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任峻字伯(达)远,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倡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部,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百户,迁长水校尉。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原文】

任峻字伯(达)〔远〕,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倡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1〕?”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2〕。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

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3〕,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

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4〕。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5〕,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6〕,十道方行〔7〕;为复阵以营卫之〔8〕,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一〕

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9〕,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注释】

〔1〕为之奈何:要做这件事该怎么办。

〔2〕胜兵:能够使用武器。

〔3〕从(zòng)妹:堂妹。

〔4〕建:建议。

〔5〕许下:许县一带。任峻在许县的屯田处所,相传在今河南许昌市西与襄城县交界的论城附近。枣祗在许县屯田的处所,相传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南蒋官池乡的辛渠沟。现今均尚有遗迹留存。

〔6〕千乘:一千辆运粮车。

〔7〕十道方行:十路并行。这是为了收缩运粮队伍的距离,以便护卫。

〔8〕复阵:层次重复的阵形。

〔9〕孤遗:死去朋友留下的儿女亲人。

【裴注】

〔一〕《魏武故事》载令曰:“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托于孤,使领东阿令。吕布之乱,兖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祗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覆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复改易。祗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时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文士传》曰:“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孙据,字道彦,晋冀州刺史;据子嵩,字台产,散骑常侍:并有才名,多所著述。嵩兄腆,字玄方,襄阳太守,亦有文采。”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