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1〕。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2〕,邈、岱、瑁、遗屯酸枣〔3〕,术屯南阳〔4〕,伷屯颍川,馥在邺〔5〕。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6〕,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7〕,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8〕。
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9〕,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10〕。从弟洪以马与太祖〔11〕,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12〕,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13〕,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14〕;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15〕,塞轘辕、太谷〔16〕,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17〕,入武关〔18〕,以震三辅〔19〕。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20〕,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21〕。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22〕;还到龙亢〔23〕,士卒多叛。〔一〕至铚、建平〔24〕,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
刘岱与桥瑁相恶〔25〕,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26〕。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27〕,太祖拒之。〔二〕绍又尝得一玉印〔28〕,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29〕;太祖由是笑而恶焉。〔三〕
【注释】
〔1〕长安:县名。县治在今西安市西北。
〔2〕河内: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
〔3〕酸枣: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南。
〔4〕南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5〕邺:县名。县治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6〕向使:假使不久之前。山东:地区名。此指崤山以东地区,与“关东”含义相同。
〔7〕二周:这里设想董卓固守洛阳不西迁长安的情况,所以“二周”指洛阳近郊的两处屏障,即河南县、巩县二城。《史记》卷四《周本纪》记载,战国时周考王封其弟于河南城(今河南洛阳市西郊王城公园一带),因其地在王都洛阳西面,故称为西周桓公。桓公之孙惠公,又封自己的小儿子在洛阳东面的巩(今河南巩义市),称为东周惠公。合称“二周”。
〔8〕成皋:县名。县治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
〔9〕荥阳:县名。县治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
〔10〕被创(chuāng):受伤。
〔11〕从(zòng)弟:堂弟。洪:即曹洪(?—公元 232)。传见本书卷九。
〔12〕将:带领。
〔13〕让:责备。
〔14〕勃海:郡名。治所在今山东南皮县北。这里指任勃海太守的袁绍。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偃师市北。东汉在此设关,为洛阳周围八关之一。
〔15〕敖仓:从秦代开始在敖山建立的大型谷仓群。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位于古黄河漕运的枢纽处。
〔16〕轘(huán)辕:关隘名。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北。为洛阳八关之一。太谷:关隘名。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南。为洛阳八关之一。
〔17〕袁将军:指担任后将军的袁术。军丹、析:出兵丹水县、析县。丹水县治在今河南淅川县西。析县县治在今河南西峡县。
〔18〕武关:关隘名。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为古代关中通往荆、湘的要隘。
〔19〕三辅:地区名。西汉景帝时,左内史、右内史、主爵中尉三者分管京都地区,合称“三辅”。汉武帝时改称京兆尹、左冯翊(píng yì)、右扶风。三者的辖地相当于今陕西省中部的渭水流域,以后即习称这一地区为三辅。
〔20〕益为:增设。
〔21〕夏侯惇(?—公元 220):传见本书卷九。扬州:州名。东汉末治所在今安徽和县。三国分立,曹魏和孙吴各占了扬州的一部分,就都设置了扬州。
〔22〕陈温:事见本书卷六《袁术传》裴注引《英雄记》。周昕(?—公元 196):事见本书卷五十一《孙静传》裴注引《会稽典录》。
〔23〕龙亢:县名。县治在今安徽怀远县西。
〔24〕铚(zhì):县名。县治在今安徽宿州市西。建平: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南。
〔25〕相恶(wù):相互憎恶。
〔26〕领:兼任。
〔27〕牧:官名。东汉末是一州的军政长官。自西汉成帝起至东汉末,州刺史改称州牧有好几次。东汉末州刺史、州牧并存,同为州行政长官,但是刺史的品级和权力比州牧低和小,刺史有功才能晋升州牧。刘虞(?—公元193):字伯安,东汉皇室的远房宗亲。传见《后汉书》卷七十三。
〔28〕玉印:皇帝的印章。东汉时皇帝的印章才以玉刻制,王侯官员用金、银、铜制印。
〔29〕举向其肘:用手提起系在印纽上的绶带让玉印在自己的肘部晃来晃去进行炫耀。但是,据《后汉书》卷十八《徐璆传》李贤注引卫宏的叙述,举玉印示人的是袁术而不是袁绍。袁术的部将孙坚进攻董卓,在洛阳得到汉朝皇帝的传国玉玺。玉玺后来落到袁术之手,袁术因此想当皇帝。
【裴注】
〔一〕《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
〔二〕《魏书》载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三〕《魏书》曰:“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于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