏赐印章、绶带给蹋顿、峭王、汗鲁王三人,把他们都立为单于。后来楼班长大,峭王率领自己的部落推尊楼班为单于;蹋顿本人不再称单于而只称王,但是重大的策略谋划仍然多半出自蹋顿之手。广阳郡人阎柔,从小流落在乌丸、鲜卑部落中,受到少数族部落的信任和尊重。阎柔借助鲜卑的力量,杀死护乌丸校尉邢举,由自己取而代之。袁绍曾对阎柔着意拉拢优待,以求安定自己的北部边境。后来袁氏势力被太祖曹操击破,袁绍死亡,其子袁尚逃去投奔蹋顿,企图凭借蹋顿势力,重新夺回冀州。不久太祖扫平河北,阎柔带领自己控制的鲜卑、乌丸人归附太祖;太祖依然任命他为护乌丸校尉,照旧持有汉朝节杖,以广宁作为他的治所。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太祖亲自征讨蹋顿,设计麻痹敌人之后悄悄改走小路,直奔对方的大本营柳城。距柳城只有一百多里,敌军才发现。袁尚和蹋顿在凡城迎战太祖,阵容十分强大。太祖登上高处观察敌人的阵势,先按兵不动,等敌阵稍有破绽,立即挥兵进攻打破敌方阵形,斩了蹋顿,直杀得尸横遍野。速附丸、楼班、乌延等乌丸族首领逃往辽东,辽东的公孙康把他们杀死,然后用驿车把头颅送往京城。其余逃散的人全部投降。太祖把收降的乌丸族俘虏,以及阎柔在幽州、并州所控制的一万多个居民点的乌丸族人,全部迁入中原,带领他们的首领和部落民众转战四方,从此三郡乌丸的铁骑兵天下闻名。
鲜卑族大酋长步度根掌权后,部下人数逐渐减少。他的二哥扶罗韩单独控制了数万人,成为另一部落的首领。
汉献帝建安年间,大祖曹操平定幽州,步度根和轲比能等鲜卑族首领通过护乌丸校尉阎柔,向朝廷称臣上贡。后来代郡的乌丸族首领能臣氐等人反叛,请求归附扶罗韩。扶罗韩统率一万多骑兵前往迎接。到了桑干县,能臣氐等人暗中商议,认为扶罗韩对部众控制不严,恐怕得不到有力的救助,于是另外派人向轲比能联络。轲比能马上带领上万骑兵赶来会面,并与能臣氏等人一起对天结盟立誓。轲比能随即在宴会上杀死扶罗韩,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和部众都成为轲比能的下属。考虑到自己杀死了泄归泥的父亲,所以轲比能给予泄归泥特别优厚的待遇。但是步度根却因此而怨恨轲比能。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田豫为护乌丸校尉,持有节杖,在管理监视乌丸的同时又管理监视鲜卑,驻扎在昌平。这时步度根派人向朝廷献马,文帝下诏封步度根为鲜卑王。从此步度根与轲比能多次相互攻杀,步度根势力日渐衰弱,只得率领部下一万多个居民点的民众进入塞内的太原、雁门郡据守。步度根又派人对泄归泥说:“你父亲被轲比能杀害,您不想法报仇,反而投靠自己的仇人。他今天虽然厚待你,其实是想日后杀死你。还不如回来跟随我,我是你的骨肉至亲,难道还比不上杀父的仇人吗?”于是泄归泥率领本部落逃去投奔叔父步度根。轲比能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追赶,却没有追上。到了黄初五年(公元 224),步度根本人亲自到朝廷上贡,得到文帝的重赏,从此他开始替魏朝守卫边疆,不再侵掠中原,而塞外的轲比能势力却越来越大。
魏明帝即位之后,急于想安抚各少数族,以减少战争,所以对步度根、轲比能两部分鲜卑都采取笼络的办法。青龙元年(公元233),轲比能诱使步度根与自己和好并结成同盟,结果步度根又率领泄归泥和部众去依附轲比能,同时动手侵扰抢掠并州,杀害官员百姓。明帝派遣骁骑将军秦朗前往征讨,泄归泥背叛轲比能,率领部众投降,朝廷封他为归义王,赐给他幢麾、曲盖和仪仗乐队,让他依旧住在并州。步度根则被轲比能杀死。
轲比能本来出自鲜卑的一个小部落,因为勇敢善战,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众人推举他作为首领。他的部落靠近边塞,自从袁绍占据河北,中原汉人有很多逃去投奔轲比能;他们教轲比能部落的鲜卑人制作兵器、铠甲、盾牌,还教他们学习汉文,所以他指挥控制部下,完全模仿中原的汉人。每当他外出或者去打猎,都树立军旗,以鼓声作为进退的信号。
建安年间,他通过阎柔向朝廷进贡。太祖西征关中,田银在河间郡造反,轲比能亲率三千骑兵随阎柔击败田银。后来代郡的乌丸族反叛,轲比能开始帮助他们与朝廷作对。太祖任命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率军北征,大败轲比能。轲比能逃出塞外,后来他又向朝廷称臣进贡。
延康元年(公元 220)年初,轲比能派人向朝廷献马,魏文帝曹丕封轲比能为附义王。黄初二年(公元 221),轲比能把住在鲜卑部落中的五百多家内地汉人放走,让他们回到代郡居住。黄初三年(公元 222),轲比能率领本部落的头领和平民,以及代郡的乌丸族首领普富卢等一共三千多骑兵,驱赶七万多头牛马来与中原交换物品,同时又放回内地汉人一千多家到上谷郡居住。后来轲比能与东部鲜卑的首领素利以及步度根争斗,互相攻击。田豫任护乌丸校尉后,在他们之间进行调解,不准他们彼此攻杀。
黄初五年(公元 224),轲比能又去进攻素利,田豫率轻骑兵赶到他的后方进行牵制。轲比能派了一个小首领琐奴抵御田豫,田豫挥兵出击,击退琐奴,轲比能从此对朝廷生了二心。他给辅国将军鲜于辅写信说:“我们少数族不识文字,所以前任护乌丸校尉阎柔替我向天子表示忠心。我与素利是仇人,去年派兵攻打他,但是现任护乌丸校尉田豫却帮助素利。我在战场上派琐奴前往抵抗田豫,听说您带兵来到,马上撤回了军队。步度根多次抢掠,又杀死我弟弟,反而诬蔑我在抢掠。我们少数族虽然不知礼义,但是兄弟子孙都承蒙天子赐给印绶,牛马尚且知道水草的滋味鲜美,何况我们还是有灵性的人呢。将军应替我向天子讲明情况。”鲜于辅得到书信后上报朝廷,文帝又派田豫去招纳安抚。
轲比能的势力从此开始强大,全盛时拥有能征善战的骑兵十余万人。每次抢得财物,他都平均分配,当着众人一下子分配完毕,从不私吞,所以部下愿意为他拼死效力,其余部落的首领都很敬畏他。但是他的势力还赶不上汉朝时鲜卑的大酋长檀石槐。
太和二年(公元 228),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鞬的部落去,结果夏舍被郁筑鞬杀害。这年秋天,田豫统帅西部鲜卑的首领蒲头和泄归泥,出塞讨伐郁筑鞬,大获全胜。回军到达马城时,轲比能亲率三万铁骑兵,把田豫困围了七天七夜。上谷郡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历来受到鲜卑人的信任。阎志亲自赶到马城开解劝说,轲比能才撤军解围。后来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护鲜卑校尉,用恩德和信用对鲜卑实行安抚。轲比能也多次入塞,到幽州州政府来进贡。
青龙元年(公元 233),轲比能诱使步度根,让他背叛并州当局,和自己结盟,又亲率一万骑兵在陉岭以北迎接他的家属和辎重队伍。并州刺史毕轨派苏尚、董弼等将阻击,轲比能让儿子领兵在楼烦与苏尚等将会战,在激战中杀死苏尚、董弼二将。
青龙三年(公元 235),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另立轲比能的弟弟为首领。
素利、弥加、厥机,都是鲜卑的部落首领,在辽西、右北平和渔阳三郡的塞外。由于距离遥远,对内地完全没有构成祸患,但是他们部落的人数要比轲比能多。建安年间,他们也通过阎柔向朝廷进贡,并与内地进行实物交换,太祖曹操上表朝廷都封他们为王以示优宠。厥机死后,朝廷又立他的儿子沙末汗为亲汉王。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初,他们派使者进献马匹。魏文帝封素利、弥加为归义王。素利和轲比能相互攻击。太和二年(公元 228),素利去世。他的儿子年幼,朝廷封他的弟弟成律归为王,代为统领部落。
《尚书·禹贡》说“东边到达大海,西边达到大沙漠”。对于京都以外由近到远的九等地区,我们都还可以说得清楚。但是在边荒地带以外,那些需要通过中间语言转译我们才能了解其情况,向我们的足迹却不能到达的地方,那里的国家中风土民情如何,就没有人能知道了。从虞舜到周朝,西边的远方曾进贡过白玉环,东边的肃慎氏也进贡过当地产的弓箭,他们都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到达中国,其距离竟是如此之远。汉代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究黄河源头,经历许多国家,并设置了西域都护以统领各国。从这以后,才知道西域的详细情况,史官才能在史书中加以详细记载。
魏朝建立之后,西域各国虽然不能都来朝贡,但是其中一些大国如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等,没有哪一年不派使者前来洛阳呈献贡品,大体与汉代的情形也差不多了。公孙渊继承其祖父公孙度、父亲公孙康,三代人连续占有和统治辽东,魏明帝考虑到其地遥远,就将辽东的事务委托给他管理。这样一来,就把东北方的少数族隔断,使他们不能和中原往来。
景初年间,朝廷出动大军,诛灭公孙渊,又悄悄派水军渡海,收复了乐浪、带方等郡,从此滨海地区安定太平,东部少数族全都俯首称臣。其后,高句丽首先背叛,朝廷派幽州的地方军队前去讨伐,穷追到极远的地方,跨越乌丸、丸都,经过沃沮,又进入肃慎的领域,直到东边的大海。当地的老人说,在大海那边靠近太阳升起的地方,曾有颈上又长了一副脸孔的怪人出现,于是毌丘俭等领兵将军在凯旋时注意观察各国情况,记录其法律风俗,国家大小,以及各自的名称。
虽然这里所记载的都是一些少数族国家,却保存着从中原传去的礼仪风俗。古人曾说,礼仪在中原失传后,可以在周边的少数族中访求得到,这确实是可信的话。因此,下面依次记述东北方的各国情况,列举他们的异同,以此来补充从前史书记载得不完整的地方。
夫余,在长城的北边,离玄菟郡有一千多里,南面邻接高句丽,东面邻接挹娄,西面邻接鲜卑,北面是弱水,方圆约二千里。全国有八万户人家,定居在当地,有房屋、仓库、监狱。夫余的地形多山丘和广阔的低地,在东北方各国当中,算是地势最为平坦开阔的一个。土地适宜种植五谷,但不宜种植果树。这里的人长得魁伟高大,勇敢而忠厚,从不抢掠他人。
他们的国家有君主,官职都有牲畜来命名,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等官名。在城乡居民点里有大户豪族,附在他们名下的人家都是他们的奴仆。各个以“加”命名的官吏分别主管四方道路所到达的地区,多的主管数千家,小的数百家。
他们在吃喝时都用俎、豆这类中原传统的器具,君臣之间有定期聚会。聚会时如果举行宴饮,也有拜爵、洗爵的程序,以及作揖行礼,相互谦让之类的礼节。在殷历正月举行祭天活动,到时候国内举行集会,连日欢聚宴饮,载歌载舞,称之为迎鼓。每年这个时候停止审讯犯人,同时还释放囚徒。夫余国崇尚白色,人们穿带有白布长袖的袍子和裤子,脚穿兽皮鞋。但如出使国外,则喜欢穿锦绣和毛织品做的衣服,官员加穿狐狸、白狖和黑貂皮制成的裘衣,并在帽子上用金银装饰。从事翻译的人在表达意思时,总要跪下来,双手撑地,小声说话。
夫余国用刑严厉,杀人者处以死刑,犯人家属都沦为奴隶。偷盗东西,一件罚赔十二件。男女淫乱,妇女妒忌,都将被处死。特别憎恶女性的妒忌,杀死妒忌的妇女后,把尸首丢在该国南面的山上,直至腐烂。女方家里如想要回尸首,必须向官方上交牛马。
哥哥死后,弟弟可以娶嫂为妻,这个习俗与匈奴相同。夫余人特别擅长饲养牲畜,盛产骏马、赤玉、貂狖皮、珍珠。珍珠大得像酸枣。兵器主要是弓、箭、刀、矛,每家都有铠甲和武器。国内的老人都自称是过去的逃亡者。修建的城墙、围栅都呈圆形,就好似监狱一般。不论男女老少,也不管白天黑夜,人们在路上行走,总是要唱歌,歌声整天不断。有军事行动时也要祭天,杀牛以后看牛蹄,用以占卜吉凶,牛蹄分开是凶,如果合拢是吉。有敌人时,各个以“加”命名的官员亲自作战,下等的民户只负责他们的饮食供应。人死之后,夏天用冰冻起来。盛行杀人殉葬,殉葬者多的上百人,又时兴厚葬,有外棺而无内棺。
夫余本来属玄菟郡管辖。汉末,公孙度在辽东郡称雄扩张,威震邻近的少数族,夫余国王尉仇台自己改属辽东。当时高句丽、鲜卑都很强盛,公孙度考虑到夫余夹在这两强中间,于是把同宗族的女子嫁给尉仇台以示支持。尉仇台死后,他的孙子简位居继位。简位居的正妻没有生儿子,只有一个小妾生的儿子叫做麻余。简位居死后,各个官员拥立麻余为王。当时牛加的侄儿叫做位居,是主管外交的官员,他为人慷慨,喜欢赈济穷人,深受本国人的拥戴,每年他都派使者到魏朝京城进贡。
正始年间,幽州刺史毌丘俭讨伐高句丽,派遣玄菟郡太守王颀来到夫余,位居派官员出城迎接,供给军粮。他那当牛加的叔父怀有二心,于是位居杀死叔父及其儿子,登记造册没收其财产,并派使者把尸体简单收敛后送到官府。按照夫余过去的风俗,如遇水旱灾害,粮食减产,总是把罪过归给国王,有的说国王该替换,有的说国王该杀死。麻余死时,他的儿子依虑才六岁,被立为国王。
汉朝的时候,夫余国王死后用金镂玉衣埋葬,常常由汉朝预先做好后运去存放在玄菟郡;国王死后,就去郡里领取用来安葬死者。公孙渊被诛灭时,玄菟郡的仓库里还有一套金镂玉衣。现今夫余的国库收藏有璧、珪、瓒等几代相传的玉器,被视为国宝,老人们说这些都是从前中原王朝赏赐的。国王印章的文字是“濊王之印”,国内有一老城叫做濊城,因为夫余本是濊貊的地域,而夫余人在其中称王;他们自称是外地来的流亡者,似乎也有点像这么一回事。
高句丽,在辽东郡以东约一千里,南边与朝鲜、濊貊,东边与沃沮,北边与夫余接壤。在丸都山下建都,全国方圆二千里,共有三万户人家。国内多高山深谷,没有平原和沼泽。当地人在山谷中居住,饮山涧的流水。土地贫瘠,虽然努力耕作,也不能自给自足;所以当地风俗是在饮食上节俭,而喜欢修建和装饰住房。在住宅左右盖大屋,用来祭祀鬼神,还祭祀灵星、土神和谷神以求丰收。当地人性情凶猛急躁,喜欢抢掠。
有国王,官吏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官号,尊卑各有等级区别。按东北少数族过去的说法,高句丽乃是夫余的一个分支,因此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多半和夫余相同,但是性格气质、衣服装饰则与夫余大不一样。原来全国有五个家族,即是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过去一直由涓奴部称王,后来这个家族逐渐衰弱,而今桂娄部已取而代之。
汉朝时,朝廷赐给高句丽仪仗乐队和歌舞艺人,他们常常在玄菟郡领取官服、衣帽等物,全国的户口则由玄菟郡治所高句丽县的县令主管。后来高句丽逐渐骄傲放纵,不再亲自到玄菟郡,而是在东部边境筑了一个小城,要朝廷把官服等物送到这里,他们每年在这里取走它们。现今当地少数族人还称这个小城叫帻沟溇。沟溇,是高句丽人对城的称呼。
这里设置官职时,有对卢就不设沛者,有沛者也就不设对卢。国王的宗族,如果担任高官,都叫古雏加。涓奴部本来是一国之主;而今虽然不再称王,但是这个家族的嫡系首领,也可以叫古雏加,还能设立宗庙,祭礼灵星、土神和谷神。绝奴部世代与王族通婚,所以加上“古雏”的名号。各个高级官员可以设置自己的使者、皂衣先人两种官员,这两种官员可以向国王通报名字,就像中原古代卿大夫的家臣一样;但是在参加朝廷聚会时,他们站立和坐下的位置,都不能和国王的使者、皂衣先人并列。高句丽的大户人家不参加劳动,这种白吃饭的有一万多人,他们的奴仆从远处担来粮食、鱼、盐供养他们。
当地人民喜欢歌舞,国内各个居民点,每当夜幕降临,男女成群聚集,相互唱歌嬉戏。国家没有大仓库,每家自有一座小仓,名叫桴京。人们喜欢清洁,自尊自爱,又善于酿酒。跪拜时伸出一脚,这一点与夫余不同。走路很快。在十月份祭天,到时候全国集会,叫做东盟。在社会场合,人们多穿锦绣衣服,并用金银装饰。主簿以上的大官包头巾,但是没有头后面的下垂部分。小官戴一种叫做折风的帽子,形状像中原汉族的皮帽。这个国家东部有个巨大的洞穴,叫做隧穴。十月份国中举行集会,迎接隧神到本国东部进行祭祀,并在神座上放置钻木取火用的木块。没有监狱,犯罪案件由大官评议,然后马上处决罪犯,其妻子儿女罚为奴婢。
当地的婚姻风俗,双方口头定婚后,女家在大屋后新盖一间小屋,叫做婿屋。女婿在晚上来到女家门外,自报姓名行跪拜礼,请求和女孩同宿,经过再三恳求,女方父母才让女婿到小屋中和女儿同宿,并在小屋旁放上银钱和布匹;等到生下儿女而且长大后,女婿才带妻子回自己的家。当地风俗淫荡。男女结婚后,便开始做为自己送终的衣服。盛行厚葬,金银财宝,都用来陪葬。坟墓用石头垒成,然后种植松柏。当地马很小,善于登山。人们都很有力气,战斗经验丰富,沃沮、东濊都依附他们。
国内还有一个小部落叫做小水貊。高句丽的国民依傍大河而居,而西安平县北有一条小河,南流入海;高句丽的这个小部落依傍小河居住,所以叫做小水貊。小水貊出产良弓,通常人们所说的貊弓就是这里出产的。
王莽开始征调高句丽的士兵去讨伐匈奴。高句丽人不愿从征,王莽强迫从军,于是高句丽人纷纷逃出塞外做强盗。当时的辽西大尹田谭领兵追击,反被这些人杀死。州、郡、县各级官员都把责任推到高句丽国王驺的身上。但是大臣严尤上奏说:“这件事确实是貊人犯法,但是事情的起因不在驺的身上,所以应当对他进行安抚。而今突然给他从重定上大罪,恐怕会逼迫他反叛。”王莽不听劝告,下诏让严尤出兵讨伐。严尤诱骗驺在约定的时间会面,驺一到就被杀死,头颅被驿车运送到长安。王莽大为高兴,向天下发布文告,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那时高句丽只是侯国。
汉光武帝八年(公元32),高句丽国王派使者向朝廷进贡,才开始称王。在汉殇帝和汉安帝时,高句丽的国王宫多次侵扰辽东,朝廷又把它划归玄菟郡管辖。辽东郡太守蔡风、玄菟郡太守姚光认为,宫是二郡的一大祸害,于是出兵讨伐。宫假装投降求和,二郡军队暂停前进,这时宫却秘密派遣军队去偷袭玄菟郡,焚烧候城县,攻入辽隧城,残杀官员百姓。后来宫又侵犯辽东,蔡风轻率决定领兵追击,结果全军覆没。宫死后,他的弟弟遂成继位。遂成死后,他的儿子伯固继位。汉顺帝、汉桓帝时,伯固又侵犯辽东,攻掠新昌、安市两县百姓的住地,同时又进攻西安平县,在路上还杀死带方县令,抢走乐浪郡太守的妻子和儿女。
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 169),玄菟郡太守耿临出兵讨伐,斩杀数百人,伯固投降,该国又归属辽东郡管辖。熹平年间,伯固乞求归属玄菟郡。公孙度在辽东称雄时,伯固曾派遣大官优居、主簿然人等协助公孙度讨伐富山的叛贼,获胜。伯固死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拨奇,小儿子叫伊夷模。拨奇不成材,本国人就拥立伊夷模做了国王。自伯固时起,高句丽就不断侵扰辽东,又接纳了逃亡的少数族人五百多家。
建安年间,公孙康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该国,焚烧城市和村庄。拨奇因自己是长子却不能继承王位而怨恨,于是和涓奴部家族中的高级官员,各自统领自己的奴婢共三万多人向公孙康投降,然后回来驻扎在沸流水沿岸。前来投奔的少数族人这时也背叛了伊夷模,伊夷模只得换地方另立新国,也就是今天的所在地。拨奇移住辽东,他的儿子留在高句丽国,现今担任古雏加的驳位居,就是拨奇的儿子,后来高句丽又侵犯玄菟郡,玄菟和辽东二郡联合出击,把对方打得大败。
伊夷模没有儿子,与灌奴部的妇女通奸,生子名叫位宫。伊夷模死后,位宫继承王位,就是现今高句丽的国王。他的曾祖名字也叫宫,据说刚出生就能睁开眼睛到处看,所以本国人不喜欢他。宫长大后,果然凶恶暴虐,多次出兵攻掠汉朝边境。汉朝军队反攻,高句丽因此破坏严重。而今的国王刚出生,也能睁开眼睛看人,就像他的曾祖父;而当地人把相似叫做“位”,所以给他取名叫“位宫”。位宫力大而勇敢,会骑马,能射猎。景初二年(公元238),太尉司马懿率军讨伐公孙渊,位宫派大官统领数千人助战。正始三年(公元242),位官侵犯西安平。正始五年(公元 244),他被幽州刺史毌丘俭击败,事情经过记载在本书《毌丘俭传》中。
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的东边,濒临大海。其地形是东西狭窄,南北漫长,有一千多里。其北部与挹娄、夫余邻界,南部与涉貊接壤。有五千多户人家,没有大君主,每个村落世代各有首领。当地语言与高句丽大体相同,有时也小有差异。
汉朝初年,从燕国逃亡的汉人卫满开始统治朝鲜,当时沃沮也归他控制。汉武帝元封二年(前 109)时,朝廷出兵讨伐朝鲜,杀死卫满的孙子右渠,把其辖地分为四个郡,改沃沮城为玄菟郡。后来因为受到夷貊的侵略,于是把玄菟郡迁到高句丽的西北,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玄菟郡故址。玄菟郡迁走后沃沮归乐浪郡管辖。汉王朝考虑到朝鲜的故地广阔而遥远,于是在单单大岭的东部,又设置东部都尉,以不耐城作为其治所,单独主管东边的七个县,当时沃沮也属于这七县之一。
建武六年(公元30),汉光武帝废除边郡都尉,这里的东部都尉也就撤销。后来封各县的首领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等县都成为侯国。少数族互相攻击吞并,唯有不耐县的濊侯至今还设置有功曹、主簿等汉朝官职,都由濊族人担任。沃沮各个小部落的首领,都自称三老,这是过去汉朝县中的乡官名称。因为国小,又处在大国之间,所以沃沮向高句丽国称臣归属。高句丽在沃沮国中选择首领充当使者,使其统领各小部落;又派大官统一征收他们的租税,租税包括布、鱼、盐和海产食物,都要从千里之外担来上缴。此外,还要选送美女作为高句丽贵族的婢妾,完全把沃沮人当作奴仆一样对待。
东沃沮土地肥沃,背山向海,适宜栽种粮食,当地人也很会种田。他们质朴正直,强壮勇敢,虽然缺少牛马,却擅长手持长矛徒步作战。饮食和住房,都和高句丽相似。埋葬死者时,做一具大外棺,有十多丈长,敞开一头做门。刚死的人都就地埋起来,只盖上薄薄的一层土,让皮肉烂尽,仅取骨架装在大外棺中。全家共用一个大外棺,用木头刻成死者的形象,与棺中的死人数目相同。又用带脚的瓦锅,装上大米,悬挂在外棺的门边上。
毌丘俭讨伐高句丽时,国王位宫逃奔沃沮,毌丘俭挥兵追击。大军攻破沃沮城镇村庄,斩杀三千多人,位宫又逃奔北沃沮。
北沃沮,又叫置沟娄,离南沃沮约八百里。在风俗方面,南北沃沮完全相同,又与挹娄邻接。挹娄人喜欢乘船抢掠,北沃沮人很惧怕他们,所以夏天常在山上的深洞里躲着以防备来犯者;到了冬天冰冻,船道不通,才敢回到村里居住。玄菟郡太守王颀另外派兵追击高句丽的国王位宫,直抵东部海边。
军人问当地老人说:“大海的东边还有人吗?”老人们说:国内曾有人乘船捕鱼,遇风,在海上漂泊了几十天,到了东边一个海岛上;岛上有人,语言听不懂,其风俗常在七月份挑选童女丢到海里。又说:海中间还有一个岛国,都是女的没有男的。又说曾有一件布衣,从海里浮出来,从腰身看像中等身材的人穿的衣服,两袖长三丈。又说曾发现一只破船,随波漂到海边,里面有一人,颈项上又长了一张脸孔,把他活捉后,却听不懂他的话,这人后来绝食而死。以上这些地方都在沃沮东边的大海中。
挹娄,在夫余东北方一千多里,濒临大海,南部与北沃沮接壤,不知其北部延伸到什么地方。地形多险峻高山。人的外貌与夫余相近,但言语和夫余、高句丽不同。出产五谷、牛、马、麻布。当地人勇猛而有力气,设有大君主,各个村落各有首领。居住在山林之中,以穴居为主。大户人家在地面挖的深洞,其深度达到九段阶梯,而且越深越好。气候的寒冷,胜过夫余。当地人喜欢养猪:吃猪肉,穿猪皮;冬天用猪油涂身,有好几分厚,以御风寒。夏天裸体,只用一尺长的布把前后遮起来。当地人不讲卫生,厕所修建在中间,人围着厕所居住。弓有四尺长,像弩一般强劲。箭用楛木制造,长一尺八寸,用青石做箭头,这里就是古代肃慎氏的国土。这里的人善于射箭,射人都射眼睛。箭头有毒,被射中的人只有一死。当地出产赤玉、貂皮,就是现今所说的挹娄貂。
自汉朝以来,挹娄一直臣属于夫余,夫余向他们征收重税,逼得他们在魏文帝黄初年间反叛。夫余多次进攻挹娄,他们尽管人少,但是住在险陡的山区,邻国人又都惧怕他们的弓箭,所以夫余始终未能制服他们。挹娄人擅长乘船抢掠,邻国深受其害。东北方的少数族在吃喝时大多使用俎、豆之类的食器,只有挹娄不用。他们的法制和风俗是最没有规矩的。
濊貊,南边与辰韩,北边与高句丽、沃沮接壤,东边临海。现今朝鲜以东当初都是濊貊的辖地。有二万户人家。
从前,箕子在商朝时跑到了朝鲜,制定了八条教令来教育百姓,使当地夜不闭户,盗贼绝迹。从那以后经过四十多代,朝鲜一个名叫准的首领开始非分地称王。陈胜起事,天下反秦,燕、齐、赵等国故地的居民逃难到朝鲜的有好几万人。燕国人卫满,梳起椎形发髻,穿起少数族衣服,跑到这里称王。汉武帝消灭朝鲜,把这里分为四郡。从那以后,当地人才和汉人逐渐有了分别。
这里自来没有大君主,从汉朝以来,官吏有侯邑君、三老,统管下层百姓。当地老人说自己与高句丽同种。濊貊人性情老实忠厚,少贪欲,知廉耻,不向人乞求。语言、法制、风俗与高句丽大体相近,但衣服不同。男女衣服都有曲领。男子衣服上还用数寸大的银花作为装饰。单单大岭以西属乐浪郡,岭东共有七县,由东部都尉统管,属下都是濊貊百姓。后来废除都尉官,封他们的首领为侯,今天的不耐濊就是他们的后代。汉末改而归属高句丽。
当地风俗重视山川,山川各有分界,不得随便进入。同姓不通婚。多忌讳,凡是有人生病死亡,总要抛弃住宅,另起新居。产麻布,用蚕丝做绵絮。当地人大多懂得观察星象,预知收成好坏。他们不把珠玉当作宝物。常在十月的节日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叫做舞天。又把猛虎视为神灵进行祭拜。部落间发生争斗,总是用收取活的牛马作为惩罚,称之为责祸。杀人者处以死刑抵命。盗贼很少。他们的长矛有三丈长,有时是几个人共同使一支矛。擅长陆地作战。乐浪郡著名的檀弓就产在此地。海上出产班鱼皮,森林中有许多皮毛带花纹的豹,又产矮小的果下马,汉桓帝时曾向朝廷进贡过这种马。
正始六年(公元 245),乐浪郡大守刘茂、带方郡太守弓遵因为单单大岭以东的濊貊人投靠高句丽,出兵讨伐,濊貊人的首领不耐侯等献城投降。正始八年(公元 247),他们到朝廷进贡。朝廷下诏封他们的首领为不耐濊王。濊王的住处分布在民间,一年的四季都要到郡政府拜见。每当乐浪、带方二郡有军事行动需要征调民工和物资,就向濊貊人摊派任务,对待他们如同内地的普通百姓一样。
韩,在带方郡的南边,东西都是海,南边与倭国邻接,方圆约四千里。有三个分支,即马韩、辰韩和弁韩。其中的辰韩,就是古代的辰国。
马韩在西部。当地人民定居而不常迁徙,从事耕种,会栽桑养蚕,织绵布。部落各有首领,大首领自称为臣智,其次自称为邑借。散居在山海之间,没有固定的城镇。
有以下小国:爰襄国、牟水国、桑外国、小石索国、大石索国、优休牟涿国、臣'沽国、伯济国、速卢不斯国、日华国、古诞者国、古离国、怒蓝国、月支国、咨离牟卢国、素谓乾国、古爰国、莫卢国、卑离国、占离卑国、臣衅国、支侵国、狗卢国、卑弥国、监奚卑离国、古蒲国、致利鞠国、冉路国、儿林国、驷卢国、内卑离国、感奚国、万卢国、辟卑离国、臼斯乌旦国、一离国、不弥国、支半国、狗素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臣苏涂国、古腊国、临素半国、臣云新国、如来卑离国、楚山涂卑离国、一难国、狗奚国、不云国、不斯'邪国、爰池国、乾马国、楚离国等,总计五十四国。大国有一万多户,小国几千户,共有十多万户。
马韩的辰王以月支国作为自己的驻地。臣智有的要加上优呼、臣云、遣支、报安、邪踧、支'、臣离、儿不、例拘、邪秦、支廉之类的称号。其官员分为魏率善邑君、归义侯、中郎将、都尉、伯长等。
当初,准在朝鲜非分地称王后,被燕国的逃亡汉人卫满击败。他率领左右随从和宫女逃入海中,移居韩地,自称韩王。其后代灭绝,今天的韩人还有祭祀他们的。汉朝时韩归乐浪郡管辖,每年的四季都要到郡政府拜见。
汉桓帝、汉灵帝末年,韩、濊两国日益强盛,郡县不能控制。内地汉人不断流入韩国。
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出来成立带方郡,派遣公孙模、张敞等人招纳流民,并出兵讨伐韩和濊,原先流入韩国的汉民才逐渐返回。此后倭、韩二国就归带方郡管辖。景初年间,魏明帝秘密派遣带方郡太守刘昕、乐浪郡太守鲜于嗣,渡海平定二郡,韩国各个臣智都赐给邑君印绶,次一等的则赐给邑长印绶。当地风俗喜好穿衣服包头巾。下等人家到郡里见官,都借别人的衣服头巾来穿戴。而全国佩带印绶穿衣服包头巾的有一千多人。
幽州的部从事吴林认为乐浪郡本来管辖韩国,所以把辰韩当中的八个小国划归乐浪郡管辖。不料翻译官在传达这一指示时把意思表述得不准确,韩国的臣智便煽动百姓,进攻带方郡的崎离营。当时的带方郡太守弓遵、乐浪郡太守刘茂出兵镇压,弓遵战死,但两郡的军队最终还是灭掉了韩国。
马韩的风俗是缺乏秩序。国家虽有首领,但各个部落杂居,不能统一控制指挥。没有跪拜的礼节。在居住地修建草屋土房,形状像坟墓一样,门开在上方,全家都住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埋葬死者时有外棺而无内棺。不会骑牛马,牛马都用来送葬。只把珠玉视为宝物,有的缝在衣服上作为装饰,有的挂在颈上或耳朵上,对金银锦绣并不看重。当地人强悍勇敢,头发盘成发髻而不戴帽子,就像兵器那样闪光发亮。穿布袍,足登兽皮靴。每当国内有体力劳动,或者官府让百姓筑城墙,勇敢健壮的年轻人,这时都割破脊背上的皮肤,用大绳子穿过去,又用一丈多长的木棍插在上面,然后一边呐喊一边用力劳动,毫不觉得痛苦,既用来鼓励劳动者,又用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常在五月播种之后,祭祀鬼神,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昼夜痛饮不休。一人跳舞,会有数十人起来跟随,以脚踏地,手脚相应,节奏很像中原的铎舞。十月份收割完毕,也要像这样庆贺一番。人们迷信鬼神,每个部落都选出一人主管祭祀天神,这个人叫做天君。每个小国都有另外一种特别的城邑,叫做苏涂。苏涂当中竖立大木柱,上面悬挂铃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仰。逃亡者进入苏涂,就都不愿回去,而是合在一起为非作歹。当地人建立苏涂的目的,就像现今佛教建立佛寺一样,只不过佛寺教人行善,而苏涂让人作恶,二者不同。在北部靠近汉人边郡的几个小国,稍微知道一些礼义,而其他地方的人简直就像是囚徒奴婢聚在一起。
这里没有其他什么珍宝。动植物与中国差不多。出产大栗,像梨一样大。还出细尾鸡,尾巴都有五尺多长。男子大多都纹身。
还有个地方叫州胡,位于马韩西边的大海岛上,那里的人身材较为矮小,语言与韩国不同,都像鲜卑一样剪成光头不留头发,只穿皮衣,喜欢养牛和猪。他们的衣服有上身没下身,好像裸体似的。经常乘船往来,在韩国买东西。
辰韩,在马韩的东面。那里的老年人叙述前代历史,说自己的祖先是秦朝的逃亡者,因躲避徭役跑到韩国,马韩割出东边的地区给他们居住。有城墙和围栅。言语与马韩不同,把国叫做邦,弓叫做弧,贼叫做寇,依次斟酒叫做行觞,相互称为徒,这都有些像秦朝人的语言,而不像燕、齐故地对事物的称呼。他们称乐浪郡的人为“阿残”;东边的人称自己为“阿”,所以阿残的意思是我们残余的人。现今也有把辰韩称为秦韩的。开始时有六小国,逐渐分为十二小国。
弁辰也有十二个小国,还有其他一些小部落。各国有首领,大首领叫做臣智,其次有险侧、樊濊、杀奚、邑借等称号。
弁辰和辰韩共有以下二十四个小国:已柢国、不斯国、弁辰弥离弥冻国、弁辰接涂国、勤耆国、难弥离弥冻国、弁辰古资弥冻国、弁辰古淳是国、冉奚国、弁辰半路国、弁辰乐奴国、军弥国、弁辰弥乌邪马国、如湛国、弁辰甘路国、户路国、州鲜国、马延国、弁辰狗邪国、弁辰走漕马国、弁辰安邪国、弁辰渎卢国、斯卢国、优由国。其中大国有四五千家,小国有六七百家,总共有四五万家。以上国名前面标有“弁辰”的十二国,属于弁辰王管辖。
弁辰的国王通常由马韩人担任,世代相传,不能自立为王。这里土地肥沃,适宜种五谷特别是水稻。人民懂得栽桑养蚕,织缣布,也会乘骑牛马和用它们来驾车。在结婚礼俗上,男方和女方有所不同。流行用大鸟的羽毛给死人送葬,意思是想使死者灵魂飞升。这里出产铁,韩、濊、倭等国都从这里取铁制造器具。各种买卖都用铁作支付品,就好像中国人用钱一样。这里的铁还要供给乐浪、带方两郡使用。人民喜欢歌舞和饮酒。乐器有瑟,形状像中国汉族的乐器筑,弹起来能演奏乐曲。婴儿一出生,就用石块压住头,想让头变扁。所以现今的韩人都是扁头。因为靠近倭国,男女也喜欢纹身。擅长步行作战,兵器和马韩人的兵器相同。当地风俗,人们在路上相遇,都会停下来给对方让路。
弁辰与辰韩杂居,也有城墙。衣服和住处与辰韩相同。言语、法律、风俗与辰韩相似,但在祭祀鬼神方面不同。家里的灶台都砌在门的西面。其中的弁辰渎卢国与倭国接界。十二个小国也有国王,这里的人都长得高大。衣服很清洁,留长发。也能织宽幅的细布。法律特别严厉。
倭人,在带方郡东南的大海之中,依傍山岛立国。过去有一百多个小国,汉朝时有的小国曾来中国朝见。现今与中国王朝通使的小国有三十个。
从带方郡到倭国要沿着海岸航行,先经过韩国,航向一会儿往南一会儿往东,最先到达倭国北岸的狗邪韩国时,已航行七千多里。这时开始横渡一海,再行一千多里,即到达对马国。这里的大官叫做卑狗,其副手叫做卑奴母离。国家在一座孤岛上,方圆约四百多里,多险山和密林,道路窄得就像野鹿走的小径。有一千多户人家,没有良田,吃海中的生物活命,并乘船到南北方的其他国家去买生活必需品。
再向南渡过一海,宽一千多里,叫做瀚海,就可到达一支国。这里的大官也叫做卑狗,其副手也叫卑奴母离,方圆约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多家居民,略微有些田地,耕种所得的收成不够吃,所以也要到南北方其他国家去购进粮食。
再渡过一海,航行一千多里,就到了末卢国,这里有四千多家居民,依山靠海居住,草木茂盛,以至于走路时看不见前面几步远的人。喜欢捕鱼,不管水深水浅,都潜到水底去捉鱼。
由此向东南走陆路五百里,就是伊都国。这里的大官叫尔支,其副手叫泄谟觚、柄渠觚。有一千多户人家,世代有王,都归女王国统辖。带方郡的使者往来时,常在这里暂住。
从伊都国向东南走一百里,就到了奴国。这里大官叫兕马觚,其副手也叫卑奴母离,有居民二万多户。
向东再走一百里,进入不弥国。这里的大官叫多模,其副手也叫卑奴母离,共有百姓一千多家。
由此向南去投马国,就要在海上航行二十天才能到达了。那里的大官叫弥弥,其副手叫弥弥那利,居民有五万多家。
再向南到邪马台国,也就是倭国女王建都之地,走海路要十天,走陆路要一个月。这里的大官叫伊支马,其次有弥马升、弥马获支、奴佳鞮等,居民大约有七万多户。
女王所在国的北边各国,其居民户数、道路长度还能大略记述,其余的小国异常遥远,详情不得而知,只知道它们的国名,即斯马国、已百支国、伊邪国、都支国、弥奴国、好古都国、不呼国、姐奴国、对苏国、苏奴国、呼邑国、华奴苏奴国、鬼国、为吾国、鬼奴国、邪马国、躬臣国、巴利国、支惟国、乌奴国、奴国等,这都是女王所统辖的国家。在女王所在国的南面,还有狗奴国,由男子当王,官员叫狗古智、卑狗,这不属女王管辖。
从带方郡到女王所在的邪马台国,共有一万二千多里。
倭国的男人不管大小都要刺面和纹身。自古以来,其使臣到达中国,都自称大夫。夏朝国王少康的儿子封在会稽,剪去头发在身上刺刻花纹,以避免到水中受到蛟龙的伤害。现今倭人喜欢潜下海底捕捞鱼和蚌蛤,纹身以后也是为了吓跑大鱼和水禽,以后逐渐成为一种装饰。这里的纹身各小国都不同,有的在左,有的在右,有的花纹大,有的花纹小,按地位的尊卑有所差别。从道路的方向和远近来估计,倭国应当在我们会稽郡、东冶县的东方大海上。
倭国的民风不淫乱,男子都露出发髻,用木绵布系在头上。衣服是横着布幅剪裁,用打结来连接,简略连接不用缝线。妇女打散头发,然后把头发的下端稍微屈起盘成发髻。女性的衣服像一幅单被盖,把中央剪个洞,把头伸出去就算是衣服。这里栽种水稻、苎麻,会栽桑养蚕,纺麻成线,出产细麻布、绸和丝绵。当地没有牛、马、虎、豹、羊和喜鹊。兵器有矛、盾牌和木弓。木弓下半部分短而上半部分长,竹制的箭杆装上铁制或骨制箭头,形制与儋耳、朱崖两郡土人所制的箭相同。
倭国气候温暖,冬夏两季都吃生菜,还都打赤脚。有房屋,父母兄弟分开休息睡觉,喜欢用朱丹粉涂抹身上,就像中国人打粉一样。吃喝时用竹编的食器,用手抓食。人死之后,有内棺而无外棺,也在墓穴上封土成高堆。死亡之后在家停放十多天,这时家属不能吃肉,由丧事的主要承担者进行哭悼,而其他人则在旁边唱歌跳舞饮酒作乐。安葬死者之后,全家要到水里沐浴,很像中国汉族在祭奠死者前的沐浴仪式。
倭人外出渡海到中国去,总要挑选出一个人,不梳头,不除去身上的虮虱,衣服脏臭,不吃肉,不接近妇女,就像服丧守孝的人,叫做持衰。如果一路平安吉利,大家就都酬谢他牲畜财物;如果有人生病,突然遭到抢劫伤害,立即就要杀死他,说他持衰不认真。
这里出产珍珠、青玉。山上蕴藏有丹砂,树木有柟、杼、豫樟、楺枥、投橿、乌号、枫香,竹类有篠簳、桃支。虽然出产姜、橘、椒、蘘荷,却不知道用来做调味品。动物有猕猴、黑雉。当地风俗,凡办事或外出,说什么做什么,总要烧灼动物骨头进行占卜,以预测吉凶。占卜时先说要占卜何事,语句就像中国烧灼龟甲占卜吉凶时所说的那样,然后根据骨头的裂纹进行占卜。人们正式聚会时,父子男女一起参加毫无区别。这里的人嗜酒。与首领或尊长见面,只是拍手以当作跪拜行礼。
人们寿命长,有的活一百岁,有的活八九十岁。当地风俗,因为女性多,凡是首领都娶四五个妻子,下等人家的男子也要娶两三个妻子。妇女不淫乱,不妒忌。人们绝不偷盗,打官司的很少。有人犯法,轻者把妻子儿女充当奴婢,重者诛灭全家。宗族尊卑,各有差别,足以使本宗族的人听命服从。倭国要向人民征收租赋,也有储存粮食的仓库。各个小国都有市集,以便人民互通有无,市集由倭国的官员监督。
在女王所在的邪马台国以北,特别设立了一个总监察官,对以北的各小国进行监视;各小国都很畏惧他:这个总监察官经常驻在伊都国,他在倭国的作用就像中国的刺史。倭王派遣使臣到中国朝廷、带方郡政府、各个韩国去时,或者带方郡政府派使者到倭国来时,在海关都要受到检查。海关还负责把公文和赏赐物品送交给女王,不能有任何差错。下等人家与首领在路上碰见时,要恭恭敬敬退到路边的草丛里;向上司传达或报告公事,有时蹲有时跪,两手始终撑在地上,以表示恭敬。对别人作肯定回答时说“噫”,相当于中国的“然”或“诺”。
倭国最初也以男子为王。经过七八十年后,倭国发生动乱,自相攻击一年多,才共同立一个女子为王,称为卑弥呼。卑弥呼能装神弄鬼,迷惑百姓,成年之后,一直还没有丈夫,只有一个弟弟帮助她治理国家。自从她当国王后,就很少有人见到她。她有一千名女仆侍奉,只用一名男子供给饮食,进出通报传令。女王的住处有宫殿楼台,外面有城墙围栅严密防卫,常有人手持兵器在附近警戒。
从女王所在的邪马台国向东渡海航行一千多里,还有国家,都属于倭国人种。在其南面又有侏儒国,那里人的高度只有三四尺,距邪马台国有四千多里。在其东南又有裸国、黑齿国,海船到达那里要足足航行一年。考察询问倭国各地的人,都说这些国家在大海的孤岛之上,周围时断时连,总长度将近五千多里。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六月,倭国女王派遣当时担任大夫官职的难升米为使臣,领队前往带方郡政府,请求到中国京城朝见天子并进献贡品,郡太守刘夏派出官员带领他们前往京城洛阳。
当年十二月,明帝下诏回复倭国女王说:“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郡太守刘夏派人护送你的大夫难升米、副使臣都市牛利,前来进献你上贡的男奴隶四人、女奴隶六人、班布二匹二丈,已经收到。你所在的地方遥远,还能派人前来进贡,是你忠诚的表现,朕很爱怜你。现在封你为亲魏倭王,授给金质印章和紫色绶带,装入密封盒后交付带方郡太守刘夏,由他颁发给你。你要安抚部落百姓,勉力效忠魏朝。来使难升米、都市牛利远道跋涉,一路辛苦,现在赏给难升米率善中郎将官号,都市牛利率善校尉称号,都授给银质印章和青色绶带,引入朝廷接见并加以慰劳赏赐之后遣送回国。我要用带有交叉龙形图案的深红色锦缎五匹,带有粟米点图案的深红色毛毯十张,茜绛色的细绢五十匹,绀青色的细绢五十匹,作为对你所献贡品的价值酬报。另外再特别赏赐你带有钩状花纹的深红色锦缎三匹,带有细斑点花纹的毛毯五张,白绢五十匹,黄金八两,长五尺的宝刀两口,铜镜一百面,珍珠和铅丹各五十斤。都封装完好后交给难升米、都市牛利,带回去后你要按照物品清单接收。这些赏赐品你可以向国内人民展示,使他们知道朕爱怜你,所以隆重赐给你这么多好东西。”
正始元年(公元 240),带方郡太守弓遵派遣建忠校尉梯儁等人,带着皇帝的诏书和印章绶带到达倭国,对国王进行封王授印的仪式,并禀承皇帝旨意赐给国王黄金、绢帛、锦缎、毛毯、宝刀、铜镜、采色丝织品等。倭王通过使者向皇帝上表谢恩。
正始四年(公元 243),倭王又派当时担任大夫的伊声耆掖邪狗等八人,到京城进献奴隶、锦缎、绛青色缣、丝绵衣、绢帛、布匹、红木、(、短弓箭等贡品。伊声耆掖邪狗等八人,一律被赐给率善中郎将的官号和印章绶带。
正始六年(公元 245),皇帝下诏赐倭国官员难升米以黄幢,由带方郡授给。
正始八年(公元 247),带方郡太守王颀到任。倭国女王卑弥呼,与狗奴国男王卑弥弓呼素来不和,派官员载斯、乌越等人到郡政府述说被对方攻击的情况。王颀即派塞曹掾史张政等人,带着皇帝诏书、黄幢去倭国封赏难升米,又对倭国和狗奴国发出公文进行劝解。碰上女王卑弥呼去世,挖了很大的坟墓,直径达一百多步,殉葬的男女奴隶有一百多人。开始时立了一个男国王,而倭国人不服,相互攻杀,一千多人为此死于非命。于是重新立卑弥呼同族的女子壹与为王,当时仅十三岁,国中从此安定下来。张政等人也发布公文劝告壹与效忠魏朝,壹与便派遣伊声耆掖邪狗等二十名官员,护送张政一行回去,同时顺便进京上贡,献上男女奴隶三十人,白珠五千颗,青色大珠两颗,各种带新奇花纹的锦缎二十匹。
评论说:《史记》、《汉书》记述了朝鲜、东越和南越的情况,《东观汉纪》也撰写了西羌的传记。到了魏朝,匈奴衰落,更有乌丸、鲜卑兴起;东北方各少数族也和中原王朝发生关系,使者和翻译随时来往:史书中的记述对象要随实际情况而变动,哪里会长久不变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